Category Archives: 專題介紹

1712月/15

(二)小兒慢肝的傳播途徑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流行於世界各地,高發區包括東南亞,非洲,南美,和我國等地。新生兒80%以上從母體經胎盤接受了甲型肝炎的抗體,但抗體在兩年之內基本消失,因而嬰幼兒對甲肝的易感性最高。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兒童通過亞臨床感染(亞臨床感染者是指接受了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後,既無臨床症狀,亦無肝功能損害,如為帶原者可排出病毒,傳播甲型肝炎)而獲得免疫。這種免疫是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後通過免疫反應而體內產生的抗體,只說明曾被甲型肝炎病毒的侵襲,如有肝炎臨床症狀及肝臟腫大,則應予以治療。

Continue reading

1712月/15

(六) 小兒慢肝的治療篇

小兒肝炎治療並不困難,中西結合治療效果是最理想的。按照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的原則,急性黃疸型和重症肝炎階段,往往需要入醫院隔離搶救,如能結合中藥治療,當然事半功倍,縮短病程。但對慢性活動性和慢性遷延性小兒肝炎,目前不少的中西醫使用中西藥,效果理想而又安全,使用中藥而達到慢性肝炎臨床治愈的醫生,經驗亦是很豐富的。

應用中醫藥治療肝病已有長足的經驗,中藥方劑雖然是百花齊放各有不同,但基本上是消炎解毒,疏肝解郁,清利濕熱,軟縮肝脾。代表方如茵陳嵩湯加減便是臨床常用的一條效果確實的好方。使用此方數劑(每日一劑)常可使臨床症狀減輕,腫大的肝臟縮少,至肝臟位置正常後(叩診時肝濁音下界於肋緣上1.5公分),繼續使用4~6周澈底清除體內濕熱,臨床無症狀達臨床治愈的標准,便可停藥。

在中藥方劑應用的過程中,可按患兒體質及症狀加減藥物組成,但臨床使用的經驗說明,只要診斷正確,不管臨床症狀是呼吸系,消化系或其他症狀,不必使用太多對症治療的中、西藥,亦能夠迅速消除由嗜肝性病毒所引起的不同系統的各種臨床症狀。

 

小兒服用中藥並不是苦事

很多人認為;小兒服用中藥常因中藥味苦而難於接受,其實這是杞人憂天,人類味覺是可以習慣的,臨床案例也証實了,絕大多數小孩均能餵服數次後就會自覺服用,必要時亦可於早期加糖矯正味道,使其自覺內服。為防止嘔吐減少藥物療效,也可以分次餵服直至習慣為止。

 

防小兒再受傳染的貼士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大量臨床個案的實踐証明,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兒必需系統治療才能臨床治愈。但愈後必需教育患兒遵守衛生習慣,強調講究個人衛生才能防止复發。部份個案患兒反覆肝大复發,實應考慮家庭中有否密切接觸的親人帶菌或環境有病毒污染或飲食衛生疏忽而控制不嚴,才能做成患兒反覆接受傳染引起复發。如能查出可能的傳染源頭和或能改變一些不良的衛生習慣或可使患兒能避免接觸病毒,就能防止再受傳染。

 

注意事項有:

  1. 勿使嬰幼兒與家人有體液交流,如咀嚼餵食、濕吻、讓嬰幼兒或兒童接觸成人經血、大小便排泄物。
  2. 家中成員如有肝炎帶菌,該成員更應講究衛生防止傳播。
  3. 聘請褓姆必需注意其健康狀態,有肝炎或肝大者務必予以治療。
  4. 嬰幼兒、兒童如營養發育欠佳、骨發育畸形(佝僂病)、繼發性肥胖、或患有頑固性濕疹、痤瘡、口瘡、反复鼻敏感、鼻出血、頻繁感冒、氣管炎或哮喘,常濕熱腹痛、便秘、腹瀉、惡心、嘔吐、胃病、便血、失眠、均應延醫診治,如家人有肝病史更應注意有否慢性肝病。
  5. 嚴格養成飲食衛生習慣,教育他們“不熟不食”、“污染不食”、“變質食物不食”。
1712月/15

(五) 小兒慢肝的預後篇

小兒病毒性肝炎患者總的預後較成人為好,主要是由於小兒肝臟的血流量相對較成人為多,肝細胞的再生能力強。但是,慢性活動性肝炎患兒易發展成肝硬化,母嬰傳播所致之乙肝帶原者陽性轉陰比較困難,常為持續性陽性。

小兒肝炎時,由於扺抗力低下及消化道功能降低,極容易合併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氣管炎,扁桃腺炎和腸道感染。恢復期部份病例併發脂肪肝和繼發性肥胖。有的患兒會併發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腎炎。

但兒童期如得不到系統治療,以後一生就會在肝炎病毒所控制下羅患各種不同系統的疾患。所以,兒童期中慢性肝炎有關的疾病和症狀如久治不愈,慎記進一步檢查有否慢性肝炎的可能,並應接受中藥治療以便取得臨床治愈,終止病程發展。

1712月/15

(四)小兒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分型

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不同體質的人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各系統症狀。小兒病毒性肝炎,早在嬰、幼兒期即受肝炎病毒直接或間接影響全身各個器官,可以由免疫複合物(即抗原抗體複合物)形成而沉積在淋巴結,脾臟,血管內膜,腎小球基底膜,滑膜及脈絡叢等組織,產生炎症及退行性變等反應。

Continue reading

1712月/15

(三) 認識嗜肝性病毒的危害

        過去認為,能引起臨床表現以肝炎為主者才是肝炎病毒,目前確定的已經有七種。而除肝炎病毒外,實際很多其他已知病毒均可引起肝臟炎症,具有“嗜肝”的特性,計有腮腺炎病毒、單純性疱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黃熱病病毒、風疹病毒等等。但這些病毒各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故不屬於肝炎病毒,而應統稱之為“嗜肝性病毒”。

        這些嗜肝性病毒雖然不稱為肝炎病毒,但並不代表這類病毒(的急或慢性)感染不引起宿主的肝臟炎症反應而導致肝腫大,同時,患者會有肝炎症狀及肝外表現的症狀及併發症。所以,如果按照過去診斷肝炎的依據去進行臨床診斷,將使大量早期、輕型和以肝外症狀為主的肝病患者得不到診治;也就是說,“嗜肝性病毒”其實應該包括數種肝炎病毒及一切能令肝臟出現炎症的有關病毒。而「嗜肝性病毒病」就是患者伴發有肝濁音界異常,臨床上常有纏綿難愈的反覆、交替、多系統的症狀表現,而這些表現主要是因為急性、慢性肝臟機能損害而引起的各種臨床疾病所致的。

        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是臨床上最普遍而又最典型的病毒病。因為這些能引起肝臟炎症的病毒感染人體後,即使其隱性或慢性感染令臨床症狀並不典型,而且常被忽略發病時機的病程觀察,不過,有一點肯定的,是機體的免疫反應導致的臨床症狀卻能與日俱增,臨床因炎症反應而導致的”肝臟腫大”的特征卻是長期存在,這個體徵正是臨床醫者觀察病毒病治療效果的最好對象。

1712月/15

(二) 小兒慢肝的傳播途徑

 病毒性肝炎的傳染途徑和方式

病毒性肝炎是小兒常見的傳染病,無論是發病率,急性或重症病例,以及病死率都高於成人。我們首先看看不同類型的肝炎病毒的不同傳染途徑和不同的傳染方式,從而認識到小兒肝炎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從而重視和了解我們的小孩身體健康,及早發現和治療,避免他/她們遭受嗜肝性病毒的長期折磨,這樣,才能改善人類下一代健康素質,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病毒性肝炎傳播中的“凝聚現象”

病毒性肝炎中以乙型肝炎最為人關注,因 為患乙型肝炎或帶菌者的母親可將病毒傳染給新生兒。據統計 , 凡母親血液查出為HBeAg陽性者 ( 乙肝核心抗原陽性者 ),其嬰兒被感染機會多達90%或以上。如抗Hbe陽性者 ( 有乙肝抗體陽性者 ),嬰兒被感染的機會相對的少,一般僅為10~15%。除母嬰傳染外,乙型肝炎病毒亦可通過家庭人員間密切接觸傳染,日常生活中如共用牙刷,洗澡擦子,剃鬚刀等亦可引起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體液中以唾液及血液傳播最應重視,因30%~50%乙型肝炎慢性感染者可以從唾液中測出HBsAg( 乙肝表面抗原 ),而女性經血傳播更應重視。故此,只有講究日常衛生習慣,不咀嚼食物喂養嬰兒,注意妥善處理經血污物,喂食前洗手,食具要消毒,才能減少傳播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防止產生家庭中肝炎病毒感染的 “凝聚現象” ( 同一家庭中多人發病 )。

小兒肝炎臨床症狀易被疏忽

病毒性肝炎病情的輕重可以有很大差別,嚴重者發病可較急,如急性黃疸型肝炎在潛伏期後可有發熱、怠倦、嗜睡、全身乏力、厭食、噁心、嘔吐、腹瀉、便秘或傷風感冒症狀,2~8天以後出現明顯尿黃,顏色深如濃茶甚至醬油色,隨後有鞏膜和皮膚黃染,肝腫大、肝區叩擊痛、甚至有伴面部毛細血管擴張、蜘蛛痣、肝掌等。由於病兒出現皮膚黃疸而不易被誤診,故一般都能及時被發現和接受隔離治療。

但無黃疸型並不出現黃疸,這些症狀就易和其他病毒病如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炎、扁桃腺炎、氣管炎、急性胃腸炎等病的症狀混淆而被誤診、漏診。實際上,無黃疸型肝炎發病率較黃疸型肝炎為多。根據估計臨床型和非臨床型的比例為1: 40,也是說感染了肝炎病毒的40個人中,只有一個人臨床有明顯症狀。這就說明了肝炎病毒感染的普遍性和易於被疏忽而誤診、漏診。所以,非臨床型中包括的無症狀而帶肝炎表面抗原的亞臨床感染患者,無症狀而帶有肝炎抗體的隱性感染患者、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性遷延性肝炎都是最應受到關注的。這些病兒不被發現,就得不到適當治療,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和發育,直接影嚮下一代人的身體素質。因此,首先提高對病毒性傳染性肝炎感染的警惕性是十分重要的。凡小孩的直系親屬或密切接觸者 ( 特別是母親和褓母 ) 有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或病史,驗血為肝炎病毒‘帶原者’或肝功能不正常者,都應該估計到他們的小孩有機會已被傳染。

病毒性肝炎的類型 

  • 甲型肝炎
  • 乙型肝炎
  • 丙型肝炎
  • 丁型肝炎
  • 戊型肝炎
  • 己型肝炎
  • 庚型肝炎

認識嗜肝性病毒的危害 …….

1712月/15

(一)淺談小兒慢性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普遍現況

病毒性肝炎廣泛存在人類各民族中,是一種很常見的傳染病。香港和中國、東南亞諸國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發區。過去認為;能引起臨床表現以肝炎為主者的病毒感染才是肝炎病毒,目前確定的已經有七種。但實際上,目前亦已明確除肝炎病毒外,還有腮腺炎病毒、單純性疱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黃熱病病毒、風疹病毒等種種病毒,雖然各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但如感染而發病的患兒,同樣能引起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改變,故它們雖不屬於肝炎病毒,亦應統稱之為“嗜肝性病毒”。只要小兒感染了嗜肝性病毒患上慢性病毒性肝炎,患兒必會具有不同慢肝中醫分型的各系統症狀和肝腫大,直至能接受系統中藥治療才能遏止慢肝對身體的損害,終止慢性肝炎的病情發展。所以,按傳統上的慢性肝炎診斷標準否定慢肝存在,極易發生誤診和漏診。

病毒的傳播有高度的傳染性,區域性。故病毒性肝炎中的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特別引起人類重視,因為根據資料統計,全世界目前有 三億多人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攜帶者,其中三分之二就在亞洲。據近期文獻報道,在中國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大多始於幼齡期,特別是母嬰傳播,幼齡感染者中90%可以發展為慢性肝炎,其中又有40%可以發展為肝硬化。而成人感染者中只有5%轉為慢性乙型肝炎,其中又有5%-20%會發展為肝硬化。故此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是不容輕視的,尤其在嬰幼兒期感染,危害性更高。

慢性乙型肝炎等慢性嗜肝性病毒病多數是一個不典型或隱形的疾病,患者的早期症狀多較輕微,很容易被忽視而耽誤診斷和治療,發展到臨床症狀明顯或肝硬化和肝癌的階段,已經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進一步深入認識小兒慢肝的特點,盡早盡快給予正確診斷和合理治療,是避免影響患兒營養、發育,長期出現慢肝導致臨床的各系統症狀,是防止成長後形成肝纖維化或肝癌的關鍵措施之一。

病毒性肝炎初發感染多發生於嬰兒、幼兒和兒童期

目前病毒性肝炎的科研工作中,常以乙型肝炎作為重點的研究對象。甲型和乙型肝炎的好發年齡均見於嬰幼兒和兒童時期,尤以乙型肝炎母嬰之間的傳播是極為多見。丙型肝炎也是通過母~嬰和密切接觸而傳播。戊型肝炎雖然兒童發病比較少,但多為亞臨床型感染 ( 亞臨床感染是指人體受肝炎病毒感染後,既無臨床症狀,亦無肝功能損害 ),極易被病人和醫生所忽略。從上述各型肝炎資料來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多發生於嬰兒、幼兒和兒童期。從中國的一些流行病學統計資料來看,我們亦可以發現各型病毒性傳染性肝炎對嬰、幼兒和兒童的危害是很普遍和很嚴重的。

在兒童肝病中,乙型肝炎占75.4%。據內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資料表明: 42%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是在兒童時期感染的。出生時感染的機率男性為40%,女性為20%。進展為肝硬化及肝癌與HBV密切相關。有文獻報導,我國和東南亞各民族的乙型肝炎病毒,在嬰幼兒、兒童、少年時代的感染,往往演變成慢性,持續數年,十數年甚至終生。他們70%~90%長期“帶原者” 陽性,但可能無明顯症狀,肝功能也正常,但肝活檢90%會顯示肝組織有損害。過去認為兒童乙型肝炎病變較輕,肝臟炎症呈靜止態,可以不需要治療,這觀點並不一定正確。事實上,由於免疫耐受或免疫功能紊亂等原因,兒童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ALT)變化往往與肝組織的病理改變不一致,不能枯 候驗血結果異常或超聲波檢查結果才予以診治。按照小兒肝病的特點能及早確診、治療才是上策。

目前大量研究和臨床資料已經顯示,慢性病毒性肝炎不是肝炎病毒的專利,病毒有多種特性,特別是病毒感染宿主後,往往能產生持續性病毒感染,這是很多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根源,是引致人類機體內各系統功能衰竭及做成人類衰老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實,人的一生是與病毒共存的一生,就是機體與病毒不斷搏斗的一生。不少文獻已提出,人從母體孕育的過程中已毫無選擇的被病毒感染,如妊娠早期感染風疹病毒造成宮內感染,容易引起流產、成熟不良和先天性缺陷。又如巨細胞病毒感染廣泛存在於全世界,尤以在發展中國家,我國妊娠婦女的補體結合抗體陽性率為72.6% ~76.84%,說明我國成年婦女巨細胞病毒感染率較高,其中1/4可能為原發性感染而危害胎兒誘發畸胎、死胎、流產或新生兒黃疸。即使妊娠,分娩成功,部份胎兒出生後的3個月內,少數患者會出現紫癜、肝炎、腦炎、肺炎。又如人類微少病毒、肝炎病毒、愛滋病毒、單純性泡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都可通過胎盤先天感染給胎兒。所以,在宮內、產道、圍產期、嬰幼兒時期,是很多種病毒初發感染的重要時期。參閱資料從統計中我們不難發現全球病毒的感染普遍性 ; 例如嬰幼兒期極易感染的呼吸道合胞病毒(一歲以下)、腺病毒(7~24個月)、人類泡疹病毒6型 (美、英、日6個月~1歲的幼兒抗HHV-6陽性幾乎100%),這些,都是說明了嬰幼兒因病毒感染而導致體內臟腑病變的直接原因,同時也說明活著的人是極難倖免為病毒所感染。因此,提倡重視小兒期的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診治,是改善人類體質、減少因病毒感染而導致肝機能損害引起常見病、多發病的最有效措施。

慢性病毒性肝炎往往是在新生兒或嬰、幼兒期感染,在成年期才出現症狀或因肝功能異常而被檢查出而被發現。但是,部分病例已經發展成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這也說明了肝癌病例日趨年輕的這個事實。可見各種嗜肝性病毒(包括各型肝炎病毒) 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和健康有極大影響,他們都是身不由己,部份嬰兒自出娘胎,就已受感染而註定要帶病終生,只可惜很多家長和臨床醫務工作者對小兒病毒性肝炎仍重視不足,常容易造成誤診或漏診,錯過應有治療。所以,如何及早發現小兒患上了肝炎,這是每個父母都應關心的課題。

 小兒肝病臨床症狀的多變性:它對小兒的成長發育和成長後的體質有決定性影響

小兒病毒性肝炎是不是沒有症狀 ?

肯定這種概念是錯的。其實,病毒感染後人體的免疫系統針對進入體內的病毒結構所帶抗原能產生相應的抗體,抗體可以中和及清除抗原,但是在免疫反應過程中,受病毒感染的肝細胞亦遭受攻擊,使肝細胞受到損害產生肝炎病的比較特異症狀。而抗原抗體 複合物沉積於體內其他組織,同時亦引起了肝外組織病變,產生其他臟器較嚴重而持久的損害。因而導致不同的臨床症狀,只是這些症狀 並非特異,往往被患者或醫生所忽視,故易漏診或誤診為臨床上其他疾病。往往大部分臨床醫者容易忽略嗜肝性病毒其實就是引起這些疾病之源,例如:最常見的某些自身免疫現象如伴有關節炎,皮疹(小兒濕疹),腎小球腎炎,慢性甲狀腺炎,乾燥綜合征等。臨床上還有一些常見而又極輕微的症狀如鼻敏感,風疹,上呼吸道卡他(感冒征),胃腸炎(腹痛、腹瀉),潰瘍病,膽道疾患,腸道敏感,貧血,失眠,長期頭痛偏頭痛,極度疲乏,暗瘡,口腔潰瘍,營養發育不良,月經不調等等一般臨床症狀。如果這些人驗血發現抗原、抗體陽性,也常被誤認為是慢性無症狀肝炎而已。其實,這些不為人注意的症狀可能就是肝炎病毒覆制頻繁而引起的症狀。所以有人認為病毒性肝炎時,肝內病變與肝外病變的發病機制有所不同,肝內病變主要為細胞免疫反應引起,肝外病變主要為免疫覆合物引起,故臨床上兩種病變并不一致,經常出現分離現象。只有熟悉小兒肝病不同階段中所表現的不同臨床症狀予以按中醫慢肝分型,才能及早警惕小兒肝病的存在而予以早期診治。

1512月/15

從病毒病的角度看”非典型肺炎” – 非典型肺炎並不可怕

前言

非典型性肺炎的流行已經令香港人談虎色變。曾幾何時,月前風聞國內搶購酸醋及口罩時,部分港人尚沒有足夠的危機感而予以嘲笑,今天的現狀,港人却人人自危,埋怨政府防治不力。其實,這批病毒能醸成全球感染,很多醫護人員首當其衝已被感染并死亡,只能說是人類至今對病毒病的認識不足。

春節前香港、華南地區及全球某些地區,均已有流感散發流行,香港特區政府為了預防禽流感(包括公園禽鳥死亡) 形成人類感染,有關部門早已花不少人力、物力,做了不少工作。但天時、地利、交通發達和大自然的規率,暫時仍能主宰疾病傳播,數年一次流感較大的流行已是衛生防疫部門十分關注的事,一點也不希奇,因近數年人類一些預防措施奏效使體內抗體逐漸減少了,才會發生這次特大流感症狀 (有說病源是冠狀病毒傳播或衣原體) 做成全球流行,小數人還出現併發非典型肺炎而死亡,以中醫傳統看法,是“春瘟病”在播散。與以前導致禽類疾病并導致大量死亡,內在有否聯系,還是不知之數。

 現在,何種病毒感染並不重要,病毒 (冠狀病毒多導致人類胃腸道疾病症狀為主,仍需質疑) 的傳播事實上已十分廣泛。其實,目前所謂非典型性肺炎,早期症狀是典型“流感”症狀,香港流行應只是世界“流感”流行的其中一個地方,受感染者只是由於各人體質不同,大多數人僅以傷風感冒的徵象表現出來,故絕大多數患者的症狀並不太重篤,易被市民忽略而已。

非典型肺炎並不可怕

 非典型肺炎並不可怕,因為它只是流行性感冒晚期的一種併發病。中藥在治療病毒病已有千多年經驗,中草藥其實能很有效的控制很多病毒病的病情進展,也能阻斷病毒對人體持續侵害,只要及早發現,早期予以中藥預防和治療,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病程經過順利,非典型肺炎應能預防和痊愈,其死亡率也可大大降低。

 我們已經是得天獨厚,有數千年中國祖先留下的中藥防治疾病的經驗,對治療病毒病有很好療效。由於香港和中國,傳統上均有使用中藥的習慣,普羅大眾多在病情早期已使用中藥治療,故初發階段已較易減輕和終止病程,亦能降低了非典型肺炎的病發率。而能出現非典型性肺炎症狀的患者,一般都屬於重篤及急症,這類患者,應是患者原來體質較差或原有慢性病(特別是慢性肝病),其抗病能力不足、解毒功能低下,才併發出現非典型肺炎病情或在恢复期中再繼發細菌或其他病源體感染性肺炎、心肌炎、敗血症和重篤症狀、甚至失救致死。

 醫學證明,能引起病毒性肺炎的病毒其實很多,包括常見的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細胞病毒、麻疹、水痘、泡疹病毒,而鼻病毒、冠狀病毒、柯薩奇、埃可病毒亦可引起。它們大部份都是導致慢性肝炎的嗜肝性病毒。此次病毒病的流行是否嗜肝性病毒感染仍未可知,但估計急性期流行後,各地區的慢性肝炎案例不少將轉為“活動性”。肝源性上呼吸道感染征患者將會明顯增加,表現出反复發作性鼻敏感、上炎、支炎、哮喘而見於臨床。這些案例將對抗菌素療效欠佳,但使用中藥作抗病毒性肝炎的治療效果會較理想。

其實所有病毒病都有共性,初發感染的早期,均可出現臨床上的上呼吸道卡他的症狀;如鼻塞、流涕、咽乾、喉痛、聲嘶,頭痛、畏寒、發熱、腰背酸痛、四肢疼痛等。嚴重時,患者發病急驟,精神萎靡、嗜睡、常伴高熱持續不退、寒顫和全身痛、四肢關節痛等症狀,甚至有咳嗽、氣促,鼻煽、喘憋,面唇青紫,最後出現昏迷、惊厥而危及生命。查實,病毒種類雖然繁多,症狀輕重不一,臨床轉歸不同,但中醫以辨証論治的方法針對不同個體適當中藥治療,常收立竿見影的效果。從中醫角度來看,不管是桑菊飲或銀翹解毒湯,麻杏石甘湯是治療急危重篤的流行性感冒的良方,對治療流感都具療效.中藥具有一些有效成份,能夠驅除病毒.終止病程的持續發展,其中奧妙之處,只在於中藥對病毒的確有確實的驅除效果。

中藥療效確切

          近二十年來我們針對嗜肝性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的中藥治療,已能確定某些中藥方劑,有極為確實的抗病毒效果。如3277例“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中,具肝郁肺燥的呼吸道症狀的1502人(占45.83%),均經服用三數劑中藥能使肝區濁音界轉趨正常,六周系統中藥治療而能臨床治愈。使用該方中藥以對抗病毒,配合西醫藥治療非典型性肺炎,應有良好效果。現把該方列出希望可供同道參考:


天冬三仁茵陳湯:

天冬、杏仁、桃仁、瓜蔞仁、牛子、黃岑、丹參、柴胡、連翹、
枝子、北祈、青皮、枳實、郁金、刨葛片、綿茵陳、熟地。

( 如高熱不退,病程重篤,未梢循衰竭,咳喘症狀嚴重可考慮加入石膏,麻黃。
便秘可加大黃,血痰或咯血可加白芨,病情嚴重可予以煎煮後鼻飼。)

 

中西結合治療非常必要,尤以搶救危重病人時,當非典型肺炎併發中毒性休克,心肺功能衰竭.病毒性心肌炎.往往容易造成危篤的病情。西醫治療能夠系統進行支持療法與對症治療(高熱降溫、保持呼吸道暢通、吸氧、減少病人脫水,及時提供營養及維持養份的供應)。至於使用適當的消炎藥更可防止繼發性感染(以前在內地醫院的臨床經驗是紅、氯霉素較為有效),適當使用激素,更能夠避免免疫能力不正常,故能使患上非典型肺炎患者,有更理想的治療效果;如配合上述中藥服用,當可使病情更加緩解,經過更為順利,甚或更有效降低其死亡率。

尤記得五十年代在內地及香港治療流感一役是一個可取的經驗.中醫古方今時今日,可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宜,隨證加減運用。值得一提是麻杏石甘湯+抗病毒中藥的方劑對非典型肺炎患者效果最確實。從藥理角度來看,石膏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麻黃能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治非典型肺炎高熱煩渴、肺熱喘咳、止頭痛、全身痛,抗過敏、抗休克有良好效果。上述中藥合劑往往能夠短時間內令體內抗原抗體複合物排出體外。西藥有從中藥麻黃中早已提純的盐酸麻黃素及其制品咳糖漿,曾在50年代在流感、非典型肺炎患者中使用,已取得早期退熱、強心止喘,改善微循環衰竭,防止休克的很好療效。由於中藥具特色的地方,并非針對病毒的纖殺,而是驅除病毒,以改變人體的內環境,增強免疫能力,相當於行軍打仗,截斷敵軍的糧草一樣,糧草不足敵軍不攻自滅.這與西方醫學針對性的纖滅是不同的策略,但收到同樣的果效.

預防與治療

 

(一)維持室內濕度在五十度以下﹕春瘟每多發生在春天氣侯潮濕﹑忽冷忽熱之時﹐蓋室內濕度高時有利帶毒的飛沫懸浮在潮濕空氣中傳播﹐故家居採取自然通風為上策﹐保持空氣流通。

此外﹐應充分使用家居電器使居所成為「非春天」的合適氣候環境﹐如利用抽濕機使居室處維持濕度五十度以下﹐用冷氣機保持室內衡溫十七至二十度。由於室內空氣需經冷氣機或抽濕機的制冷銅管接觸﹐溫濕的水蒸氣便凝集成水﹐流入盛水容器中棄走﹐室內空氣乾燥﹐帶毒飛沫便大大減少。

 

(二)疫區用紫外線進行空氣消毒﹐家庭採取煮沸消毒﹕不少病毒均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強﹑不耐熱﹐如流感病毒於攝氏五十六度﹐數分鐘即失去致病力﹐故在家庭中需要消毒的物品均可採取煮沸消毒﹐加肥皂粉煮十分鐘﹐病毒細菌必定死亡。另外﹐對乾燥﹑紫外線﹑乙醇﹑乙醚﹑石炭酸﹑漂白粉等均可使病毒滅活﹐故疫區應可考慮利用紫外線進行空氣消毒。

 

(三)為家中嬰幼兒常規探熱 :家中嬰幼兒﹑兒童患有不適時﹐應常規每晚探熱﹐防止大意未能及時發現患兒病情。

 

(四)防止繼發細菌重複感染﹕流感患者臨床症狀減輕後﹐如營養或休息不足﹑過度操勞會重新出現症狀﹐令咳嗽加劇﹑體溫再次高熱﹐症狀又復加重﹐痰﹑涕轉膿性﹐色黃﹑綠﹐常有咳痰帶血﹑咯血和胸痛者﹐已繼發細菌感染並易於產生廣泛而嚴重病變﹐應及早求醫治療。

 

(五)  後勤支援醫護人員:要避免接觸嚴重病人.至於職業上常需經常接觸患者的醫護人員,可考慮服用中藥作為預防感染或減輕病情,如有感冒症狀,可考慮兼服中藥(上方)。同時,政府須最好後勤支援,提高良好的膳食.另僻休息間供醫護人員住宿,防止將病毒傳染家人。

 

(六)就地隔離﹕如一家庭受到感染﹐可在門外貼上字句﹐進行就地隔離,警惕訪客﹐避免與他人交叉感染。

 

(七)注意個人衛生﹕患者如原有肝病等慢性病﹐更應注意個人衛生及休息﹐吸收足夠的營養﹐如多煲滋陰補腎湯水以吸收水解蛋白和氨機酸﹔少吃雞﹑鴿﹑羊等燥熱惹火食物﹐減少燒烤﹑火鍋﹑辛辣食物及停止飲酒。自覺燥熱者宜飲清補涼﹑粉葛等湯水﹐且食皮蛋鹹瘦肉蠔豉粥以墜火﹐提高抵抗力。

 

(八)避免接觸嚴重病人﹕避免受感染,不去擠擁人多的地方.儘量不去醫院探病.亦應減少到使用中央冷氣的地方,因單獨通風系統可減少呼吸系統疾病的傳染機會.

 

(九) 病向淺中醫: 有外感症狀患者,如伴有高熱.畏寒、周身骨痛.虛弱感覺明顯,呼吸費勁,病情篤重須早期往醫院就診.

 

香港肝病中藥製劑研究中心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3年4月3日

1512月/15

肝源性「內分泌失調」之一 : 性激素紊亂

前言

肝病患者的內分泌紊亂最常見為單一性,(即如單純女性苛爾蒙不足、單純甲狀腺分泌不足或糖尿病),但亦有多種激素同時發生紊亂。本篇僅從慢性肝病對性激素紊亂的影響,使大家多考慮內分泌失調時,是否與肝病病源有關。

 

從中醫理論看內分泌失調

從中醫慢肝分型的觀點來觀察,在臨床表現上,慢性肝炎患者的心、肝、肺火的症狀、體檢結果和肝腎二虛症狀和體徵,都能了解的病情深淺。所以,憑藉患者臨床表現是不難窺見嗜肝性病毒病在發展過程中的規律,慢肝導致內分泌紊亂,也常可根據病史、體征提供足夠証證據予以診斷。如能使用辨證論治,採用標本兼治的方法,就能盡早控制病情,防止肝機能繼續受損,減低內分泌失調進一步惡化。嗜肝性病毒以疫毒病邪進入人體後,如患者正氣不足,無力驅邪外出,邪就能隱伏血份,侵犯五臟六腑,擾亂氣血,使患者出現氣血虛損,而逐漸發生氣血失調的病理改變。臨床觀察,氣血兩虛往往是疫毒病邪侵犯人體時間較為長,或五臟六腑被損害時間較久所做成的後果(特別是嬰、幼兒或兒童時期就被感染),「內分泌紊亂」其實是慢肝的中醫氣血兩虛分型中,是最為常見的後果。

 

內分泌失調極為常見

各種肝源性內分泌失調的疾病中,臨床上肝源性「性激素紊亂」、「糖尿病」和「肝源性骨營養發育不良」最為多見。在本中心接診的統計中,肝源性的性激素紊亂,不全的統計約佔5%,達4.73%,女多於男,男性達2.63%,女性為5.91%。至於肝性骨營養不良卻高達13.69%,其中男性12.53% (143/1141),女性14.33% (291/2030)。

根據本中心3191例肝濁音界異常患者的統計,明顯可以看出男性與女性患者在中醫的絡阻血瘀型 (男性22.86%,女性62.16%),血虛氣弱型 (男性8.7%,女性31.96%) 的顯著差異。這種差異就說明了在女性青春發育期前發現和治療肝病的必要性。女性負擔起人類繁殖的任務,不及早防治嗜肝性病毒感染,人類仍會代代相傳感染「嗜肝性病毒病」的這樣一個惡性循環中。wpe8

 

 

男、女性的慢肝中醫分型的比較

中醫分型 總 數
肝郁肺燥 49.6% 50.3% 47.6%
濕熱蒸騰 72.64% 73.9% 71.9%
絡阻血瘀 48.01% 22.8% 62.16%
血虛氣弱 23.6% 8.7% 31.96%
肝陽上亢 8.18% 10.8% 6.7%
肝腎二虛 25.42% 30.13% 22.76%

 

各階段的內分泌失調

慢肝患者的內分泌失調極為常見,臨床發現,性激素紊亂常是漸進性,且貫穿人生的各個階段,從嬰幼兒、兒童時期,青春發育期,直至更年期前後的老年期均可有所表現。究其原因,是因人體內大部分內分泌激素,需在肝臟進行代謝,(如生長激素、甲狀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胰島素、胰昇血糖素、雄激素、雌激素等),當肝臟發生炎症,體內的激素發生紊亂,臨床上會產生不同的疾病和臨床症狀,故此嚴格的來說,很多常見的病,如低血糖、甲狀腺機能異常、糖尿病、骨質疏鬆、性激素紊亂等,都是慢性肝病的結果。如要治病求本,實應查清有否慢性肝病的存在?系統中藥療肝常能延緩各種內分泌失調的病程進展,用中西結合治療,就能收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

 

(一) 嬰幼兒、兒童時期

 

慢性肝炎患者如在嬰幼、兒童時期(從2個月至十歲)被感染,其肝機能異常會影響內分泌紊亂。肝病所常見的激素代謝紊亂是比較覆雜和多樣化,它常可導致患孩有高生長激素血症,而生長介素減少。腎素和亞醛固酮滅活障礙,甲狀腺機能異常,血內胰島素水平升高和糖耐量降低。肝病時亦可抑制促性腺激素,引起血中雌激素和泌乳素基礎水平明顯升高,男性激素減少。上述之內分泌激素異常改變,能主宰病孩的生長和發育取向。特別是母~ 嬰間的垂直感染了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的患兒,嬰兒期即呈持續性感染和慢性化。如嬰、幼兒慢性肝炎的診斷被家長或醫務人員所忽略,往往導致失去治療機會,有些是固執拒絕中藥治療 ( 中藥治療亦不能根治,但系統治療常能做到臨床治愈 ),使病程遷延,纏綿不絕,內分泌激素和代謝紊亂逐漸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糖耐量減低或低血糖,肝炎恢復期患兒的食慾亢進,加上自控能力差,容易發生繼發性肥胖和脂肪肝。此外,激素不平衡尚能引起營養代謝失調,加上肝病所致腸胃吸收障礙而引起患營養缺乏,患兒缺鈣而做成肝源性骨性營養不良,往往做成了病兒生長緩慢,甚至影響發育,導致骨骼發育畸形。所以,嗜肝性病毒感染常影響患兒的體型發展成為兩個不同的極端,這就是「佝倭侏儒型 」和「繼發性肥胖型」。

 

(二)       春發育期後:

女性青春期一般由十三至十五歲開始,如患者發生內分泌紊亂,臨床上常導致雌激素、黃體激素缺乏,並因女性激素不足能使患者錯過了第二副性徵發育的機會;其影響常往往貫注一生。由於婦女身體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異於男性,故婦女患嗜肝性病毒病的病情進展具有不同特徵;早期症狀如肝郁肺燥、濕熱蒸騰所產生的胃腸濕熱、皮膚濕熱、下焦濕熱等各種症狀均與男性無異(可參閱下圖)。但隨著病程進展,由於女性的生殖系統不同、內分泌各異,病毒性肝炎的持續發展,在青春期後,因嗜肝性病毒病做成的女性患者形成的肝氣郁結、絡阻血瘀常使患者凝血機制異常,每月一至的 ”月經” 這種正常生理功能,往往成為女慢肝患者的一種潛在性損害。最常見的月經不調、經量過多、大量瘀血、經前後的嚴重反應、劇烈痛經、習慣性流產,均能使患者逐漸形成內分泌進一步失調,加重營養發育不良、貧血、低血糖、低旦白血症、低血壓、肝源性不孕、肝源性骨營養不良、甚至形成生殖系統良或惡性腫瘤、肝性浮腫和繼發性肥胖等等症狀。


常見女性激素紊亂患者的特徵
:

體型消瘦、四肢修長、BMI(體質系數)偏低、常伴營養發育不良,
髮質乾枯、稀少,膚色蒼黃或蒼白,皮膚乾燥、易搔痒,
面部、下肢常色素沉著,甚至脫屑,
合併男激素過多常頑固性痤瘡甚者反复感染、多毛,
女性副性征發育不良、皮下脂肪缺乏。
月經不調、經量過多或過少,色深、多瘀、常伴經痛。
經後易外感、昡暈、倦怠、頭痛等不適。

 

 (三) 更年期前後:

病情延續進入更年期後(45~50歲),視乎嗜肝性病毒病的病情深淺和決定於其內分泌失調的程度。一般臨床症狀將日益嚴重,提早衰老出現肝腎二虛而呈明顯老態,長期表現出肝腎二虛的症狀。因女性進入更年期後,卵巢功能遂漸減弱,以致卵泡沒有按周期發育,也沒有黃體形成,子宮內膜僅有增殖改變和失去正常周期,間隔延長血量減少,逐漸移向閉經。由於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在慢肝的症狀如郁肺燥、肝腎陰虛出現的肝火上炎,女性患者常由此引起更年期有面紅耳赤、五內煩熱、偏頭痛、頭痛、眩暈、耳鳴、耳水不平行、心悸、失眠、手震、多汗、脫髮、色素沉著或泛發性老人斑,有明顯煩燥、抑郁等情緒改變。如因雌激素減少時引起骨骼鈣質流失常合併有肝性骨營養不良。且因患者肝火、心火、肺火長期消耗腎水,形成腎水枯竭,更使腎水滋養筋骨的功能減退,極易使患者發生骨質疏鬆症和骨質增生(骨刺),所以肝源性骨營養不良患者,往往發生游走性關節疼痛,關節腫脹,畸型,筋骨酸痛,甚者有進行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痛風症,體高變矮,駝背和容易骨折。進入經絕期及老年期,女性生殖器官逐漸萎縮,新陳代謝遲緩,易體型發胖、容易發生老年性陰道炎。

 

本港學者曾統計,有六成更年期婦女會患失眠、骨病,建議更年期女性應採用女性激素治療缺乏雌激素的征狀如潮熱、失眠、骨病等。解決更年期出現的心臟病、骨質疏鬆及老人癡呆症。故慢肝女性患者系統中藥治療後,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性激素治療「性激素紊亂」所導致臨床的各種症狀,是極為可取的方法。

 

案例介紹

其實,嗜肝性病毒對女性患者的困擾較男性更為嚴重,只可惜很多女性臨床症狀未有被提至肝源性疾患角度去尋根問源,予以治本,才做成不少女性疾病纏身。下面我們列舉一些臨床案例,說明中藥治療內分泌失調的效果.

 

  案例一;

陳某(電腦號1973),女,33歲。99年10月初診,主訴畏寒、倦怠、嗜睡、便秘、大便二至四天一次,素有反复痤瘡、全身汗斑,數年來多白帶、色黃綠,伴下陰搔痒,西醫診治謂念珠菌,反复專科治療尚未愈。去年曾驗血,發現甲狀腺機能減退,未予治療。體查;身高1.7米,重56Kg,體質指數=19.37。患者四肢修長,消瘦,女性副性征不顯著。脈緩,52次/分。肝區叩擊痛,肝大三公分。下肢浮腫、指壓痕(+)。擬診慢肝、濕熱蒸騰(胃腸及下焦濕熱)及內分泌紊亂(甲狀腺機能低下及雌激素缺乏)。

服中藥三劑有噯氣、腹脹、腹痛、大便日一次,消化差,睡欠佳,尿黃,但體查肝已正常。因公幹停藥近廿五天,复診時自訴昨來經、量多、便秘、口腔潰瘍、牙肉腫痛、精神欠佳,二天來有感冒征,手足麻木,氣短、舌胖老、多皺襞,肝又腫大三公分為第一次复發。服中藥三劑後肝又正常,共系統治療五周停藥觀察。

停中藥後,自行覓專科注避孕針一次,女性副性征明顯改善,乳腺發育。三月後體重如前。月經量明顯減少,來經時間縮短,膿性白帶消失,婦科疾患已愈。

案例二

楊某 (電腦號2815),女,34歲。初診2002年3月。自訴常整夜失眠,曾被診斷神經抑郁,長期用服安眠藥及精神科藥物。過去多痤瘡,每於酒後有上腹不適,間便血,月經延期、量少、多瘀血及有經痛史。體查;1.68米,51公斤,體質系數=18.08,身材高佻,消瘦,四肢修長,下肢多毛,皮膚乾燥、粗糙,膚色蒼黃,有散發片狀白斑色素脫失(白蝕)。唇分界、脫屑,舌乾淨,肋脅畸形。肝大一公分半,脾區叩診呈濁音。擬診肝大待查、性激素紊亂、肝源性神經精神病(抑郁症)、白蝕。

服中藥三劑叩診肝已正常,脾區轉清音。仍倦怠、大便日四次、多屁、失眠,睡欠佳,周身酸軟。脈搏100次/分。繼服中藥已能入睡、多夢、倦怠、間煩燥感、腰酸、多屁,大便日一次、暢順,共服中藥五十九劑,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半年後復查,已無精神症狀,睡眠可、每晚維持五六小時以上,仍間感腰酸、大汗,肛門痒。脈搏88次/分、齒印、下肢浮腫(+),肝界仍正常。

 

香港肝病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3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