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認識嗜肝性病毒的危害

        過去認為,能引起臨床表現以肝炎為主者才是肝炎病毒,目前確定的已經有七種。而除肝炎病毒外,實際很多其他已知病毒均可引起肝臟炎症,具有“嗜肝”的特性,計有腮腺炎病毒、單純性疱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黃熱病病毒、風疹病毒等等。但這些病毒各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故不屬於肝炎病毒,而應統稱之為“嗜肝性病毒”。

        這些嗜肝性病毒雖然不稱為肝炎病毒,但並不代表這類病毒(的急或慢性)感染不引起宿主的肝臟炎症反應而導致肝腫大,同時,患者會有肝炎症狀及肝外表現的症狀及併發症。所以,如果按照過去診斷肝炎的依據去進行臨床診斷,將使大量早期、輕型和以肝外症狀為主的肝病患者得不到診治;也就是說,“嗜肝性病毒”其實應該包括數種肝炎病毒及一切能令肝臟出現炎症的有關病毒。而「嗜肝性病毒病」就是患者伴發有肝濁音界異常,臨床上常有纏綿難愈的反覆、交替、多系統的症狀表現,而這些表現主要是因為急性、慢性肝臟機能損害而引起的各種臨床疾病所致的。

        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是臨床上最普遍而又最典型的病毒病。因為這些能引起肝臟炎症的病毒感染人體後,即使其隱性或慢性感染令臨床症狀並不典型,而且常被忽略發病時機的病程觀察,不過,有一點肯定的,是機體的免疫反應導致的臨床症狀卻能與日俱增,臨床因炎症反應而導致的”肝臟腫大”的特征卻是長期存在,這個體徵正是臨床醫者觀察病毒病治療效果的最好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