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淺談小兒慢性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普遍現況

病毒性肝炎廣泛存在人類各民族中,是一種很常見的傳染病。香港和中國、東南亞諸國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發區。過去認為;能引起臨床表現以肝炎為主者的病毒感染才是肝炎病毒,目前確定的已經有七種。但實際上,目前亦已明確除肝炎病毒外,還有腮腺炎病毒、單純性疱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黃熱病病毒、風疹病毒等種種病毒,雖然各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但如感染而發病的患兒,同樣能引起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改變,故它們雖不屬於肝炎病毒,亦應統稱之為“嗜肝性病毒”。只要小兒感染了嗜肝性病毒患上慢性病毒性肝炎,患兒必會具有不同慢肝中醫分型的各系統症狀和肝腫大,直至能接受系統中藥治療才能遏止慢肝對身體的損害,終止慢性肝炎的病情發展。所以,按傳統上的慢性肝炎診斷標準否定慢肝存在,極易發生誤診和漏診。

病毒的傳播有高度的傳染性,區域性。故病毒性肝炎中的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特別引起人類重視,因為根據資料統計,全世界目前有 三億多人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攜帶者,其中三分之二就在亞洲。據近期文獻報道,在中國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大多始於幼齡期,特別是母嬰傳播,幼齡感染者中90%可以發展為慢性肝炎,其中又有40%可以發展為肝硬化。而成人感染者中只有5%轉為慢性乙型肝炎,其中又有5%-20%會發展為肝硬化。故此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是不容輕視的,尤其在嬰幼兒期感染,危害性更高。

慢性乙型肝炎等慢性嗜肝性病毒病多數是一個不典型或隱形的疾病,患者的早期症狀多較輕微,很容易被忽視而耽誤診斷和治療,發展到臨床症狀明顯或肝硬化和肝癌的階段,已經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進一步深入認識小兒慢肝的特點,盡早盡快給予正確診斷和合理治療,是避免影響患兒營養、發育,長期出現慢肝導致臨床的各系統症狀,是防止成長後形成肝纖維化或肝癌的關鍵措施之一。

病毒性肝炎初發感染多發生於嬰兒、幼兒和兒童期

目前病毒性肝炎的科研工作中,常以乙型肝炎作為重點的研究對象。甲型和乙型肝炎的好發年齡均見於嬰幼兒和兒童時期,尤以乙型肝炎母嬰之間的傳播是極為多見。丙型肝炎也是通過母~嬰和密切接觸而傳播。戊型肝炎雖然兒童發病比較少,但多為亞臨床型感染 ( 亞臨床感染是指人體受肝炎病毒感染後,既無臨床症狀,亦無肝功能損害 ),極易被病人和醫生所忽略。從上述各型肝炎資料來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多發生於嬰兒、幼兒和兒童期。從中國的一些流行病學統計資料來看,我們亦可以發現各型病毒性傳染性肝炎對嬰、幼兒和兒童的危害是很普遍和很嚴重的。

在兒童肝病中,乙型肝炎占75.4%。據內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資料表明: 42%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是在兒童時期感染的。出生時感染的機率男性為40%,女性為20%。進展為肝硬化及肝癌與HBV密切相關。有文獻報導,我國和東南亞各民族的乙型肝炎病毒,在嬰幼兒、兒童、少年時代的感染,往往演變成慢性,持續數年,十數年甚至終生。他們70%~90%長期“帶原者” 陽性,但可能無明顯症狀,肝功能也正常,但肝活檢90%會顯示肝組織有損害。過去認為兒童乙型肝炎病變較輕,肝臟炎症呈靜止態,可以不需要治療,這觀點並不一定正確。事實上,由於免疫耐受或免疫功能紊亂等原因,兒童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ALT)變化往往與肝組織的病理改變不一致,不能枯 候驗血結果異常或超聲波檢查結果才予以診治。按照小兒肝病的特點能及早確診、治療才是上策。

目前大量研究和臨床資料已經顯示,慢性病毒性肝炎不是肝炎病毒的專利,病毒有多種特性,特別是病毒感染宿主後,往往能產生持續性病毒感染,這是很多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根源,是引致人類機體內各系統功能衰竭及做成人類衰老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實,人的一生是與病毒共存的一生,就是機體與病毒不斷搏斗的一生。不少文獻已提出,人從母體孕育的過程中已毫無選擇的被病毒感染,如妊娠早期感染風疹病毒造成宮內感染,容易引起流產、成熟不良和先天性缺陷。又如巨細胞病毒感染廣泛存在於全世界,尤以在發展中國家,我國妊娠婦女的補體結合抗體陽性率為72.6% ~76.84%,說明我國成年婦女巨細胞病毒感染率較高,其中1/4可能為原發性感染而危害胎兒誘發畸胎、死胎、流產或新生兒黃疸。即使妊娠,分娩成功,部份胎兒出生後的3個月內,少數患者會出現紫癜、肝炎、腦炎、肺炎。又如人類微少病毒、肝炎病毒、愛滋病毒、單純性泡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都可通過胎盤先天感染給胎兒。所以,在宮內、產道、圍產期、嬰幼兒時期,是很多種病毒初發感染的重要時期。參閱資料從統計中我們不難發現全球病毒的感染普遍性 ; 例如嬰幼兒期極易感染的呼吸道合胞病毒(一歲以下)、腺病毒(7~24個月)、人類泡疹病毒6型 (美、英、日6個月~1歲的幼兒抗HHV-6陽性幾乎100%),這些,都是說明了嬰幼兒因病毒感染而導致體內臟腑病變的直接原因,同時也說明活著的人是極難倖免為病毒所感染。因此,提倡重視小兒期的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診治,是改善人類體質、減少因病毒感染而導致肝機能損害引起常見病、多發病的最有效措施。

慢性病毒性肝炎往往是在新生兒或嬰、幼兒期感染,在成年期才出現症狀或因肝功能異常而被檢查出而被發現。但是,部分病例已經發展成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這也說明了肝癌病例日趨年輕的這個事實。可見各種嗜肝性病毒(包括各型肝炎病毒) 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和健康有極大影響,他們都是身不由己,部份嬰兒自出娘胎,就已受感染而註定要帶病終生,只可惜很多家長和臨床醫務工作者對小兒病毒性肝炎仍重視不足,常容易造成誤診或漏診,錯過應有治療。所以,如何及早發現小兒患上了肝炎,這是每個父母都應關心的課題。

 小兒肝病臨床症狀的多變性:它對小兒的成長發育和成長後的體質有決定性影響

小兒病毒性肝炎是不是沒有症狀 ?

肯定這種概念是錯的。其實,病毒感染後人體的免疫系統針對進入體內的病毒結構所帶抗原能產生相應的抗體,抗體可以中和及清除抗原,但是在免疫反應過程中,受病毒感染的肝細胞亦遭受攻擊,使肝細胞受到損害產生肝炎病的比較特異症狀。而抗原抗體 複合物沉積於體內其他組織,同時亦引起了肝外組織病變,產生其他臟器較嚴重而持久的損害。因而導致不同的臨床症狀,只是這些症狀 並非特異,往往被患者或醫生所忽視,故易漏診或誤診為臨床上其他疾病。往往大部分臨床醫者容易忽略嗜肝性病毒其實就是引起這些疾病之源,例如:最常見的某些自身免疫現象如伴有關節炎,皮疹(小兒濕疹),腎小球腎炎,慢性甲狀腺炎,乾燥綜合征等。臨床上還有一些常見而又極輕微的症狀如鼻敏感,風疹,上呼吸道卡他(感冒征),胃腸炎(腹痛、腹瀉),潰瘍病,膽道疾患,腸道敏感,貧血,失眠,長期頭痛偏頭痛,極度疲乏,暗瘡,口腔潰瘍,營養發育不良,月經不調等等一般臨床症狀。如果這些人驗血發現抗原、抗體陽性,也常被誤認為是慢性無症狀肝炎而已。其實,這些不為人注意的症狀可能就是肝炎病毒覆制頻繁而引起的症狀。所以有人認為病毒性肝炎時,肝內病變與肝外病變的發病機制有所不同,肝內病變主要為細胞免疫反應引起,肝外病變主要為免疫覆合物引起,故臨床上兩種病變并不一致,經常出現分離現象。只有熟悉小兒肝病不同階段中所表現的不同臨床症狀予以按中醫慢肝分型,才能及早警惕小兒肝病的存在而予以早期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