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的「中西結合」治療 ─ 隨想與反思

前言
近月爆發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引致全球多人死亡﹐引起了醫學界再次對病毒病加以注意。其實﹐人類應從這次 SARS疫症蔓延中吸取教訓﹐防止再有病毒病流行﹐且對中西醫配合治療不容忽視 ──

           從醫學角度來看﹐非典型肺炎只是病毒病急性感染期中的一種較嚴重併發症﹐每年住院的患者中﹐非典型肺炎的患者並不罕見。據政府統計數字顯示﹐去年香港亦有一萬三千四百八十非典型肺炎病例﹐其中七百七十四例需要深切治療﹐三百七十例死亡﹐死亡率僅有百分之二點七。 

           事實上﹐引起非典型肺炎絕不是冠狀病毒的專利﹐今年的冬春季﹐全球一如既往﹐不少國家都傳播著由病毒引起的急性流行性感冒等一些「春瘟」病﹐亦有患者因急性病毒感染引起非典型肺炎的死亡案例。

            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曾透露﹐本港非典病者中有百多個無法追尋病源的人士中﹐五成三是無法找到冠狀病毒的抗體﹐意即他們發病是由其他病毒引起﹐而非由冠狀病毒引致發病。統計亦指出﹐因市民多帶口罩﹐使近月流感發病人數較去年減少﹐但患非典型肺炎人數則未有下降。這統計數字最少已說明了所謂「超級疫症」的冠狀病毒感染﹐並未使非典型肺炎患者大幅增加。

 冠狀病毒與肝炎病毒均呈隱性


            醫學研究指出﹐現代的病毒感染其實多數已呈慢性過程﹐以臨床研究較多的乙型和丙型肝炎為例﹐據悉病毒感染後﹐只有少部分的病例能呈現明顯症狀﹐被臨床醫生明確的給予急性或慢性肝炎的診斷。資料亦顯示﹐出現臨床症狀者的比例大約只是一比四十﹐而絕大多數受感染者卻常經歷沉默的過程﹐這感染後的漫長過程中﹐亦存在著進展性的肝損害﹐包括攜有明顯的病毒複製和能起傳染源的作用。因此﹐醫學界應該考慮到冠狀病毒的傳播﹐實際上與肝炎病毒相同。當有患者具畏寒﹑高熱﹑周身痛﹑氣短﹑胸翳等急性症狀出現和X光檢查陽性徵的同時﹐估計亦有不少人已受冠狀病毒接觸傳染﹐只是絕大多數被感染者的免疫能力正常﹐顯示不出典型的症狀和較輕微病程經過而已。 

           最近﹐加拿大安大略省發現的一百二十名具冠狀病毒抗體陽性患者﹐是沒有臨床症狀的﹐正好說明冠狀病毒「隱性感染」是很普遍。中國內地及香港是經常使用中藥的地方﹐由於能早期已得到基層的中醫診斷和適當的中藥治療(尤其是疫症流行期)﹐市民能自發服用中草藥預防﹐應該是產生SARS等嚴重併發症機會較少的地方﹔這也說明外國某些流感疾病流行時﹐會形成死亡率偏高的一個原因。 

中醫藥顯示基層防禦力


            今次中國內地與香港順利控制疫情﹐主要是華人對中醫藥的推崇和熱心服用﹐中醫藥的治療力量在社會上的廣大基層起了巨大的防疫作用﹐故相對的減少了併發非典機會和縮短了病程﹐成功的減少了死亡率﹐是功不可抹的。不過﹐如果有關部門忽視了這個事實﹐可能性只有二個﹕

(一)對傳統中醫藥防治疾病的作用認識不足﹔

(二)忽視了在香港已經形成了的基層中醫醫療力量。 

           從眾多的資訊介紹中醫藥防治非典﹑中醫藥界獻方﹑信心十足的中醫藥工作者積極要求參與非典搶救工作就可以看出﹐如果在疫情早期﹐有關領導層能及時組織中西基層的醫療組織﹐參與預防及早期治療﹐對付疫情﹐估計效果將會更好﹔廣州防治非典的經驗已是明證。 

           台大醫學院及醫院研究團隊發現﹐有病人的SARS症狀輕微﹐卻具有傳染力﹐傳染給人卻會造成別人發生肺炎病變﹐這說出了冠狀病毒病存在是客觀事實﹐早期發現及合理治療才是問題的關鍵﹔患者出現流感症狀後﹐如能早期採用中藥治療﹐非典病例必可減少﹐死亡率必可大大降低。 

成立防疫中心刻不容緩


             其實﹐導致高死亡率與治療措施有關﹐絕對隔離方法奏效與否是大有商榷的餘地﹐但集中治療的措施令患者得到最好的照顧及最有效的治療﹐是十分必要的。不過隔離之後﹐患者想服用一劑中藥的權利也被剝奪﹐這不能不算是一種憾事。香港醫療界倡設立傳染病院應早日落實執行﹐以七百多萬人口的現代化大都市﹐發生一次非典疫情就令醫療衛生的領導層進退失據﹐未嘗不是一個考驗。放眼將來﹐更大﹑更多的傳染病流行﹐我們不能不作好準備。而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成立防疫中心和傳染病院更是急不容緩。 

           春季的病毒病流行與陰﹑濕雨季的天氣有密切關係﹐講究個人衛生才是避免受感染的關鍵。踏入夏季﹐目前預防宣傳應把重點放在飲食衛生的防病毒傳播措施﹐和執行飲食衛生的管理是勢在必行。

SARS等病毒病流行均有其規律性﹐而流行高峰的回落取決於三個因素﹕


(一)季節因素﹕失去傳播的自然條件(如天氣﹑溫度﹑濕度﹑人群密度﹑環境衛生情況等)﹐傳播的幅度與力度必然減弱。流行期間﹐如能改變當時疫區人群生活環境的氣候條件(如人為的加強通風﹑控制室內溫度﹑濕度﹑加強環境衛生及清潔消毒等)﹐必能減少病毒傳播的機會﹔

(二)控制急性患者的傳染源﹕早期具有肺部感染症狀及體徵的患者應集中作中西醫結合治療﹐接觸者就地隔離作嚴密觀察的對象﹐以便及早發現﹐予以早期治療﹔ 

(三)注重人群抗體生成﹕由於病毒傳播沒有可能單對單的傳染﹐只是絕大多數同時被感染者﹐只產生輕微症狀與病程﹐體內已獲得足夠的抗體以對抗病毒﹐故輕症感染並不是壞事﹐只要人群已有足夠抗體力﹐病毒感染傳播就不致產生眾多的急性患者﹐死亡率亦可大幅下降。 

              今次的關鍵問題在於冠狀病毒急性感染令年老體弱及慢性病(尤以肝病)患者的死亡率特高。本年五月有報道稱﹐淘大花園七十五例患者中﹐九名是乙肝帶菌者﹐其中六名患者肺功能變壞﹐佔百分之六十七﹐而其餘六十六名非乙肝帶菌者中﹐只有九人肺功能惡化﹐僅佔百分之十四。流行期中﹐應當刻意保護這類患者﹐加強各項措施以防止他們感染﹐並且及早發現和治療。 

             千百年來﹐中國人早就發現中藥對病毒疫邪具有明顯的克制作用﹐對治療麻疹﹑水痘等典型病毒病更是有口皆碑﹐中藥是病毒剋星。以過去對冠狀病毒的認識﹐它是病毒性腸炎的一個元兇﹐目前認為SARS傳染途徑是飛沫傳播為主﹐還應有所保留。我們認為提倡飲食衛生﹑實行熟食﹑注重食品質量(特別是冷飲的冰﹑生食式食品)應該更重要。以淘大傳播病毒案例高度集中﹐「病從口入」的概念絕不能排除。醫護人員工作過程與患者密切接觸﹐亦需考慮直接接觸感染(包括傷口感染)。

港府政策造成人為障礙 

           中西結合治療的方法源遠流長﹐積累了不少經驗。本來中﹑西藥物早就是現成的﹐治療方法亦早已存在﹐並證實有效。現在只是港府的衛生工作政策未能及時改變﹐還沿用過去的歧視中醫藥政策﹐造成的人為障礙﹐因而中西醫藥壁壘分明﹐互相「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堅拒中醫藥進入醫管局範圍內的醫院﹐早期亦不准中醫藥參與非典治療而已。而懷疑非典患者就被隔離﹐連選擇服食中藥的權利也失去﹐這絕不是上策。

           無論如何﹐開展一個寬容的局面﹐使患者能得到中﹑西醫藥的系統治療﹐造就一個中西藥取長補短的情況﹐從而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減少死亡率﹐是絕對可以做的事。近年﹐政府已開始重視中醫藥的工作﹐這實是市民之福。



香港肝病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3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