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神經、精神病 (中)

前言

都市生活緊張,香港人容易出現神經衰弱、神經過敏、精神疲勞、抑鬱、失眠等症狀,中醫藥以平衡陰陽為基礎,針對肝主疏泄、主藏血的生理機能為前提,分析肝病引起的肝源性神經、精神病。

肝源性神經、精神病的症狀很普遍。有報導稱,患肝病時有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其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發病率高達百份之六十五或以上,原因是嗜肝性病毒感染而導致慢性肝炎,常為臨床上常見的周圍神經病和精神病的根本原因。早在十九世紀初已有學者報導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伴發神經系統疾病。雖然肝性神經、精神病的發病機理尚不清楚,但根據近代醫學研究,已明確“自身免疫性損傷、B族維生素缺乏或肝功能損害不能使有毒性物質進行解毒代謝和清除”,均可以造成腦、神經組織的損害。

肝源性腦病的病程有急有緩,臨床的表現亦有輕有重,如較重時肝性腦病常有急遽的肝病表現,且可包括有精神錯亂 (意識恍惚、沉默、抑郁或欣快、多言、多動、興奮和狂燥,進而意識障礙甚至進入肝昏迷) 和運動異常 (扑擊樣震顫) 兩方面症狀。由於病情重篤,屬醫院搶救範疇我們略而不提,重要的是,應該明確嗜肝性病毒感染做成慢肝的危害,就必需在”慢肝”階段中重視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防止腦和神經組織的損害。

至於屬“亞臨床型肝性腦病”,患者肝炎後可在臨床上無神經、精神症狀,常規精神和神經系統檢查亦正常,但卻會於長期肝病而引起腦萎縮,僅智力或心理計量測驗才可發現異常。據統計指出,肝硬化時如導致亞臨床型肝性腦病的發生率可達百份之六十。由於智力下降,判斷力降低,如從事駕駛工作時,極易發生交通事故,因此及早發現和及時治療才可避免發生意外,以免害己害人。

此外,慢性肝腦變性常見於男性肝硬化患者,初期會發生一些神經、精神症狀如指震顫及發音障礙、說話緩慢單調、口齒不清、震顫及不隨意活動。亦可表現智能障礙及反复發作性意識障礙 (輕者意識朦朧、重者昏迷,可持續數小時至數日、發作可兩周或每周數次),伴扑擊樣震顫、肌肉強直。如意識恢復時,症狀即可緩解(坊間常以為是鬼上身)。如不針對原發肝病進行護肝等綜合治療,便會逐漸出現性格幼稚化、明顯消瘦、肢體攣縮、精神功能退化。據說,從精神退化期起,一般一至兩年內死亡 (亞急性期可八個月,慢性經過病程可超六年)。

上述晚期肝源性神經、精神病的治療處理當然困難,但莫忘肝病早期的正確診斷和治療是能預防肝腦變性的進程。嗜肝性病毒感染極之普遍,“中國五千多萬各類不同程度的腦病患者”,“發病率達人口的千分之十八點四的腦性癱瘓、千分之二十二點二的弱智兒童、佔老年人口的一成的老年腦病的發病率”(見2002/11/19大公報專題) 我們不能設想在上述數據中,究竟有多少是“嗜肝性病毒”感染所做成的結果。不過,臨床實踐已經証實,慢性肝炎階段的早期,使用中藥治療神經精神病症狀卻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中藥能有效的驅除抗原抗體复合物、消除水腫和改善腦、神經組織的微循環,恢復肝臟正常機能,因而消除各種代謝障礙、排出體內滯留的有害代謝產物、增強神經細胞活性,有莫大關係。

人的一生在母體內或嬰幼兒時期,已反复的感染著不同的嗜肝性病毒。“慢肝”形成後,在人生不同階段就顯示出不同慢肝分型的疾患和症狀,出現不同的精神、神經疾病的臨床表現,只是在不同的時期裡,人們根據常見而多發的症候,常概括成為一類疾病,可惜的是部分醫者和患者,並沒有了解其根源是與嗜肝性病毒感染而做成的慢性肝炎有關,因而忽視了治本的機會,下列的一些常見病,其實都是與慢肝有關的肝源性神經、精神病。

「肝炎後綜合徵」和「肝病綜合徵」

早在1944年已有學者提出,過去曾患急性肝炎的患者,臨床上其肝功正常甚至肝活檢均屬正常,而有主觀症狀持續存在,稱之為「肝炎後綜合徵」。但因近三十年來發現乙、丙型肝炎慢性化問題嚴重而複雜,「肝炎後綜合征」與慢性遷延性肝炎難以區別,故現在已較少使用這名稱了。但事實上,臨床常遇到不少患者除了有急肝病史外,就算既往史裡並不一定有典型急性肝炎的病史、亦無肝功能異常。但仍見不少患者卻存在有「肝炎後綜合征」的五大症狀,有唇、舌、脅、肝區濁音界異常、不同程度的浮腫、靜脈顯露、及肝區叩擊痛的體徵。其五大症狀為:

  • 倦怠乏力 ( 尤以活動期時顯著,呆滯、嗜睡 )。
  • 肝痛 ( 間歇性右肋脅或右上腹脹痛,常為唯一肝臟表現,部分患者可捫及質軟腫大肝臟邊緣,輕微觸痛或叩擊痛 )。
  • 神經、精神症狀 ( 情緒不穩、潮熱、多汗、胸翳、心悸、失眠多夢、頭暈頭痛、焦慮抑郁、思考混亂、記憶力減退、皮膚搔痒、周身酸痛及工作效率降低,尤以過度勞累、生氣後加劇 )。
  • 消化不良 ( 納呆、厭油、惡心、上腹不適、腹脹、食後即解、大便量少、裡急後重、交替性腹瀉、便秘 )。
  • 營養不良或繼發性肥胖(痴肥)。

實際上,過去部分人錯誤認為「肝炎後綜合徵」多見於知識分子及醫務人員,與對肝病預後過分憂慮、精神負擔過度有關。但其實目前臨床發現,「肝炎後綜合徵」的患者實際上應該是普遍存在的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常常臨床上仍查出具有慢性肝炎的症狀與體徵,其病情多數仍在進行中。這是數十年來訂出的肝炎診斷標準過度依賴化驗和B超、電腦掃描等檢查結果,才作出慢性肝病的診斷,使很多慢肝患者失去了早期診斷的機會。上述患有「肝炎後綜合徵」的患者是客觀存在,故應改名為「肝病綜合徵」更為合適。臨床証實,這些患者使用中醫藥治療,效果十分理想。

案例介紹

  案例;王某(電腦編號097),女,30歲。母有肝癌歿於1997年。一年後自已驗血才發現乙型肝炎帶菌。1998年9月初診時主訴倦怠嗜睡、心悸失眠、肩頸疼痛。反覆有右側脅痛。常納呆、口瘡、噯氣、腹脹、裡急後重、腹痛、腹瀉,有痔瘡史,素有月經量多、瘀血塊多、伴經痛。體重46千克,身高1.62米,體質系指數17.69,體查;血壓86/60mmHg,舌紅絳,多齒印。雙脅叩痛,肝大三公分,擬診「肝病綜合征」。
服中藥三劑肝已縮小一公分半,再服中藥三劑,肝已正常。症狀消退失眠止,但服中藥十五劑後自行停藥。98年底及99年初曾二次覆查,均有肝大一公分半及三公分,未系統中藥治療。至二千年三月再覆診,主訴倦怠、便秘、便血、反覆外感頭痛、咳嗽、失眠,尿黃如茶,肝大三公分,服中藥三劑後肝正常。已系統治療內服中藥四周,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更年期症候群

              更年期綜合徵是婦女在絕經前後雌激素水平波動或下降和因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等原因而喪失卵巢功能後引致的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為主的症候群。從中醫觀點理解,主要是腎氣衰退影響致機體陰陽失調所做成,不少女性患者原已有嗜肝性病毒病感染,早就有不同程度的內分泌失調的病理基礎,當逐漸步入更年期年齡,其肝郁陽亢症狀必然顯著。當卵巢功能減退出現植物神經系統紊亂,每能早於更年期年齡或進入更年期,即可發生較顯著的更年期症狀。故患者有否“肝區濁音界異常”常是判斷是否單純性更年期症狀的一個標準。所以,當肝區濁音界異常的患者伴發更年期症狀,如有高血壓、反覆偏頭痛、崩漏症和發現下肢靜脈曲張、集簇性毛細血管擴張、肝性浮腫等症狀,均宜避免單純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而應作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慢肝使之臨床治愈。這樣,更年期症狀治療才能事半功倍。

案例介紹

案例;楊某 (電腦號186號),女,55歲。初診日期94年12月。1980年因膽囊結石而手術割除膽囊。自訴仃經後常失眠、潮熱、煩燥、抑郁、皮膚搔痒、倦怠、頭暈、頭痛、腰痛、腹痛、交替性腹瀉、便秘、食後腹脹。體查肝區叩痛,肝大三公分。下肢浮腫指壓痕(+)。曾被診斷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已反覆中、西藥治療未效。本中心擬診為慢性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為濕熱蒸騰、血虛氣弱、肝源性骨營養不良。服中藥十八劑後肝已正常,症狀消失。系統服用中藥四周臨床治愈更年期症候消失,停中藥觀察。
四年後又因失眠兩周,且伴倦怠、頭暈、頭痛、腰痛,自疑肝病復發而覆診。體查肝又腫大三公分。有肝區叩擊痛和下肢浮腫(+)。故再用中藥治療,服中藥三劑後肝已正常,症狀減退。續服中藥症狀消失,兩周後自行停藥。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2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