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神經、精神病 (上)

前言

都市生活緊張,香港人容易出現神經衰弱、神經過敏、精神疲勞、抑鬱、失眠等症狀,中醫藥以平衡陰陽為基礎,針對肝主疏泄、主藏血的生理機能為前提,分析肝病引起的肝源性神經、精神病.臨床上常見的肝源性神經精神病、肝源性神經官能症(包括神經衰弱、思覺失調、強迫症)、肝源性植物神經系統障礙,及併發肝病而導致的更年期症侯群、產後抑郁、亞臨床型肝性腦病、肝性神經病都與肝病息息相關,利用有效的中藥系統治療肝病後,就能同時緩解肝源性神經、精神症狀而達臨床治愈。

「嗜肝性病毒是百病之源」的觀點並不一定被人認同,但數十年的臨床實踐卻不能令我們不把這有可能是“真理”的常識介紹出去。過去,很多專業知識 (包括醫學常識)易被壟斷,人們常不能取得應有的知情權,不少患者不論獲診於中或西醫,大多數只能接受“頭痛醫頭”的對症治療。其實,不少前輩專著早就闡述了「肝病」時,介紹了“嗜肝性病毒”能導致人體各系統所做成的各種機能損害而做成不同疾病,其中具有“神經、精神病”症狀的「慢性肝炎」患者更為數不少。本文準備介紹這類具有的“神經、精神”臨床証候的肝炎患者,使大家了解這些“神經、精神”症狀與急、慢性肝炎的關係。如果患者明確了解,其“神經、精神”症狀源於「慢性肝炎」,患者自然會「覓本」治療;以「治肝」為根本而得臨床治愈。

中醫理論對肝病的認識

            從中醫的基礎理論認識肝臟的主要生理功能,不難會了解肝病時對人體的精神、神經系統的影響。以中醫對疾病的認識角度來看,臟腑失調與神志相關的證候是息息相關。一般來說,慢性肝病的病機必因疫毒病邪的影響而導致機體產生心火、肝火、肺火盛和大腸熾熱。當肝藏血機能受損形成心病,妨礙“心藏神”的功能時,就會產生常見的症狀如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心煩健忘、喜笑不休、譫語發狂或呆滯嗜睡、表情淡漠、心前區憋悶疼痛、面色爪甲紫暗或蒼白無華,甚者可見昏迷。此外,如肝病時肝氣郁結、肝陽上亢,亦會出現常見症狀如昡暈目花、頭巔頂痛、乳房脹痛、雙脅疼痛、少腹痛、囊腫瘀痛、關節不利、筋攣拘急、四肢麻木、急燥易怒和抽搐等。如患者已因心、肝、肺火盛並長期亢盛而消耗腎水,則易致腎虧,導致陰虛火旺。中醫理論認為,腎在志為恐與驚;恐為自知,俗稱“膽怯”是人對事物懼怕的一種精神狀態;驚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驚。驚恐雖屬腎,但亦與心藏神、肝藏血有密切關係。因此,當陰虛火旺、肝陽上亢必導致五心煩熱、面紅耳赤、唇乾舌燥、口咽乾涸、煩渴夜飲、口苦尿黃、苔厚色深、舌質猩紅、易起芒刺或瘀斑,而面、掌背、前臂、腹壁多色素沉著(俗稱雀斑、老人斑、肝斑);甚者則全身浮腫、筋骨失利、血壓升高、夜尿頻數、失眠易醒。

          其實,心、肝、腎的功能息息相關,當嗜肝性病毒作為病毒疫邪侵襲人體,患者的整體機能因臟腑之間病理改變相互影響,故患者表現出多種的精神、神經症狀並不為奇,只可惜的是,現代醫學常把整體疾病觀念“割裂”開來,單純尋求微觀病理改變而忽略了傳統中醫藥對疾病「整體觀念」的

認識,從而使患者接受治療亦失去“治本”的機會,使醫學的科學研究亦易步入岐途。

            傳統的中醫觀念認為,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素問》曾指出,“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故肝除調暢氣機、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外,尚可因調暢氣機功能而達到調暢情志的作用。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心情開朗。如疏泄功能減退,則肝氣郁結,心情易於抑鬱,稍受刺激即抑鬱難解。有時,肝的升泄太過,陽氣升騰而上,則心情易於急燥,稍受刺激即易發怒。故《素問》中有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

  肝藏血,對血液有貯藏和調節作用。如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則魂有所舍;如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則精神振奮,神志清昕,思考敏捷,反應靂敏。若肝血不足,心血虧損,則魂不守舍,可見驚駭多夢、臥寐不安、夢游、夢魘以及出現幻覺等症。因此,肝病時藏血功能失常,不僅引起血虛或出血,若心氣不足、血液虧損、脈道不利、血行不暢,就能影響心藏神的功能,則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即人的精神、意識、思維等大腦的生理功能)異常,出現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甚至譫狂或反應遲鈍、健忘、精神萎糜,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臨床表現。同時,也會引起機體多處血液濡養不足的病變,如肝氣血衰少,筋膜失養則筋力不健,運動不利。如肝的陰血不足,可出現手足振顫、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

肝病與神經、精神病的關係非常密切

「肝病」與「神經、精神病」的關係非常密切。現代的醫學研究,雖然發現肝病能引起患者同時或相繼產生神經系統損害和精神症狀,不過至今尚無明確與統一的分類。其實,當人體受嗜肝性病毒急性感染時,就有機會發生肝性腦病、肝昏迷、肝性神經病、腦水腫,甚至腦膜炎、癲癇、急性橫貫性脊髓炎和多發性硬化症。如不幸其病情比較嚴重,導致肝性腦病的多臟器損害時,病死率可以超過百分之七十七。由此可見,嗜肝性病毒感染對人體各臟腑的損害極為廣泛,這些急驟又危重的患者極有必要早期入院搶救和治療。肝病引起的神經系統損害和精神症狀,常同時或相繼出現,亦可僅為精神障礙或神經系統的損害。但如肝病纏綿日久,甚至肝機能損害嚴重、步入肝硬化階段後,臨床上的神經精神症狀常逐漸顯著,並能逐步進入肝昏迷。

在中醫慢肝的「血虛氣弱型」患者的臨床表現中,不少患者會具有神經精神系統的症狀,常被診斷為神經官能症或其他神經、精神病。現代醫學的資料顯示,慢性活動性肝炎病人中(尤以病毒性和酒精性肝病較為多見),約百分之十的患者可以發生肝性神經病,其周圍神經症狀,多出現在肝病病程的晚期 (部分亦可在早期),且常成為就診的主要原因。

   肝源性神經衰弱  

       由於早期肝病合併神經官能症的症狀極為常見,特簡介如下。從本中心就診患者的統計,3001例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中,有“神經衰弱”徵象者合共五百五十七人,佔總案例數百分之十八點六;其中1930例女性患者中有四百一十六人,即佔分之二十一點六;而1071例男性患者中只有一百四十一人,佔百分之十三點二。可見女性神經衰弱患者發病率明顯高於男性,說明女性患者體質因生理功能容易做成“心血虛”,是促成表現出“神經衰弱”症狀的主要原因。

       臨床上,神經衰弱是神經官能症中最常見的一種神經機能性疾病,其症狀表現繁多,主要表現有:

*         精神疲勞:注意力不易集中、工作效率降低、記憶力減退、納呆、肢冷、性欲減退、月經不調或閉經。

*         神經過敏:情緒不穩、煩燥易怒、缺乏耐心易爭吵、睡淺多夢、周身痠痛、頸項、咀嚼、顳肌緊張引起頭痛、頭痛特點是頭部套有緊箍似的持續性頭痛、休息或轉移注意力可緩解。

*         失眠:入睡困難、病人輾轉反側、煩燥不安、常試圖強行控制入睡,但越緊張就越興奮。清晨頭重身乏、睡意未解,至夜又擔心失眠,形成惡性循環。有些病人則表現睡眠淺、易惊醒、多惡夢。

*         疑病:嗜肝性病毒感染時,中樞神經系統機能失調常伴多系統病理改變,如消化不良、惡心、嘔吐、納呆、腹脹、食後即解、交替性腹瀉便秘、心悸胸悶、多痰間咳、呼吸不暢、尿意頻數、月經不調、陽萎早泄等,由於對慢性肝病臨床症狀認識不足,因而產生各種疑病觀念,焦慮緊張,四出求醫,進行各種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

*         焦慮和憂鬱:心煩意亂、惶惶不安、心情沉重,雙眉緊鎖、手足無措、坐立不安、常伴失眠及植物神經系統不隱定的症狀,產生憂鬱消極的情緒。

案例介紹
楊某 (電腦號2011),女,49歲。初診日期1999年12月18日。其夫有急甲肝留醫史。自訴二十歲時開始長期失眠,靠安眠藥入睡。素有腰痛、倦怠、嗜睡。且二十餘歲起常便秘、腹脹、靠用瀉藥排便。有痔瘡、血便而曾做痔瘡手術。現反复手足麻痺、下肢抽搐、尿頻。向有月經不調、劇烈經痛。年前更年期症狀顯著,一直服用避孕藥。體查:舌色紅絳,舌上多瘀斑。雙脅畸形,右側膨隆。肝大三公分,肝區叩痛。雙下肢靜脈顯露、右大腿見集簇性大片毛細管擴張。診斷為氣虛血弱伴濕熱蒸騰、絡阻血瘀、肝腎二虛。服中藥二劑後,肝已縮至正常。已系統中藥治療六周。治療期間曾間歇排濕熱便、肛門灼熱、裡急後重、痔瘡脫出。間多痰、帶血絲、尿頻、頭痛等症狀。但持續服中藥後,神經衰弱及更年期症狀逐漸全部消失,停服避孕藥。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