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神經、精神病 (下)

前言

肝病引起的神經系統損害和精神障礙常同時或相繼出現,臨床的表現複雜而多變。從中醫角度來看,神志、精神狀態與肝臟的關係極為密切。古語云;“七情六慾”均可傷肝,臨床案例亦足已就明這是事實。筆者曾經遇過患慢肝已臨床治愈的兩姊妹因母病危而雙雙復發,亦曾遇到一例已臨床治愈之肝硬化患者因妻子攜女出走而復發,均需再系統中藥治療才愈。複習中醫病源有關的理論,不難了解中醫千百年前已明確「肝病」常是導致發生【神經、精神病】症狀的重要病源。

病因病機

凡肝病者,其病機必會因“疫毒病邪”侵襲人體而引起心、肝、肺火亢盛、大腸熾熱,形成人生不同階段的不同系統相關症狀,而長期腎水消耗,亦必產生肝腎二虛的結果。所以,古代醫學文獻中就有很多精僻的見解,例如古人認為;

  •  肝火旺而思慮煩雜,會致心氣虛弱,腦髓不足,以致魂魄不安、神不守舍,臥則幻象由內變化而成【夢證】;或
  • 由疫毒病邪內侵、思慮過度、肝鬱不達,導致臟氣衰弱或氣血或濕熱或痰食等鬱滯而為【鬱證】,其病狀為氣滯鬱結,多愁善怒、或寒熱往來、或胸膈滿悶、或小腹作脹、或嘈雜泛酸;
  •  亦可因內有“熱邪”所致,使肝、脾、腎三經俱虛,則榮血不足、陽勝陰微,腎水下竭、心火上炎,心中蘊熱,津液去多、五內枯燥。喜暗惡明、身體重著、虛煩懊憹、顛倒不安、心煩而燥 ( 煩躁者;胸懷慍怒、如有所觸而不現於外者曰煩。手足動掉,若無所措以致內外不寧者曰躁。煩為陽熱,較輕。躁則延及於陰經為重),謂之【虛煩】。
  •  且病程進展使肝陽上亢、陰虛勞損,氣不歸原,以致心失氣血之奉養為之不寧,由於心血耗損而形成【怔忡】,其病狀或胸臆浮撼、或臍旁振動、心胸築築、多驚艱寐。常由腎水不足,思慮過度,水停心下以致心不安而悸,實水邪凌心之故。而氣弱血虛,亦常使血虛引起心腎不交,無以榮養腦髓,致入枕思慮不寧,難以安眠,稱【血虛失眠】;
  • 如因肝病引起胃不和則睡眠不安,或素有七情之病,心神多擾,睡眠亦為不安或精神衰弱、恐怖心怯、不能安眠,病狀為夜不安眠、或腹滿不得臥、或燥不得寐、或熱而妄言、或恐怖不安,稱為【不能眠】。
  • 此外,女子慾心素熾未能暢意,情懷抑鬱,以致肝木日枯,內火日盛,火亂神明,遂激盪而成【花癲】,言語無倫不知羞恥,甚則赤身露體,狀態穢褻;
  • 亦可因中懷抑郁或積忿不平,久則思慮多偏,氣血乖度,復受頑痰閉塞,心氣不宣,熱邪內壅,以致成為【癲狂】,初起先無端不樂,頭作重痛,目赤睨人,不類尋常,漸則精神恍惚,語言錯亂,或哭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狂,暴跳詈罵。

           由此不難窺見,中醫治療神經,精神疾患往往從“疏肝解郁”的途徑入手而藥到病除。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目前本研究中心常利用檢查肝區濁音界有否異常,來確定患者肝臟有否病損,僅用中藥數劑即使肝界正常後,由於肝機能改善,每能迅速消除了肝源性神經、精神病的臨床症狀。這種治本方法總比安眠藥更為有效。

各種精神、神經病的臨床表現與肝病做成機體不同臟腑損害程度密切相關

肝病常於嬰幼兒期即已形成,如不能應用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使之臨床治愈,常會帶病終生。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會“由淺入深,由表到裡” 的按照中醫慢肝分型的証候表現於臨床。所以,人生中某些階段出現的神經、精神症狀,亦會隨機體狀態與肝臟機能損害程度而表現出某些類型的神經、精神疾病。如以前專題提及的神經衰弱、更年期症侯群外,還有如常見的抑郁症、產後抑郁、精神分裂症、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偏頭痛、內耳昡暈病(耳水不平衡)、肝性神經病等等,都是肝病後常見合併的神經、精神病的表現。既然其病源根本是源於肝臟機能損害,故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常有根治的可能性。

(一)       肝病性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慢性肝病患者常伴植物神經損害,以肝硬化時更為常見。據報導;肝病性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發生率,為49% ~ 64%。過去以為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多發生於酒精性肝病,近來研究病毒性肝炎時亦極為常見。由於植物神經功能障礙使血液動力紊亂,患者心率、心輸出量增加,但血壓降低,表明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故其症狀以低血壓表現較為常見。其他症狀有心率較快、頭暈、異常出汗、吞嚥困難、口眼乾燥、陽萎、尿瀦留、便秘或腹瀉、嚴重者可伴大便失禁。

  案例一;陳某(電腦號352),男,48歲。初診日期87年1月。素有乙型肝炎帶菌陽性。反复感冒、畏風惡寒,喉痛發熱、喉痒咳嗽、倦怠頭痛,五心煩熱、口咽乾涸,常口瘡,便秘、便血、痤瘡,失眠,脅痛。唇乾脫屑,右膝關節反覆疼痛,體查有下肢浮腫,低血壓(82~96/50~60mmHg)、脈緩(42~60次/分),肝腫大一公分半。擬診為慢性肝炎肝郁肺燥合併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患者十多年來均在本中心觀察,其中曾反复肝腫大五次(均為一公分半),每次復發均系統中藥治療臨床治愈。2001年2月27日驗血乙肝帶菌陽性已轉陰。

  案例二;譚某(電腦號528),女,19歲。初診1994年5月16日,主訴幼有心雜音,常感頭暈、心悸、低血壓、失眠已3~4年,晚間有時需凌晨2~3時才能入睡,多夢、易醒。伴口咽乾涸、煩渴夜飲、腹脹痛、納呆,交替性腹瀉便秘、尿黃、多夜尿。體查;消瘦、蒼白,脈搏100/分,肝區叩擊痛,肝大三公分。擬診為肝大待查血虛氣弱合併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服中藥兩周睡眠較好,每夜能睡5~6小時,精神佳,脈搏82次/分,因故停藥。
同年9月1日覆診,來經已第四日,經量較多,顏色鮮紅,但又覺心悸、失眠,體查肝大三公分,脈搏100/分。服中藥十七劑,肝已正常,失眠止精神佳。已完成中藥四周療程,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二)          肝性神經病

根據報導,患慢性活動性肝炎病人中,亦約有一成患者會發生肝性神經病;如出現急性多發性神經根炎、多發性周圍神經炎、腦神經麻痺。本中心曾接診3048例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中;有肝性周圍神經病症狀患者129例,佔4.23 %。其中女性96;1954 = 4.91 %。男性33;1094 = 3%。其中包括三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多發性神經炎、面神經炎等。

  案例三;李某(電腦2115號),女,70歲。初診日期2000年4月。自訴長期失眠、心悸、下肢倦怠無力,五心灼熱、煩燥不安,夜尿多、每晚達5~6次。去年曾左側三叉神經痛纏綿數月致明顯消瘦。現神經痛又復發,伴失眠、腹脹、左側腰痛和尿頻。有宮肌瘤、蘭尾炎手術史。體查;消瘦,肋脅畸形,肝區叩痛,肝大三公分,下肢浮腫(+)。擬診肝大待查,肝性神經衰弱、肝性神經病(第5腦神經)。
服中藥期中,曾腹痛、腹瀉、大便量多,但服中藥二劑後神經痛止已能安睡,心緒安寧,無心悸、夜尿止,肝濁音界正常。再服中藥三劑,睡眠好,腹脹消失,腰痛止,間日大便,自覺無不適,血壓160/86 mmHg。續服中藥,完成四周系統中藥治療,臨床治愈停中藥觀察。

(三)              內耳昡暈病(耳水不平衡)

過去認為本病病因不明。但近已認為可能是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導致內耳迷路水腫。典型症狀為陣發性昡暈、伴耳鳴及聽力障礙。發作常突然,周圍景物或自身在旋轉或搖晃,常伴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不敢搖動頭部閉目而臥床。本中心曾接診3048例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中;有內耳昡暈症狀患者116例,佔3.81 %。其中女性93;1954 = 4.75 %。男性23;1094 = 2.1%。

  案例 四;張某(電腦號237),男,48歲。1997年1月21日初診。1976年有蘭尾切除手術史。自訴驗血曾發現甲型肝炎抗體,已注乙型肝炎預防針,四月前驗血更發現肝功能異常酵素過高,西藥無特殊治療。近三月來反复眩暈、嘔吐。曾因眩暈天旋地轉、嘔吐劇烈而入院留醫治療,曾用西藥及物理治療未效,現仍反复發作,時間短暫。過去常感倦怠、周身骨痛、尿黃、納欠佳,心悸、失眠、脅痛、夜尿多。
體查脈搏104次/分,腹部和下肢皮膚乾燥,脫屑,呈鱗片狀(自幼有皮膚乾燥綜合征),舌胖齒印,腹脹,肝區叩擊痛,肝大一公分半,下肢浮腫(+)。服中藥十三劑肝已正常。系統治療期中,眩暈消失。患者多年來均在本中心觀察反复中藥調理,至今已五年余,眩暈未見發作。

(四)            偏頭痛

過去認為本病病因不明,但多見於女性,常於青春期起病,呈周期性發作。其實,偏頭痛是一種由於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引起的發作性頭痛,發作時常伴有惡心、嘔吐、腸鳴、冒汗、便秘、腹瀉、畏光、肢體發麻等症狀。發作後大多倦怠、嗜睡。而女性患者偏頭痛的發作,常與月經周期失血有密切關係。

本中心曾接診3048例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中;有偏頭痛症狀患者160例,佔5.25 %。其中女性126;1954 = 6.4 %。男性33;1094 = 3%。在女性慢肝患者中常見於經前後偏頭痛發作,部分案例顯示,反复經後失血即易發作,(呈血虛頭痛;由血虛則腦府失其榮養,易為風邪濁氣所襲以致發為頭痛)。

  案例五; 呂某(電腦號293),男,55歲。1993年10月30日初診。主訴數十年來反覆高血壓、偏頭痛、神經性皮炎、痔瘡而長期專科治療,效果不佳。各病仍不斷發作,曾施行痔瘡、蘭尾、背部粉瘤切除術。體查肝大四公分半,擬診為肝大待查、絡阻血瘀及肝陽上亢伴發偏頭痛。經系統中藥治療後,諸病均明顯控制,已停長期服用之降壓藥,皮膚搔痒及偏頭痛亦止。痔瘡亦極少發作,至今觀察近十年,仍 間服中藥調理。

  案例六; 徐某(電腦號024),女,27歲。初診日期92年9月。產女嬰後已1年,常感倦怠,眩暈,思睡,多痰,腹脹、進食後腹脹更明顯,皮下易發生瘀斑,擦牙常流牙血,月經延期。體格檢查貧血面容,腹軟鼓腸,肝界縮小,下界於肋緣上四公分半,下肢浮腫(+)。經中藥治療十一天後肝已正常。系統中藥治療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九四年五月又再覆診,自訴發作性偏頭痛,疼痛劇烈,放射至頸部兼有流淚、多涕現象,夜間發作時,可致痛醒,已中西藥治療未效。體查肝腫大三公分,叩擊痛。經系統服用中藥十劑後,肝已正常,偏頭痛亦消失。再持續服中藥四周後停藥。經觀察五個月,未見異常。

   案例七;湯某 (電腦號2546),女,45歲。2001年6月初診,自訴患右側偏頭痛已二十多年,有胃病及較嚴重痔瘡及便血病史,下肢浮腫(土),肝大三公分,脾區叩診濁音。擬診肝大待查濕熱蒸騰、絡阻血瘀合併偏頭痛,服中藥三劑後肝正常,脾濁。仍右側偏頭痛但程度已減、多屁、皮膚搔痒有紅疹。再服中藥三劑,偏頭痛持續時間明顯縮短、伴頭暈。續服中藥頭痛漸止,睡欠佳,有舌痛,脾區濁音已清。四周後皮膚痒止,間昡暈、納佳、睡好,無偏頭痛發作。已完成六周系統中藥治療停藥觀察。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2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