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小兒篇

1712月/15

(二)小兒慢肝的傳播途徑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流行於世界各地,高發區包括東南亞,非洲,南美,和我國等地。新生兒80%以上從母體經胎盤接受了甲型肝炎的抗體,但抗體在兩年之內基本消失,因而嬰幼兒對甲肝的易感性最高。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兒童通過亞臨床感染(亞臨床感染者是指接受了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後,既無臨床症狀,亦無肝功能損害,如為帶原者可排出病毒,傳播甲型肝炎)而獲得免疫。這種免疫是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後通過免疫反應而體內產生的抗體,只說明曾被甲型肝炎病毒的侵襲,如有肝炎臨床症狀及肝臟腫大,則應予以治療。

Continue reading

1712月/15

(六) 小兒慢肝的治療篇

小兒肝炎治療並不困難,中西結合治療效果是最理想的。按照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的原則,急性黃疸型和重症肝炎階段,往往需要入醫院隔離搶救,如能結合中藥治療,當然事半功倍,縮短病程。但對慢性活動性和慢性遷延性小兒肝炎,目前不少的中西醫使用中西藥,效果理想而又安全,使用中藥而達到慢性肝炎臨床治愈的醫生,經驗亦是很豐富的。

應用中醫藥治療肝病已有長足的經驗,中藥方劑雖然是百花齊放各有不同,但基本上是消炎解毒,疏肝解郁,清利濕熱,軟縮肝脾。代表方如茵陳嵩湯加減便是臨床常用的一條效果確實的好方。使用此方數劑(每日一劑)常可使臨床症狀減輕,腫大的肝臟縮少,至肝臟位置正常後(叩診時肝濁音下界於肋緣上1.5公分),繼續使用4~6周澈底清除體內濕熱,臨床無症狀達臨床治愈的標准,便可停藥。

在中藥方劑應用的過程中,可按患兒體質及症狀加減藥物組成,但臨床使用的經驗說明,只要診斷正確,不管臨床症狀是呼吸系,消化系或其他症狀,不必使用太多對症治療的中、西藥,亦能夠迅速消除由嗜肝性病毒所引起的不同系統的各種臨床症狀。

 

小兒服用中藥並不是苦事

很多人認為;小兒服用中藥常因中藥味苦而難於接受,其實這是杞人憂天,人類味覺是可以習慣的,臨床案例也証實了,絕大多數小孩均能餵服數次後就會自覺服用,必要時亦可於早期加糖矯正味道,使其自覺內服。為防止嘔吐減少藥物療效,也可以分次餵服直至習慣為止。

 

防小兒再受傳染的貼士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大量臨床個案的實踐証明,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兒必需系統治療才能臨床治愈。但愈後必需教育患兒遵守衛生習慣,強調講究個人衛生才能防止复發。部份個案患兒反覆肝大复發,實應考慮家庭中有否密切接觸的親人帶菌或環境有病毒污染或飲食衛生疏忽而控制不嚴,才能做成患兒反覆接受傳染引起复發。如能查出可能的傳染源頭和或能改變一些不良的衛生習慣或可使患兒能避免接觸病毒,就能防止再受傳染。

 

注意事項有:

  1. 勿使嬰幼兒與家人有體液交流,如咀嚼餵食、濕吻、讓嬰幼兒或兒童接觸成人經血、大小便排泄物。
  2. 家中成員如有肝炎帶菌,該成員更應講究衛生防止傳播。
  3. 聘請褓姆必需注意其健康狀態,有肝炎或肝大者務必予以治療。
  4. 嬰幼兒、兒童如營養發育欠佳、骨發育畸形(佝僂病)、繼發性肥胖、或患有頑固性濕疹、痤瘡、口瘡、反复鼻敏感、鼻出血、頻繁感冒、氣管炎或哮喘,常濕熱腹痛、便秘、腹瀉、惡心、嘔吐、胃病、便血、失眠、均應延醫診治,如家人有肝病史更應注意有否慢性肝病。
  5. 嚴格養成飲食衛生習慣,教育他們“不熟不食”、“污染不食”、“變質食物不食”。
1712月/15

(五) 小兒慢肝的預後篇

小兒病毒性肝炎患者總的預後較成人為好,主要是由於小兒肝臟的血流量相對較成人為多,肝細胞的再生能力強。但是,慢性活動性肝炎患兒易發展成肝硬化,母嬰傳播所致之乙肝帶原者陽性轉陰比較困難,常為持續性陽性。

小兒肝炎時,由於扺抗力低下及消化道功能降低,極容易合併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氣管炎,扁桃腺炎和腸道感染。恢復期部份病例併發脂肪肝和繼發性肥胖。有的患兒會併發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腎炎。

但兒童期如得不到系統治療,以後一生就會在肝炎病毒所控制下羅患各種不同系統的疾患。所以,兒童期中慢性肝炎有關的疾病和症狀如久治不愈,慎記進一步檢查有否慢性肝炎的可能,並應接受中藥治療以便取得臨床治愈,終止病程發展。

1712月/15

(四)小兒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分型

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不同體質的人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各系統症狀。小兒病毒性肝炎,早在嬰、幼兒期即受肝炎病毒直接或間接影響全身各個器官,可以由免疫複合物(即抗原抗體複合物)形成而沉積在淋巴結,脾臟,血管內膜,腎小球基底膜,滑膜及脈絡叢等組織,產生炎症及退行性變等反應。

Continue reading

1712月/15

(二) 小兒慢肝的傳播途徑

 病毒性肝炎的傳染途徑和方式

病毒性肝炎是小兒常見的傳染病,無論是發病率,急性或重症病例,以及病死率都高於成人。我們首先看看不同類型的肝炎病毒的不同傳染途徑和不同的傳染方式,從而認識到小兒肝炎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從而重視和了解我們的小孩身體健康,及早發現和治療,避免他/她們遭受嗜肝性病毒的長期折磨,這樣,才能改善人類下一代健康素質,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病毒性肝炎傳播中的“凝聚現象”

病毒性肝炎中以乙型肝炎最為人關注,因 為患乙型肝炎或帶菌者的母親可將病毒傳染給新生兒。據統計 , 凡母親血液查出為HBeAg陽性者 ( 乙肝核心抗原陽性者 ),其嬰兒被感染機會多達90%或以上。如抗Hbe陽性者 ( 有乙肝抗體陽性者 ),嬰兒被感染的機會相對的少,一般僅為10~15%。除母嬰傳染外,乙型肝炎病毒亦可通過家庭人員間密切接觸傳染,日常生活中如共用牙刷,洗澡擦子,剃鬚刀等亦可引起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體液中以唾液及血液傳播最應重視,因30%~50%乙型肝炎慢性感染者可以從唾液中測出HBsAg( 乙肝表面抗原 ),而女性經血傳播更應重視。故此,只有講究日常衛生習慣,不咀嚼食物喂養嬰兒,注意妥善處理經血污物,喂食前洗手,食具要消毒,才能減少傳播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防止產生家庭中肝炎病毒感染的 “凝聚現象” ( 同一家庭中多人發病 )。

小兒肝炎臨床症狀易被疏忽

病毒性肝炎病情的輕重可以有很大差別,嚴重者發病可較急,如急性黃疸型肝炎在潛伏期後可有發熱、怠倦、嗜睡、全身乏力、厭食、噁心、嘔吐、腹瀉、便秘或傷風感冒症狀,2~8天以後出現明顯尿黃,顏色深如濃茶甚至醬油色,隨後有鞏膜和皮膚黃染,肝腫大、肝區叩擊痛、甚至有伴面部毛細血管擴張、蜘蛛痣、肝掌等。由於病兒出現皮膚黃疸而不易被誤診,故一般都能及時被發現和接受隔離治療。

但無黃疸型並不出現黃疸,這些症狀就易和其他病毒病如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炎、扁桃腺炎、氣管炎、急性胃腸炎等病的症狀混淆而被誤診、漏診。實際上,無黃疸型肝炎發病率較黃疸型肝炎為多。根據估計臨床型和非臨床型的比例為1: 40,也是說感染了肝炎病毒的40個人中,只有一個人臨床有明顯症狀。這就說明了肝炎病毒感染的普遍性和易於被疏忽而誤診、漏診。所以,非臨床型中包括的無症狀而帶肝炎表面抗原的亞臨床感染患者,無症狀而帶有肝炎抗體的隱性感染患者、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性遷延性肝炎都是最應受到關注的。這些病兒不被發現,就得不到適當治療,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和發育,直接影嚮下一代人的身體素質。因此,首先提高對病毒性傳染性肝炎感染的警惕性是十分重要的。凡小孩的直系親屬或密切接觸者 ( 特別是母親和褓母 ) 有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或病史,驗血為肝炎病毒‘帶原者’或肝功能不正常者,都應該估計到他們的小孩有機會已被傳染。

病毒性肝炎的類型 

  • 甲型肝炎
  • 乙型肝炎
  • 丙型肝炎
  • 丁型肝炎
  • 戊型肝炎
  • 己型肝炎
  • 庚型肝炎

認識嗜肝性病毒的危害 …….

1712月/15

(一)淺談小兒慢性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普遍現況

病毒性肝炎廣泛存在人類各民族中,是一種很常見的傳染病。香港和中國、東南亞諸國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發區。過去認為;能引起臨床表現以肝炎為主者的病毒感染才是肝炎病毒,目前確定的已經有七種。但實際上,目前亦已明確除肝炎病毒外,還有腮腺炎病毒、單純性疱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黃熱病病毒、風疹病毒等種種病毒,雖然各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但如感染而發病的患兒,同樣能引起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改變,故它們雖不屬於肝炎病毒,亦應統稱之為“嗜肝性病毒”。只要小兒感染了嗜肝性病毒患上慢性病毒性肝炎,患兒必會具有不同慢肝中醫分型的各系統症狀和肝腫大,直至能接受系統中藥治療才能遏止慢肝對身體的損害,終止慢性肝炎的病情發展。所以,按傳統上的慢性肝炎診斷標準否定慢肝存在,極易發生誤診和漏診。

病毒的傳播有高度的傳染性,區域性。故病毒性肝炎中的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特別引起人類重視,因為根據資料統計,全世界目前有 三億多人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攜帶者,其中三分之二就在亞洲。據近期文獻報道,在中國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大多始於幼齡期,特別是母嬰傳播,幼齡感染者中90%可以發展為慢性肝炎,其中又有40%可以發展為肝硬化。而成人感染者中只有5%轉為慢性乙型肝炎,其中又有5%-20%會發展為肝硬化。故此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是不容輕視的,尤其在嬰幼兒期感染,危害性更高。

慢性乙型肝炎等慢性嗜肝性病毒病多數是一個不典型或隱形的疾病,患者的早期症狀多較輕微,很容易被忽視而耽誤診斷和治療,發展到臨床症狀明顯或肝硬化和肝癌的階段,已經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進一步深入認識小兒慢肝的特點,盡早盡快給予正確診斷和合理治療,是避免影響患兒營養、發育,長期出現慢肝導致臨床的各系統症狀,是防止成長後形成肝纖維化或肝癌的關鍵措施之一。

病毒性肝炎初發感染多發生於嬰兒、幼兒和兒童期

目前病毒性肝炎的科研工作中,常以乙型肝炎作為重點的研究對象。甲型和乙型肝炎的好發年齡均見於嬰幼兒和兒童時期,尤以乙型肝炎母嬰之間的傳播是極為多見。丙型肝炎也是通過母~嬰和密切接觸而傳播。戊型肝炎雖然兒童發病比較少,但多為亞臨床型感染 ( 亞臨床感染是指人體受肝炎病毒感染後,既無臨床症狀,亦無肝功能損害 ),極易被病人和醫生所忽略。從上述各型肝炎資料來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多發生於嬰兒、幼兒和兒童期。從中國的一些流行病學統計資料來看,我們亦可以發現各型病毒性傳染性肝炎對嬰、幼兒和兒童的危害是很普遍和很嚴重的。

在兒童肝病中,乙型肝炎占75.4%。據內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資料表明: 42%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是在兒童時期感染的。出生時感染的機率男性為40%,女性為20%。進展為肝硬化及肝癌與HBV密切相關。有文獻報導,我國和東南亞各民族的乙型肝炎病毒,在嬰幼兒、兒童、少年時代的感染,往往演變成慢性,持續數年,十數年甚至終生。他們70%~90%長期“帶原者” 陽性,但可能無明顯症狀,肝功能也正常,但肝活檢90%會顯示肝組織有損害。過去認為兒童乙型肝炎病變較輕,肝臟炎症呈靜止態,可以不需要治療,這觀點並不一定正確。事實上,由於免疫耐受或免疫功能紊亂等原因,兒童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ALT)變化往往與肝組織的病理改變不一致,不能枯 候驗血結果異常或超聲波檢查結果才予以診治。按照小兒肝病的特點能及早確診、治療才是上策。

目前大量研究和臨床資料已經顯示,慢性病毒性肝炎不是肝炎病毒的專利,病毒有多種特性,特別是病毒感染宿主後,往往能產生持續性病毒感染,這是很多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根源,是引致人類機體內各系統功能衰竭及做成人類衰老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實,人的一生是與病毒共存的一生,就是機體與病毒不斷搏斗的一生。不少文獻已提出,人從母體孕育的過程中已毫無選擇的被病毒感染,如妊娠早期感染風疹病毒造成宮內感染,容易引起流產、成熟不良和先天性缺陷。又如巨細胞病毒感染廣泛存在於全世界,尤以在發展中國家,我國妊娠婦女的補體結合抗體陽性率為72.6% ~76.84%,說明我國成年婦女巨細胞病毒感染率較高,其中1/4可能為原發性感染而危害胎兒誘發畸胎、死胎、流產或新生兒黃疸。即使妊娠,分娩成功,部份胎兒出生後的3個月內,少數患者會出現紫癜、肝炎、腦炎、肺炎。又如人類微少病毒、肝炎病毒、愛滋病毒、單純性泡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都可通過胎盤先天感染給胎兒。所以,在宮內、產道、圍產期、嬰幼兒時期,是很多種病毒初發感染的重要時期。參閱資料從統計中我們不難發現全球病毒的感染普遍性 ; 例如嬰幼兒期極易感染的呼吸道合胞病毒(一歲以下)、腺病毒(7~24個月)、人類泡疹病毒6型 (美、英、日6個月~1歲的幼兒抗HHV-6陽性幾乎100%),這些,都是說明了嬰幼兒因病毒感染而導致體內臟腑病變的直接原因,同時也說明活著的人是極難倖免為病毒所感染。因此,提倡重視小兒期的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診治,是改善人類體質、減少因病毒感染而導致肝機能損害引起常見病、多發病的最有效措施。

慢性病毒性肝炎往往是在新生兒或嬰、幼兒期感染,在成年期才出現症狀或因肝功能異常而被檢查出而被發現。但是,部分病例已經發展成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這也說明了肝癌病例日趨年輕的這個事實。可見各種嗜肝性病毒(包括各型肝炎病毒) 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和健康有極大影響,他們都是身不由己,部份嬰兒自出娘胎,就已受感染而註定要帶病終生,只可惜很多家長和臨床醫務工作者對小兒病毒性肝炎仍重視不足,常容易造成誤診或漏診,錯過應有治療。所以,如何及早發現小兒患上了肝炎,這是每個父母都應關心的課題。

 小兒肝病臨床症狀的多變性:它對小兒的成長發育和成長後的體質有決定性影響

小兒病毒性肝炎是不是沒有症狀 ?

肯定這種概念是錯的。其實,病毒感染後人體的免疫系統針對進入體內的病毒結構所帶抗原能產生相應的抗體,抗體可以中和及清除抗原,但是在免疫反應過程中,受病毒感染的肝細胞亦遭受攻擊,使肝細胞受到損害產生肝炎病的比較特異症狀。而抗原抗體 複合物沉積於體內其他組織,同時亦引起了肝外組織病變,產生其他臟器較嚴重而持久的損害。因而導致不同的臨床症狀,只是這些症狀 並非特異,往往被患者或醫生所忽視,故易漏診或誤診為臨床上其他疾病。往往大部分臨床醫者容易忽略嗜肝性病毒其實就是引起這些疾病之源,例如:最常見的某些自身免疫現象如伴有關節炎,皮疹(小兒濕疹),腎小球腎炎,慢性甲狀腺炎,乾燥綜合征等。臨床上還有一些常見而又極輕微的症狀如鼻敏感,風疹,上呼吸道卡他(感冒征),胃腸炎(腹痛、腹瀉),潰瘍病,膽道疾患,腸道敏感,貧血,失眠,長期頭痛偏頭痛,極度疲乏,暗瘡,口腔潰瘍,營養發育不良,月經不調等等一般臨床症狀。如果這些人驗血發現抗原、抗體陽性,也常被誤認為是慢性無症狀肝炎而已。其實,這些不為人注意的症狀可能就是肝炎病毒覆制頻繁而引起的症狀。所以有人認為病毒性肝炎時,肝內病變與肝外病變的發病機制有所不同,肝內病變主要為細胞免疫反應引起,肝外病變主要為免疫覆合物引起,故臨床上兩種病變并不一致,經常出現分離現象。只有熟悉小兒肝病不同階段中所表現的不同臨床症狀予以按中醫慢肝分型,才能及早警惕小兒肝病的存在而予以早期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