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女人篇

1512月/15

肝源性營養發育不良

前言

慢性肝病能導致患者營養發育不良。近年,在我所求診的肝區濁音界異常病例統計中,臨床上有顯著「肝源性營養發育不良」的患者共136人,佔整體2862案例約近百分之五,女性更佔多數 (根據近三年統計男女比例為7;22);其中18歲以下有43人,佔「肝源性營養發育不良」總數約三分一。能致營養發育不良,均應考慮患者在嬰幼兒時期已感染病毒,故實應重視小兒肝病的防治工作。患者若錯過了在發育前階段的中藥治療,日後將會患「肝源性營養、發育不良」而渡過終生。

 

營養不良是各種營養素缺乏的綜合徵,於各種疾病中會有不同表現,體形瘦削不一定營養不良,如單純旦白質缺乏情況較明顯時,患者就可以出現浮腫。如伴有內分泌失調,患者反而會繼發性肥胖。但是,營養發育不良卻一定會導致「身高」、「體重」達不到正常的標準。故一個人身形是否合乎健康,其實并非視乎肥胖與否,而是取決於體重跟身高的比例是否正常,即體質系數是否合乎標准。

量度單位為Body Mass Index 簡稱“BMI”,即體重(公斤)Kg 與身高(米平方)m的比例,見附表一。

       體質系數 (BMI) = 體重 (公斤)  /  身高² ( 米² )

 

表一 : 兒童及青少年的理想體重之BMI範圍

年齡
10 15.2 – 21.2 14.9 – 20.1
11 15.5 – 21.9 15.3 – 21.1
12 16.0 – 22.2 16.0 – 21.9
13 16.6 – 22.8 16.4 – 22.2
14 17.1 – 23.6 17.3 – 22.9
15 17.7 – 23.6 17.3 – 23.0
16 18.2 – 24.2 18.0 – 23.0

 

小兒肝炎

在嬰幼兒期感染嗜肝性病毒是人類營養發育不良的主要原因。

日常生活中人體必需攝取醣、脂肪、旦白質、維生素、無機鹽、水等營養素來參與體內代謝過程,供應生長、發育、活動和代謝的需要。上述各種營養素如有缺乏,無非是因為人體患了疾病、或機體各臟器功能減退而使機體引致消化、吸收不良,攝入不足、營養素平行失調、或機體內的不同原因使需要量增加而過度消耗所致。目前,由於人類對「病毒」的致病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故愈來愈多的臨床証據和經驗顯示,人類的新陳代謝紊亂、營養發育不良,往往是由於嗜肝性病毒感染所引起。因為肝臟是人體新陳代謝的樞紐,功能十分覆雜,某些功能與血液系統、糖、旦白質、脂肪、水、電解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的代謝均有密切關係。如患者在嬰幼兒時期就被嗜肝性病毒感染的話,往往就會影響了患兒對各種營養素的吸收,造成患兒貧血、內分泌失調而妨礙發育,這就做成了【肝源性營養發育不良】。甚至在日後的成長過程中,成為患兒體質虛弱、百病叢生的根本原因。

 

有文獻報導,我國和東南亞各民族的乙型等各類嗜肝性病毒,在嬰幼兒、兒童、少年時代的感染,往往演變成慢性感染,可持續數年、十數年甚至終生。如以乙型肝炎為例;有70% ~ 90%的患者會長期呈現 “帶原者” 陽性,但並無臨床症狀,檢查肝功能亦顯示正常,但肝臟活體組織檢查,卻90%會顯示肝組織有損害。故各型肝炎的臨床症狀雖然各有特征,但嗜肝性病毒感染後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和健康,卻有極大影響。患兒往往是身不由己,有部份嬰兒自出娘胎,就受感染而註定要帶病終生。只可惜很多家長和臨床醫務工作者對小兒病毒性肝炎仍重視不足,常易誤診或漏診,使他們得不到確診及應有的治療。由於慢性肝炎案例往往是在新生兒或嬰、幼兒期已被感染,及至在成年期才出現症狀,又或因肝功能異常才被發現,由於時間的洗禮,故絕大部分病例都已經發展成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這就說明了近代的肝癌病例日趨年輕化這個事實。

 

如何及早發現小兒患上了肝炎,這是每個父母都應關心的課題。慢性肝病時,患兒的心、肝、肺火熾盛、大腸熱顯著,常做成腎水枯竭而影響肝、腎功能。所以,嬰幼兒期嗜肝性病毒作為疫毒病邪進入機體後,就會產生很多臨床相應的症狀,和影響患兒發生肝源性營養發育不良的結果。

中醫觀點

以中醫觀點認為;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礎物質,也是人體生長發育及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腎所藏的精氣,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前者與生俱來,後者來源於攝入的飲食物質,經脾胃運化生成的水谷精氣,和臟腑生理活動中化生的精氣通過代謝平行後的剩余部分,藏之於腎。故腎中精氣,是機體生命活動之本;而腎中精氣的生理效能,可概括腎陰 ( 對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起滋養、濡潤的作用 ) 和腎陽 ( 對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起推動、溫煦的作用),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並維護各臟腑陰陽的相對平衡。故中醫有云;腎主骨、生髓;實際上,腎中精氣就是具有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肝病時,肝腎功能失常或衰竭時,病邪(或病毒)常能破壞有規率的代謝程序。正如中醫理論指出;骨的生長發育,有賴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營養。當病毒疫邪入侵使肝腎功能不足,全身的代謝失調,情況如置之不理將會日趨嚴重,勢必導致患者營養發育不良。

眾所周知,慢性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不同體質的人在機體的不同階段中,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各系統症狀。小兒病毒性肝炎,早在嬰、幼兒期即可受肝炎病毒直接或間接影響全身各個器官,可以由免疫覆合物(即抗原抗體覆合物)形成而沉積在淋巴結、脾臟、血管內膜、腎小球基底膜、滑膜及脈絡叢等組織,產生炎症及退行性變等反應。並出現臨床上兩種肝炎 -“慢性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前者由於患兒免疫功能減弱,不能消除肝炎病毒,導致病情遷延不愈;後者患兒的免疫缺陷,抗體缺乏,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及不能抑制其覆制,仍有部份肝細胞在致敏淋巴細胞作用下不斷被破壞,使病變持久不愈,導致體內多系統病損,呈現不同的臨床症狀。

除了慢性肝炎外,急性無黃疸型肝炎、亞臨床感染患者和隱性感染患者,都可以在臨床上表現出程度較為輕微的不明顯症狀或毫無症狀,但假如我們能及時把感染肝炎病毒的小孩確診,患兒就可以得到及時治療。單憑過去的慢性肝炎診斷標準 (如驗血發現抗原、抗體陽性,肝功能異常,超聲波或電腦掃描的陽性結果) 是極不足夠的,臨床上必然會發生大量誤診及漏診。只有熟悉慢肝中醫分型的症狀和發現肝區濁音界異常的體徵,醫者才能及早予以診治。我們多年來接診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的2855案例中,實際能按肝炎標準而予確診僅有895例,佔總案例數31.3 %。其余近2000例 (近七成的患者) 只具慢性肝炎臨床症狀的肝區濁音界異常的患者,如能經過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均能得以臨床治愈。

肝源性營養發育不良的症狀

慢肝患兒最常見的症狀是消瘦,神情呆滯,疲乏無力,膚色蒼黃或蒼白,瞼結膜和唇、舌的粘膜顏色呈淡白、皮膚乾燥、過度角化,甚至脫屑或呈鱗片狀、有皸裂、易患濕疹、風疹、汗斑等皮膚病。亦因患兒免疫力低下而極易罹患各種感染。部分患兒亦容易發生煩燥、失眠或者過度沉默,對周圍事物反應泠漠,記憶力減退,動作幼稚等精神行為改變。患兒營養不良的情況如明顯,腹部多軟而膨脹,肚臍淺而平(甚至突出),皮下脂肪稀少,極易用手指捏起皮膚。如低旦白血症明顯,亦可發現患兒踝部浮腫,下肢脛骨前常有指壓痕(用指按壓後有明顯指壓下陷)等體征。

因此,作為父母親人,要認識及預防嬰幼兒被嗜肝性病毒感染,並及時徹底診治小兒肝病,這是保證他們身體健康的唯一方法。也將是提升中國人民身體素質的一個根本措施。一旦既成肝源性營養發育不良體質的患者,往往將會影響患者的一生。

 

案例介紹

案例一;楊某 (電腦號0453)、男、4歲。97年11月06日出生。98年9月14日初診。父有慢性活動性肝炎。母代訴患兒常皮膚搔痒、乾燥、煩燥夜啼,肝大1.5公分,母因患兒未足一歲,未敢喂服中藥。
99年8月30日复診,母代訴患兒仍常有皮疹、反复皮膚潮紅、腫脹、搔痒、易搔抓致皮膚皸裂、潰爛出汁,大便2~3天一次、質硬結,便後常帶血,煩燥,倦怠。體查;面色蒼黃、營養發育不良、體重22磅、皮膚乾燥脫屑,有小兒濕疹。仍肝大1.5公分,擬診斷:肝大待查、肝性營養發育不良、直腸靜脈曲張肛裂合併出血、病毒性胃腸病、皮膚乾燥綜合徵、濕疹、風疹。

服中藥7劑後肝界回復正常,便血止,仍便秘、倦怠、皮膚乾燥皮損好轉。續服中藥4周症狀消失臨床治愈,仃中藥觀察。

 

 
案例二;王某 (電腦2289),女,41歲。2000年12月初診。自訴發現乙肝帶菌已十年,反复外感咳嗽、鼻塞、多痰、流鼻血和倦怠,十余歲開始面頰部多色素斑。近三月咳更著,常胸痛、低熱、頭痛、大便日1~3次、常便血。
體查消瘦,營養發育不良,體重40公斤,身高1.54米,體質系數16.8。雙膕窩內側均見毛細管集簇擴張,明顯肋脅畸形,肝區叩擊痛,肝大四公分半。
服中藥三劑後肝已正常,自感睡眠好,頭痛止。仍口渴、涕黃粘、鼻塞、間咳、倦怠、嗜睡、大便日2次、裡急後重。脈108次/分。再服中藥4劑感冒徵減、咳止。感胸前痛、查胸肋關節有固定壓痛點。持續服用中藥,期中咳嗽、喉痒、多痰、倦怠、裡急後重症狀逐漸消失。共服中藥42劑,臨床治愈而停藥。

 

案例三;林某 (電腦號2031),女,18歲。初診日期2000年1月7日。
主訴反复有胃炎、腸炎史,伴反复噁心、嘔吐、納呆。現消瘦、常咳嗽,多痰、頭痛、胸痛、肝痛、周身骨痛。間畏寒發熱,盜汗。曾西醫診治謂肺結核並接受抗癆治療,但服抗癆藥後,又稱驗血發現酵素過高而被迫仃藥共二次。現要求用中藥療肝。

體查;消瘦,體重40公斤,高1.52米,體質系數17.3,膚色蒼白、貧血面容、女性副性征發育不良,舌紅絳、苔薄黃、脈搏104次/分、舟狀腹、肝區叩痛,肝大三公分。服中藥後有腹痛、腹瀉、多屁、肛門灼熱、痰多、咳多,但服中藥三劑後肝已正常。脈112次/分,服中藥共14劑,自行仃藥11天,又氣喘多痰,腹脹,盜汗而复診。體查肝又腫大一公分半,第一次复發。再服中藥六劑後肝恢复正常。

系統服藥期中,症狀遂漸消失,共服中藥六周,臨床治愈仃藥觀察。

 

案例四;陳某 (電腦號2038),女,17歲。初診日期2000年1月10日。自訴自幼反覆濕熱肚痛、便秘、3~4天1次大便、質硬、食後即解,自覺常濕熱肚痛,裡急後重。每次月經多延期約十天,量不多、色鮮紅、有經痛,長期多痤瘡,月經前後期間尤著。
體查;四肢修長、消瘦、營養發育差、皮膚乾糙、多汗斑,下肢多毛、舌絳紅、味蕾點狀突出、有舌胖齒印、苔黃厚。指甲蒼白,副性征發育不良。肋脅畸形,肝大一公分半,肝區叩擊痛,體重43公斤,身高1.64米,體質系數15.98。

服中藥四劑後肝已正常,共服中藥三周後未完成系統治療而自行仃藥。二月後复診,又訴喉痛、多咳已數天,伴胸痛,大便秘結,要求取藥。
體查肝已复發腫大一公分半,為第一次复發。服中藥三劑肝區濁音界已正常,重新系統中藥治療,六周後臨床治愈,仃藥觀察。經接受建議覓婦科醫生補充女性苛蒙後,女性副性徵顯露,營養發育良好。

 

 

案例五;張某 (電腦號2152),女,33歲。初診日期2000年6月。
自幼消瘦、納呆,體重35公斤,現身高1.5米,體質系數15.5。曾患神經衰弱、厭食症,并在營養師指導下增肥曾失敗。素納呆、倦怠、失眠、因睡欠佳曾服用安眠藥及抗過敏藥以助睡眠。易外感頭痛、喉痛,數年來有噯氣,脘腹脹痛、腹瀉、胃痛,半年前最著,但胃鏡檢查未發現異常。過去有月經不調 (約30~40天一次),需6~10天才乾淨、多瘀血,曾經痛需急診。
體查;面色蒼黃、面容憔悴、貧血消廋、發育不良,舌胖、舌邊齒印、肝輕度叩痛、肝大四公分半,輕度下肢浮腫,下肢靜脈顯露、輕度靜脈曲張。擬診慢性嗜肝性病毒病、肝大待查、肝性營養發育不良、肝性貧血、厭食症、低血壓、肝性神經衰弱、性激素紊亂、下腔靜胍高壓,靜脈曲張、肝源性潰瘍病、病毒性胃腸病、月經不調、痛經、肝性浮腫、肝病性上炎。
服中藥二劑,大便暢順、量少,胃納好轉,睡好,易醒。肝腫大明顯縮少至肝大一公分半。血壓82/50mmHg,下肢明顯浮腫(+)。再服中藥三劑肝已正常。服藥二周來經,自覺月經血量減達三分之一,第四天即量減 (以前需6~7天)、無瘀血。但來月經時仍有經痛,首二天共服止痛藥5次。持續服用中藥48劑,臨床治愈。
湯水推介  – 

響螺豬展滋陰湯

 

中醫理論認為藥食同源,除了進行系統中藥治療外,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在治療期中或臨床治愈以後,亦適宜經常飲用「滋陰補腎」湯水,使體內有充裕腎水以抑制心火、肝火、肺火孳生。因為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的體質是屬於虛不受補一類,故不宜飲用燥熱湯水或過於寒涼的湯水。

【材料】

新鮮響螺一大隻或急凍螺頭半磅、豬展十兩、雲苓、茨實、淮山、去皮白蓮子各少許、冬姑6至8隻、生薑一塊、幼鹽小許。

 

【做法】

1.   豬展切大件飛水。

2.   新鮮響螺一隻去殼、去內臟及黏連污穢部份,用清水洗淨,如用急涷響螺可解凍後用清水洗淨,後再出水備用。

3.   將全部材料放入煲內,加入適量滾水,先猛火滾起,再用中、小火煲2至3小時,食時加上少許幼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

  •           響螺性味甘、鹹、微寒,有滋陰明目、利尿、生津的作用。
  •           豬展有滋陰補肌、潤腸養胃的作用,營養豐富。
  •           雲苓能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茨實可補脾去濕、益腎固精。
  •           淮山具益氣養陰、補脾肺腎的功效; 蓮子有健脾止瀉、益腎固精及養心安神的作用。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2年5月30日

1512月/15

肝源性貧血

「肝源性貧血」的病因和病機

以中醫觀點來看,病毒作為疫毒病邪進入人體後,“邪”能隱伏血份且侵犯五臟六腑。“邪”不僅傷正,且能擾亂氣血。若臟腑功能失調,必使血液妄行離體而出,更易使患者出現氣、血虛損。如失於調治或氣陷血崩、思慮勞傷、心腎交疲、耗血多而生血少,積漸而成氣血二虛的病理改變。

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時,引致患者「血虛氣弱」往往是必然的,因為肝臟是人體新陳代謝的樞紐及為維持生命不可缺少的臟器,肝臟被病毒感染引致炎症後常影響肝臟功能正常的運作,而出現病變。肝臟的功能十分複雜,某些功能更與血液系統有密切關係。故肝病時常有血液學的改變,這些變化可為單系列的血細胞異常或輕度凝血功能障礙,(但重症肝病所致的嚴重凝血功能障碍是十分常見,常為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誘因),亦可為全血細胞減少或全身廣泛出血,甚至整個骨髄功能發生衰竭,如暴發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可併發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導致死亡。

「肝源性貧血」十分常見,有文獻報導各種肝病併發貧血者,高達77.3%,這種肝源性貧血雖然常見,但往往因肝炎未能確診,或臨床表現被肝病症狀掩蓋而未引起重視。至今為止,不少醫者仍只看作原因不明的貧血而造成長期誤診。其實,肝源性貧血治療的原則:首先著重肝病的處理,加強營養,促使肝功能改善,血液病亦隨之減輕。如不及早發現及確診慢性早期肝病,並予以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肝病病程將使臟腑功能受累,徒令貧血等肝外併發疾患隨日俱增,病情更難逆轉。

在我們接診2787例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中,臨床上有肝性貧血症狀的體征者有457人,佔16.4%。而其中男性(997人)患者中,僅有46人具肝性貧血,佔男性比例4.6%; 女性(1790人)患貧血的有411人,佔女性比例23.0%。

 

 


多種致病的因素

隨著科學發達人類對嗜肝性病毒病的認識加深,已經知道「肝源性貧血」的主要致病因素可為單獨或複合存在,如;

1.     營養不良和肝內造血因子貯存減少
慢肝患者長期食慾減退、胃腸吸收功能不良,除直接導致旦白質代謝障礙引起低旦白血症,影響肝細胞合成血漿白旦白外,還可使造血因子(如葉酸和鉄)的缺乏而發生貧血,且肝是維生素B12、葉酸和鉄的貯存器官,肝病必然導致這些造血因子貯存減少而發生貧血。此外,酒精能直接阻斷葉酸的攝取、代謝、肝腸循環和利用,故肝病必需戒酒。

2.     慢性失血
肝病可伴有凝血障礙,使出血的危險性增高。據統計資料顯示,各型肝病中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患者至少有一項凝血試驗的結果是異常,百分之十五的患者有出血傾向。故皮下紫癜、鼻出血、咯血、月經過多、胃腸出血、痔靜脈和食管靜脈破裂出血,或分娩及產後,均可引起失血性貧血。

3.     溶血
肝病時患者的紅血球生存時間縮短,說明肝性貧血與溶血有關。通常認為肝病時,紅血球細胞膜上的膽固醇和磷脂沉積增多、紅細胞還原型谷胱甘太(GSH)含量降低、脾功能亢進有關。

4.     血漿溶量增多
肝病時引致的肝性浮腫、肝硬化、腹水,使血漿容量明顯增加,引致血液稀釋。

5.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肝功能障礙能使紅血球生成素的前驅物質生成減少,影響骨髓造血。酒精尚能直接抑制骨髓紅血球生成,故肝病應戒酒。

 


「肝源性貧血」的症狀

由於肝病的臨床症狀較為複雜,肝源性貧血的症狀和體征,臨床上往往與中醫分型的典型症侯是同時存在。如貧血為慢性肝病導致,即使不能按驗血、超聲波或電腦掃描而確診為慢肝,體查時亦會發現患者有肝區濁音界異常等體征。從統計資料顯示[1],「肝源性貧血」常包括臨床上慣常所稱的各種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 (佔32.6%,以缺葉酸為主 )、正常細胞性貧血 (佔30.3%,以溶血為主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佔14.4%,以缺鐵為主)、再生障礙性貧血 (佔0.06%)。

肝性貧血時亦有貧血的共同表現;如頭暈眼花、心悸失眠、多夢或嗜睡、身倦無力、四肢冰冷、氣弱懶言、面色蒼白、血虛頭痛等常見症狀。如長期伴有陽虛、困濕、肝性浮腫的症狀,則可發生繼發性肥胖。

[1]見黃詠齊主編之[肝病與全身性疾病]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第116頁)

 

 

經期前後的經濟滋補食療

肝性貧血女性患者,宜及時補充每月所失的月經血量及蛋白質,有助防止組織水腫。補充方法可燉食豬肝湯及牛肉汁,對治療血虛、低旦白、低血壓、低血糖的女性患者,有補氣補血、固本培元的功效。女性因月經失血,體虛氣弱,適宜月經前後長期飲用,補氣血而不燥。

(一)  豬肝湯的材料:北祈四錢、黨參四錢、豬肝五兩、廋豬肉四兩。  1
(二)  牛肉汁的材料:牛肉六兩(攪碎)、北祈四錢、薑四片。  1
做法:分別將材料洗淨切片後放入燉盅內,加入適量滾水,隔水燉2至4小時,食時加上少許幼鹽調味,即可飲用。

案例介紹

案例一;王某(電腦號2126),女,44歲。二千年五月初診。
主訴十年前驗出有乙型肝炎帶菌陽性。自幼虛胖、常倦怠,長期鼻敏感、氣促、氣短。經期不準,間有經痛,月經量極多,其出血速度可達一至二小時滿濕一條衛生巾,因而來經時不敢活動,以免經量更多。經後常反复頭痛、感冒。
就診時喉痛、聲嘶已一周,伴咳嗽、痰稠。體型肥胖、重一百四十磅、高五呎二寸。舌胖齒印,下肢浮腫指壓痕(+),肝區叩擊痛,肝大三公分。擬診為慢活肝、肝郁肺燥、血虛氣弱、絡阻血瘀、肝性浮腫、繼發性肥胖。
服中藥(四物茵陳蒿湯,如全歸,川芎,丹參,柴胡等)三劑後,肝區濁音界已回復正常。聲嘶改善,咳減,無痰、多屁。但仍舌乾涸、舌緣紅絳、薄苔色白,下肢浮腫消失。再服中藥四劑,喉痛、咳嗽止,有輕瀉、大便量多、稀爛。再服中藥一周已來月經,月經量明顯減少、色鮮紅,瘀血亦少,無經痛。但肝仍正常,下肢又輕度浮腫。續服中藥,期間有噴嚏、流涕,仍便前腹痛,間日大便,有舌胖、下肢浮腫(+)。

系統中藥治療四周,自覺無不適,下肢浮腫已不顯著,臨床治愈,停中藥觀察。停藥後再來月經,色啡紅、經量明顯減少、無經痛、無瘀血塊,三天即收。

1

全歸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案例二;黃某(電腦號472),男,43歲。九六年十月初診。
自訴二十年前甲型急肝曾留醫周余,自幼即患有胃病史,曾因胃出血留醫而接受輸血。近兩年多常感心悸、暈厥、震顫、自感虛弱,失眠,曾被診斷為貧血、神經衰弱。體查肋脅畸形,肝區叩痛,肝大三公分。下肢輕度浮腫指壓痕(+),已系統中藥治療,症狀消失臨床治愈。翌年九月曾覆查,肝仍正常,自覺無不適。
案例三;陳某(電腦號.061),女,26歲。初診日期九八年七月。
素有地中海貧血和泌尿系感染史。過去常昡暈、頭痛、失眠,有胃痛、噯氣、腹脹,腹瀉,月經期準、經色鮮紅、經量過多,多瘀血。體格檢查; 面色蒼黃、貧血消瘦、面容憔悴,舌胖、淡白、舌邊齒印、腹軟脹、右脅膨隆、左脅下陷、肝大三公分,下肢輕浮腫。擬診;肝大待查、肝病性上炎,肝源性潰瘍病,病毒性胃腸病,肝源性貧血,月經不調,泌尿系感染。
服中藥六劑後,肝區濁音界已回復正常,症狀消失。系統治療期來經後,曾肝大一公分半,繼服中藥三劑,肝又正常。完成療程已臨床治愈停藥觀察。四個月後因發熱、泌尿系感染,曾在某醫院留醫五天,曾服用頭孢子素及注消炎針,出院後复查,肝大四公分半,是第一次肝大復發。經服中藥三劑後才正常,又系統中藥治療臨床治愈。
患者至今仍每月經前服用中藥調理,接受觀察,貧血矯正已無不適,但觀察四年多,曾復發肝大六次 (一次曾食榴鏈、壽司,一次曾食龍蝦刺身,一次旅韓五天後回港,其餘兩次原因不明 ),均系統服用中藥而愈。

 

案例四;陳某(電腦527號),女,18歲。一九九四年六月初診。
主訴為最近明顯消瘦,數月來體重由九十六磅下降至八十九磅,半年來失眠、尿黃,近十多天反覆下體流血不止,月經色紅或啡,量多。伴眩暈、噁心、出汗、心悸、脈搏100/分。體查;消瘦貧血,面色晃白,精神困倦,肝大四公分半,有叩擊痛。
服中藥六劑,經量由多變少,色紅,肝已縮小至肋緣。再服中藥三劑肝已正常,月經乾淨。睡眠和精神均好。續服中藥9劑又來月經,肝復腫大三公分,續服中藥三天後肝正常,六天內月經乾淨。完成療程以後每次月經前後續用中藥調理。以後經期準,再來月經亦無肝腫大和臨床不適。最後一次為九六年六月覆診,肝無復發腫大,貧血改善,月經正常。

 

案例五;李氏姊妹;兩姊妹素身體虛弱,曾檢查疑有地中海貧血而常用西藥治療。母曾檢驗血液發現有乙型肝炎抗體史。

姊李某(電腦號545),女,25歲。九六年六月初診。自覺易疲倦,尤以經期時明顯,經後偏頭痛。體查有明顯貧血外貌,唇、舌及瞼粘膜蒼白,血壓90/50mmHg。腹軟,肝大三公分。服中藥六劑,肝縮至肋緣,續服三劑,肝已正常。系統服用中藥六周,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停藥後八個月曾覆診,貧血明顯矯正、未發現臨床症狀,肝亦正常。

妹李某(電腦號550),女,22歲。九六年四月初診。主訴失眠已兩年餘,極難入睡,多夢,疲乏無力,反覆有鼻敏感和傷風。常頭痛、頭暈、心悸、氣短、便秘、大便兩三天一次、質硬。月經約二十五天一次,量一般,約七天乾淨,多淤血塊,每次來經均有腹脹或經痛。去年曾消瘦近十磅,并於數周前曾手術切除左側乳腺纖維瘤。擬診為慢性肝炎合併肝性貧血,神經衰弱。體格檢查明顯貧血貌,瞼、唇、舌粘膜顏色蒼白如紙,舌胖、齒印、下肢浮腫指壓痕(+)。
服中藥九劑,已易入睡,仍易醒,肝已正常,適為月經第二天,經色鮮紅,無經痛,淤血減少。續用中藥調理達三個月,期間仍間有眩暈、反覆口咽潰瘍,大便濕熱,每次經前乳房自訴有脹痛反應,但無經痛、經色鮮紅、無淤血塊、經量減少。停藥時患者精神好,睡眠佳。食慾正常,貧血明顯矯正,唇色紅,無眩暈等不適。以後數月經前均取中藥調理,自覺無不適,肝亦正常。
半年後,來經後三天且外感未清,自疑肝病复發又覆診;體查肝大一公分半。經系統中藥治療,臨床治愈停藥。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2年4月25日

1512月/15

「紅斑狼瘡」的中藥治療

 

前言

        紅斑狼瘡並不少見,常好發於女性。被確診者因受傳統觀念影響,以為該病沒有方法治療,且易發生肝、腎功能障礙而導致死亡,故人人自危,尤如被判死刑。  

中醫認為 紅蝴蝶瘡( 即西醫的紅斑性狼瘡)的病因 , 主要由先天稟賦不足, 肝腎虧損而成。因肝主藏血,腎主藏精,精血不足,易致陰虛火旺,虛火上炎,兼因腠理不密 ,外邪入侵,兩熱相搏,熱毒入裡,瘀阻脈絡,內傷及臟腑,外阻於肌膚所致。本文討論乃由肝入手,以中藥治療紅斑狼瘡臨床症狀。

 

急性症狀

其實,皮膚上的紅斑樣皮損常常是狼瘡樣肝炎的皮膚損害的臨床表現而已。狼瘡樣肝炎是慢性活動性肝炎的一種,其發生很可能是自體免疫有關,多見於年青婦女,急性期常見症狀為黃疸、發熱、肝脾腫大、皮疹、蜘蛛痣、關節炎、腹水。部份病例可以併發腎炎、結腸炎、心肌炎、口腔炎。這類病人常於驗血時發現有狼瘡細胞,血沉降增速,肝功能檢查可發現血清丙種球旦白顯著增高,谷-丙轉氨霉、鹼性磷酸霉和膽紅素昇高等肝功能異常。

 

慢性症狀

自身免疫性肝炎除上述急性症狀外,慢性期常表現有倦怠、腹脹、腹瀉和呼吸道感染、皮膚搔痒、皮疹(以紅斑為主)、痛經、月經不調、閉經等症狀,有時呈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的表現;如出現頑固性痤瘡、紫紋、肝性浮腫、繼發性肥胖、滿月臉等體征。亦易伴有其他系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潰瘍性結腸炎,多發性關節炎,腎小球腎炎等)。其實,這些症狀都是病毒性肝炎不同分型所具有的常見臨床表現。

 

 

案例介紹

這些案例患者的肝炎病毒標誌常為陰性,但未測出並不能排除病毒感染。因臨床上按照病毒性肝炎予以中藥系統治療,效果極為理想的。故確診紅斑狼瘡的患者應有正確態度,積極中藥系統治療以求臨床治愈。茲把日前遇到的二個案例為大家介紹。 

 

案例一;趙x (電腦2123),女,51歲。2000年4月初診。主訴自幼多病痛,曾育二子一女,人流2次,自然流產4次,去年開始停經,常感情緒不安,曾服中藥後今年曾來月經一次。五年前因胸痛、氣短、喉中異物感而驗血檢查,發現有紅斑狼瘡細胞,電腦掃描左腎有水泡。均未接受西藥治療。易胃腸敏感及感冒,長期便秘、胃痛、口唇糜爛脫屑、頸、面、前臂皮膚多色素沉著,老人斑。現仍焦燥、睡眠欠佳、多夢、倦怠、眼乾澀、胸痛。

體查: 唇皸裂脫屑、胸肋關節壓痛、胸骨接肋骨緣第6~10肋(左)和9,10肋(右)有固定壓痛點。腹軟脹,肝叩痛,肝大肋下1.5公分。下肢浮腫,指壓痕(+),下肢靜脈顯露,左膝旁有局限性區域見毛細血管擴張。

中藥4劑後复診,肝已縮至正常。自覺服中藥後有腹隱痛、頭痛、咳嗽、尿紅,燥熱感。唇脫屑,胸肋關節壓痛。服中藥一周、頭痛、尿紅消失。續服中藥反复出現胃痛、肢體麻痺、多痰、睡欠佳、多夢、低血壓(80/50mmHg),但續服中藥後均自行消失。

共服中藥42劑停藥觀察,停藥時間有噴嚏,左胸第9肋胸關節仍有輕度固定壓痛、唇輕脫屑、痰少、色白,雙下肢已無浮腫,余未見異常。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案例二;梁x (電腦2261),女,42歲。2000年10月初診。自訴自幼體弱多病,數年來皮膚反复搔痒,出皮疹。去年11月因右眼眶周及背部、四肢皮膚紅斑疹搔痒而在健康院活檢,証實為紅斑狼瘡,驗血及尿未發現異常,反复中西醫及專科治療未效。現倦怠、嗜睡、眼矇(左眼有玻璃體混濁),月經不調,鮮紅量多、瘀血少。長期游走性皮疹及劇烈皮膚搔痒。

體查: 右上內眥角皮膚可見有風疹樣斑丘疹。左背有掌大皮下瘀斑及搔抓痕,脈摶80次/分,肋脅畸形,肝區叩擊痛,肝大肋脅下1.5公分。服中藥3劑後,偏頭痛發作劇,惡風、畏寒、脈72次/分。面上紅斑較著、右眼瞼內眥角皮膚紅斑浮腫,但肝已正常位於肋上1.5公分。

11

續服中藥3劑,頭痛緩解、自覺皮膚仍搔痒,曾腹瀉、量多水樣。再服中藥3劑,頭痛止,皮膚搔痒減,自訢服中藥後不用服止痒西藥及外搽藥物。右眼內眥角紅斑隱退呈棕色色素沉著斑。右上瞼紅斑明顯消退、變薄、縮少,共用中藥9劑,體查肝濁音區仍正常,下肢浮腫亦消失。

11

服中藥二周時,右眼瞼紅斑明顯消退,舌齒印減。繼續持續每天中藥治療,服中藥一月時、間感右下瞼皮膚搔痒,已能恢復正常工作、間感頭痛、接觸洗清潔劑等無敏感。且來月經量不多、微瘀血、色較鮮紅。 共服中藥87劑,無不適,無皮疹,有倦怠感、胃納可。臨床治愈後仃中藥觀察。

11

<上、中、下三圖為第二案例治療前、後皮膚紅斑、舌、唇粘膜病變比較>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2001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