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型  胃腸、皮膚或下焦濕熱型 (病毒性胃腸病、皮膚濕熱)

病毒性肝炎時,病毒可累及胃腸道任何部位,過去認為肝病時的胃腸症狀僅為肝病的症狀表現,現經証實慢性肝炎消化系統的症狀,可能是肝炎病毒直接浸潤胃、腸粘膜或病毒啟動免疫系統異常而損害胃腸粘膜所引起,因活體組織檢查患者的胃腸粘膜常呈明顯炎症改變。

病毒性肝炎胃腸症狀,臨床表現常為食慾不振、厭食、惡心、嘔吐、上腹部飽脹、噯氣、腸鳴,或反覆陣發性腹痛、腹瀉、便秘、口腔潰瘍,唇粘膜浮腫、乾燥脫屑皸裂、頑固性舌苔和口臭及消化不良等症狀,少數肝炎患者如伴肝源性潰瘍病,容易併發上消化道出血,或伴結腸靜脈曲張而反覆便血(息肉、痔瘡或肛裂)。故小孩肝炎患者常反覆交替性便秘、腹瀉、裡急後重、食後即解、厭食、多屁、腹脹、容易濕熱肚痛。而幼兒常見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反覆腹瀉、腹脹、嘔奶、睡不安寧、夜啼、易患鵝口瘡等均應注意小兒肝病的存在。而較嚴重者,常伴有消瘦,營養不良,低旦白血症 ( 如踝部水腫 )。

反覆具備上述症狀的嬰、幼兒和兒童,臨床上均應進一步體檢確定有否肝臟腫大,是否肝炎。值得一提的是,肝源性腹瀉是肝病常見臨床症狀之一 (包括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有時肝源性腹瀉是肝病的首發和主要就診的症狀。根據臨床統計,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4%~30%都有腹瀉症狀,情況的確不可忽略。

案例介紹 - 胃腸、皮膚或下焦濕熱型
案例一:女,7歲。腹痛、嘔吐,父母均有肝腫大,母有乙型肝炎抗體陽性史。
案例二:女,11歲。噁心,嘔吐,眩暈,納呆,腹脹,無食慾,進食即嘔。
案例三:男,14歲。有口瘡、煩燥、晚間磨牙。
案例四:女,5歲。外婆肝硬化歿。4歲蘭尾炎時曾手術治療。
案例五:女,9歲。其父乙型肝炎帶菌。自幼反复腸痛,納呆,長期排便困難。
案例六:女,12歲。曾飲豆漿後嘔吐、腹瀉,營養發育差,消瘦,四肢修長,下肢多毛。
案例七:男,7歲。長期尿流欠暢,尿色黃、間濃如茶、常感排尿間斷。
案例八:女,14歲。父乙肝帶菌、肝功能異常。母有甲型肝炎史。幼年反复胃腸不適、腹脹,經常便秘。
案例九9歲母曾查有甲乙型肝炎帶菌史,患兒自幼發育欠佳,繼發性肥胖,慢性泛發性濕疹。
案例一:姊弟為肝大待查。父母均有肝腫大,同時接受本所中藥治療,( 母有乙肝抗體陽性史)。

姊  楊某(電腦號1981),女,7歲。1999年11月8日初診。

患兒長期營養發育欠佳、消瘦、納呆、嗜睡。近數天來出現腹痛、嘔吐、吐出為食物殘渣,伴惡心、噯酸,曾延醫謂外感入胃。服西藥未效。體查發現有舌胖、薄白苔、肝區叩擊痛,肝大1.5公分。經服中藥腹痛、嘔吐止。3劑後胃納改善,症狀消失仍苔厚色白,肝已正常。續服中藥3周後,納佳,舌苔全脫。第4周體重增1.5公斤(由22公斤增至23.5公斤)。共服中藥6周,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藥後三月內每月复查,肝均正常,但過春節時曾食街邊食物檔不潔食物,又倦怠、嗜睡,精神差。於2000年3月中旬喉痛,曾西醫檢查謂扁桃腺炎,服消炎藥未效。故於3月19日再來复診,患兒消瘦、萎糜,倦怠,舌苔薄黃,肝大复發,肝區濁音界已腫大1.5cm。有肝區叩擊痛。服中藥3劑後喉痛止,納轉佳、舌苔消失,舌色紅絳,肝已正常。但仍感多痰。經系統中藥治療4周,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楊某(電腦號1983),男,3歲。未發現明顯不適,因父、母、姊均有肝大,故要求體查。體查發現肝大3cm。共服其姊中藥,服中藥後有嘔吐、腹瀉。但3劑後肝已正常。隨後服用其姊中藥完成系統治療。肝未見再腫大。其姊數月後复發,患兒體查亦未見肝大。

 


案例二
張某(電腦號1580),女,11歲。1999年8月10日初診。母代訴患兒身體素質極差,易飲食不調而腹痛,腹脹,腹瀉,精神差,間有便秘。近數天來噁心,嘔吐,眩暈,納呆,腹脹,無食慾,進食即嘔,大便日2~3次,稀薄,水樣。曾進食西藥未效。體查:營養差、發育欠佳、膚色蒼黃、消瘦。舌胖無苔,有肝區叩擊痛,肝大3cm。服中藥2劑後覆診,自訴服中藥後噁心、嘔吐止,有明顯飢餓感,食慾恢復。大便日1~2次,仍稀爛。肝區仍叩痛,但肝已正常。系統治療共4周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案例三;李某(電腦號3262),男,14歲。初診日期;2003/3/18   素患鼻敏感,容易口瘡、煩燥、晚間磨牙,有腹痛史並曾被醫生診斷為胃病服用“胃藥”治療,未效。常感冒、發熱、間咳、口唇粘膜浮腫、皸裂、反复脫屑。舌胖厚、有明顯薄白舌苔。體查肝大3cm。

服用中藥3劑肝已正常,睡安寧、煩燥減。舌苔變薄部分脫落,有輕度感冒征象。續服中藥曾反复口瘡、鼻出血、間仍有鼻敏感征。第3周已無鼻敏感征,第4周後已無口腔潰瘍,持續服用中藥6周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一年後(2004/3/7)第1次复發; 就診時訴倦怠、嗜睡,近月臉部多痤瘡,口唇粘膜浮腫,大便正常。體查肝大3cm。服用中藥3劑,肝已正常。續服中藥一周後复查,痤瘡消失,下唇浮腫漸消,余無不適。再取中藥1周,自行停藥。

 


案例四; 黃某(電腦號3840),女,5歲。初診日期:04/3/7。外婆肝硬化歿。

四歲時反复腹痛,被診斷為蘭尾炎時曾手術治療,術後仍納呆、常腹脹、腹痛、大便濕熱、反复嘔吐,睡差。體查時發現患兒唇粘膜浮腫,口唇脫屑,腹氣脹,右下腹皮膚有斜型切口,肝大3cm。服中藥3劑後母代取藥,訴患兒有鼻塞、睡眠差,大便稀爛,再取中藥4劑,服後復診患兒腹脹減、便軟易解日1次。睡眠好,多夢,肝已正常。共服中藥4周臨床治愈停藥。服藥期中,有多屁、惡臭,大便初稀色黑,日1~3次,後質漸正常、成形、日1次,無腹脹、腹痛、睡好。

 

 


醫者按
;患兒具有典型“慢肝”所引起的胃腸濕熱型各項症狀。臨床病史中不難發現患兒胃腸濕熱的症狀較為頑固。蘭尾炎的診斷及手術處理未能予以置評,但最少可以肯定手術未能治本,更未解決慢肝患兒的反复嘔吐、腹脹、腹痛、大便異常等臨床症狀。需徹底中藥治療才可症狀消失、臨床治愈。

 


案例五
;陳某(電腦號3474),女,9歲。2003年7月12日初診。其父乙型肝炎帶菌。
母代訴患兒自幼反复腸痛,納呆,長期排便困難,便結質粗,常肛裂便後出血。反复口瘡、發作時進食困難、睡差、多夢,夜尿多、難忍尿、易尿濕褲及遺尿。體查;消瘦蒼黃,唇分界,舌後段苔薄白,肝大1.5cm。服中藥3劑後口瘡已愈,睡好,苔淨,尿暢,肝正常。續服中藥已無腹痛發作,便暢,塊狀。服藥2周時苔已全脫,舌尖紅,大便已軟條狀,尿暢,仍間尿褲,夜尿減至0~1次。治療期中,間有溢尿,晚間遺尿止,偶生口瘡,便稀爛。共服中藥四周,臨床治愈停藥。

 

 


醫者按
;患兒具有“慢肝”所引起的胃腸濕熱型的典型症狀且伴發有下焦濕熱。下焦濕熱時,泌尿生殖系粘膜組織病毒性炎症能引起女童出現相關泌尿系症狀或外陰炎症,及早中藥治療可臨床治愈。

 

案例六;王某 (電腦號3580),女,12歲。初診日期;03/10/2。

患兒15天前食豆漿後嘔吐、腹瀉,曾服西藥止瀉。但仍反复嘔吐、胃脹、睡差,發病一周後曾入本地某醫院,補液2天後出院,但現仍進食即嘔。月經常延期,色深紅,多瘀血塊,半月前曾來經,間中有經痛。

 

體查:營養發育差,消瘦,四肢修長,下肢多毛。唇粘膜腫脹,舌胖齒印有薄白舌苔,肝大3cm。予服中藥3劑。服中藥後胃脹、嘔吐即止,曾大便泄瀉,排稀爛軟便日2次,睡已好。肝已正常。再服中藥一周,唇粘膜浮腫消失,納呆、無嘔,大便正常日1次,睡眠好。持續服藥6周,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醫者按;患兒具有病毒性胃腸炎引起的胃腸濕熱型症狀。雖經西藥治療并入院留醫補液,仍未痊愈。按患兒病史體征應考慮慢肝濕熱導致,該例患者營養發育差,消瘦,四肢修長,下肢多毛(女性激素減少體征所致),伴唇粘膜腫脹,舌胖齒印有薄白舌苔,肝大3cm,應可疑診為嗜肝性病毒病。使用中藥系統治療故可症狀消失,臨床治愈。系統治療後肝機能改善將對其性激素紊亂及月經不調均有幫助。
 

案例七;高某(電腦號2422),男,7歲。初診日期:2001/3/21。父母均慢性活動性肝炎。
父代訴患兒長期反复感冒,先天性尿道狹窄手術後,長期尿流欠暢,尿色黃、間濃如茶、常感排尿間斷。舌心厚白苔,肝大3cm。服中藥3劑,肝正常。自感無不適,大便較稀、曰二次,舌心仍有薄白苔。再服中藥4劑,仍排濕熱便,日1~3次,舌苔已脫。肝仍正常。 兩周後曾感冒停藥2天,多痰。後續服中藥1周,大便3~4次,尿暢順、色清、量多,咳已止,納好,睡好。續服中藥一周,合共四周完成系統療程,停藥觀察。

停藥兩周後复診,舌心微薄白苔、納好、尿暢、大便正常,肝仍正常。

 

 

醫者按;患兒自幼肝郁肺燥、下焦濕熱。其反复外感症狀實為肝郁肺燥的表征,因先天性尿道狹窄手術後本應尿流暢順,但患兒患慢肝導致下焦濕熱,故術後仍長期尿流欠暢,尿色黃、間濃如茶、常感排尿間斷。經中藥系統治療,服中藥3劑肝已正常,胃腸及下焦濕熱逐漸排出,經四周中藥治療得以臨床治愈。

 

案例八;羅某(電腦號3691),女,14歲。初診日期2003/12/25。父乙肝帶菌、肝功能異常。母有甲型肝炎史。

自訴幼年反复胃腸不適、腹脹,經常便秘(2~3天1次),大便結、呈粒狀。常傷風咳嗽。十歲來經時,有月經不調,曾來經近月才止血。左耳自幼失聰,專科查驗無異常。體查:營養發育可,額部近印堂處潮紅呈紅斑狀,前額多痤瘡,腹脹著。肝大1.5cm。
服中藥3劑,大便暢順,量多,肝已正常。續服中藥3劑仍感腹脹,納呆,腹痛,大便量多、稀爛、伴畏寒,嗜睡,倦怠。續服中藥5劑,有胃頂、惡心、納呆、大便量少,流涕、痰少、失眠、大腿根部痛等不適,但肝仍正常。服藥第十天月經至,經量正常,無經痛、無瘀血,七天月經乾淨。伴納呆、胃頂。
續服中藥4周,間感腹脹痛、便量少、裡急後重、流涕、多痰,氣短,常需深呼吸,四肢冷,睡好,納呆、進食量少,倦怠、陣發性腹痛,面頰已無痤瘡。共服中藥6周,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醫者按;患兒自幼肝郁肺燥大腸熾熱(傷風、咳嗽、便結、便秘),且具有反复“慢肝”胃腸濕熱(胃腸不適、腹脹、胃頂、惡心、納呆、陣發性腹痛)及皮膚濕熱(面部皮膚紅斑、痤瘡)等症狀。女性患兒在青春發育期後易出現月經不調而導致氣血二虛各種症狀(如本例已有月經不調,經量過多、月經出血期長、經痛,倦怠、失眠、肢冷、昡暈等)。故女性慢肝患兒尤應注意早期正確診斷及早中藥治療。女性慢肝患兒如忽視早期診治,青春期後易帶來性激素紊亂和貧血等肝病合併症,嚴重影響成長後體質。本例治肝後仍有月經期過長,經檢驗証實女性苛爾蒙紊亂黃體素缺乏需內服藥物矯正以控制月經過長。

 

 

案例九;曾某(電腦號4240),男,9 歲。初診日期2004/10/16。

 

母曾查有甲乙型肝炎帶菌史,患兒自幼肥胖矮小,現體高1.29M,重38.5 Kg, BMI=23.2  ( 正常為15 ),母訴患兒數年來長期鼻敏感、倦怠、嗜睡、間咳,近常呃逆。反复唇脫屑、耳後皮膚搔痒、糜爛,背部有濕疹,現口腔潰瘍。體形矮胖,唇粘膜皸裂、糜爛,下肢微指壓痕,腹部高度膨隆,外生殖器發育尚可,陰莖正常已切包皮,肝大3cm。
服中藥三劑, 呃逆止,噯氣,間咳,唇脫屑。下肢浮腫已消,脾濁,肝已正常。再服中藥3劑。已無呃噯,有頭痛,咳止無痰,睡好,大便日1次、質硬、脾清,肝正常。續服中藥,唇粘膜皸裂減,耳後背部濕疹皮損全消失。間大便暢順,解稀爛、濕熱便,共服中藥6周臨床治愈 停藥觀察。

 

 

醫者按;患兒具有“慢肝”所引起的典型肝郁肺燥、濕熱蒸騰等型症狀,包括胃腸濕熱症狀、有病毒性唇粘膜病變及皮膚濕熱導致慢性泛發性濕疹,繼發性肥胖。幸患兒對中藥治療反應甚佳,服中藥3劑肝已恢復正常,各種症狀迅速消失,兩周濕疹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