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病毒篇

1512月/15

驗血發現有了肝炎抗體,並不是就會有終生的免疫

        有不少患者驗血,查出血液中抗體呈「陽性」結果,就會沾沾自喜,還以為是自己已經有了抵抗能力,疾病已經痊愈。其實,血液中驗出抗體陽性只能代表陽性者曾受該型病毒的感染才產生抗體陽性的結果,更不代表肝炎病已經痊愈。如果出現慢性肝炎各型中醫分型的臨床症狀或仍存有肝外系統疾患、同時伴有肝臟濁音區異常,就說明患者肝臟損害並未停止,急需中藥系統治療以求臨床治癒。

        有些人驗血查出了有肝炎抗體(即陽性),就沾沾自喜,驗血發現肝炎抗體陽性率比較高,乙肝抗體 (HBeAg) 的檢出率約為73%,是比表面抗原和核心抗原檢查中檢出率最高的一項。有人以為自己有了抗體就會有了對該型肝炎的抵抗力,就會有終生的免疫,這是極端錯誤的。因為有了該型肝炎抗體,只表明了患者曾受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正確的來說;能驗出抗體「陽性」的病人,就肯定患者曾經被該型病毒感染、曾患過該型病毒引起的肝病,因而才能在血液中驗出抗體。但現在是否痊愈,還要由醫生憑患者有否臨床症狀(包括慢性肝炎的各型中醫分型症狀和因肝機能失常而導致的肝外系統併發症),有否因慢性肝炎而引起的體格檢查體徵(如舌診、脈診、肝性浮腫、肝區叩擊痛、肝區濁音界異常)來決定。

        此外,肝炎病毒覆制增加能使慢性肝炎從新活動,產生復發的條件很多。故有抗體陽性反應,並不代表肝病已經痊愈。而且,由於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種類繁多,即使您有某型肝炎抗體陽性,如不講究個人衛生而感染其他嗜肝性病毒,同樣能使慢性肝機能失調持續進行,繼續產生慢性肝炎症狀和肝外系統疾患,仍可能逐步成為肝硬化、肝癌的結果。假如驗出自己血清有抗體”陽性”而又有慢性肝炎的臨床症狀,肝臟有腫大,就一定要徹底加以治療了,因為這類患者已經有足夠條件診斷是「慢性活動性肝炎」。

1512月/15

驗血正常並不等於沒有肝病

        「病毒性肝炎」不單是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一般人對肝病的認識還是十分糢糊和膚淺的。

        目前,由於對肝炎病的不正確宣傳,一般人(甚至是醫護人員)多數都會把肝病的著眼點放在甲、乙、丙型肝炎病毒身上,因為這三型肝炎是可以通過驗血得知結果。所以多數人常誤以為驗血檢查沒有發現A型、B型和C型抗原,抗體呈「陽性」結果,肝功能檢驗又正常,就認為沒有患上肝炎病。是否真的沒有肝病,並不是由化驗結果定,化驗報告只能提供臨床醫生作診斷時提供參考,絕不應憑化驗結果陰性而否定了臨床診斷和放棄早期治療。

        實際上,檢驗報告只清楚說明甲型、乙型或丙型的抗原是否陽性,並沒有排除其他型肝炎是否存在。目前已發現的肝炎病毒,除了有甲、乙、丙型外,還有丁、戊、己、庚等共七型,將來陸續能發現的尚有多少?那還是個未知之數。而且目前已証實多種嗜肝性病毒均可引起病毒性肝炎。驗血並沒有可能驗出所有能導致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感染,更不能排除患者病毒性肝炎存在的可能性。故絕不能以驗血報告作為排除肝炎診斷的唯一標準。

        而且,由於檢驗本身的誤差、文獻亦報告統計上已証實有達30%患者,即使是上述三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病也驗不出是陽性,這是甚麼道理呢? 根據資料統計:當慢性活動性肝炎時,肝細胞內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檢出率僅為52%~65%,( 即是說透過檢查,有百分之五十二至六十五的機會是可以檢查出乙肝表面抗原為陽性反應,換言之亦約有百分之三十五的機會是檢查不出的 ),至於乙肝核心抗原(HBcAg)的檢出率更低,只為10%~30%,這就說明了,檢查出抗原是確診乙肝的有力証據。但從統計中也看出了,有30%以上慢性肝炎患者的檢查因是「陰性」而被漏診

        醫學上亦有這樣的資料;有學者利用血清HBV-DNA的方法,進一步覆查這些檢查為陰性的病例,其中發現有64%可鑑定出是乙型肝炎。所以退一步來說,實驗室診斷只能提供參考,陽性結果當然是有診斷價值,但臨床檢驗結果是陰性的疑診乙肝病人,亦不能武斷的排除肝炎之診斷,以免延誤了及時治療的機會。

        但由於甲型和乙型肝炎發現較早,在醫學研究的資料理解比較多,目前又有甲型和乙型肝炎預防針進行預防注射,所以一般人了解肝炎病,均著眼在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的資料上,常誤以為沒有甲型或乙型肝炎抗原陽性就等於沒有患上肝炎。故患者和臨床醫生,確有必要提高警惕,認識慢性肝炎存在的普遍性。

1512月/15

肝病會復發嗎?

根據我們在香港接診的2000肝濁音界異常的病例臨床觀察的記錄進行統計;,嗜肝性病毒病是比較容易肯定會復發的,大概每三個病患者中就有一個會復發(約30%),而且復發次數不一,由一次至十三數次不等。,視乎患者對自己病情的了解、對病情的處理、服用中藥的態度及有沒有防止復發的心。

統計中復發次數詳細資料

         2000例肝濁音界異常患者中,其中復發一次者有146例,即146; 2000,為7.3%。二次為59;2000即2.95%。三次40:2000即2%。四次26;2000即1.3%。五次18;2000即0.9%。六次8;2000即0.4%。七次1;2000即0.05%。八次3;2000.即0.15%。九至十三次各有一人,合計306例。

        故患者其後有復發肝腫大情況,佔覆診人數1022例中29.94%。即近三成患者會復發。

造成慢性嗜肝性病毒病復發,往往與下列因素有關

  1. 療程時間未足夠; 使用中藥治療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療效是很確實的。一般患者開始中藥治療僅需三數劑中藥,即可使異常的肝區濁音界恢復正常。但必需再持續每日服用一劑至四至六週,才能結束一系統療程。如,病者過早停藥,令體內五臟六腑的濕熱未能完全清除,病毒複製的情況會再度活躍,炎症復發,肝腫大再次出現,臨床症狀加重。那就會功虧一匱了。
  2. 臨床治癒後,患者重新被嗜肝性病毒感染;臨床治癒後,患者重新被感染而引起復發肝濁音界異常,其中包括以下主要途徑;

          第一          與帶病毒患者有親密接觸,發生體液 (血液、精液、唾液) 交流,如配偶或家庭內其他成員同為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但又未有同時治療,繼續交叉傳染病毒,導致病毒重新進入體內,引起復發的機會是最高的。

          第二         進食有可能帶病毒而又未經澈底煮熟的貝殼類食物,或未經煮沸而未被殺滅病毒的食物和水,或可能已受污染並帶有嗜肝性病毒的食物和飲料。這是病毒進入人體的最常見途徑。最常見及最多人進食的食物有生蠔、魚生、火鍋、燒烤、自助餐食品。由於嗜肝性病毒種類繁多,重複感染的機會很大,近30%復發率中應認為有相當多是重複新感染而得病。

  1. 有毒物質進入體內傷害肝臟功能,特別是酒精類飲品、西藥中的消炎藥、止痛藥、安眠藥等。臨床上觀察;不少已臨床治癒的患者因酗酒或疾病治療所需而服用上述藥物後肝大復發。
  2. 慢性肝病患者在恢復期未能注意營養、注意休息、情緒力求穩定。中醫有謂“怒傷肝” 之說,說明七情六慾對肝均有影響。,臨床案例亦可見有些已臨床治癒的病患者,因親人有病入院、家人離世、辦理後事、離婚後憂傷、配偶、子女離家出走等等原因,做成了患者精神打擊,均可導致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肝病復發。
  3. 女性患者失血、產後、大手術後,亦容易造成病情復發。“失血” 是最常見於患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年輕女性患者,她們往往由於慢性肝病導致凝血機制不正常,每因月經失調而引致較大量月經,排出較多量瘀血塊,導致失血。有個別案例,甚至每次月經後均重新查出肝臟腫大。患者需針對原因調理身體,控制月經量及臨床症狀,矯正貧血,肝腫大才能消失。至於妊娠分娩和做手術,亦是對患者身體較明顯的創傷,主要是因為增加肝臟功能的負擔,故產後及大手術後能常規檢查肝臟有否重覆腫大,是十分明智之舉。如已有復發肝腫大,應及時再用中藥治療,可令事半功倍。
  4. 患者必須注意“戒口” 和改變飲食習慣;這都是防止肝病復發的重要因素。飲食在治療嗜肝性病毒病中極為重要,所謂第一是營養,第二是休息,第三才是服用中藥。故每個患者都應該採取高蛋白、高醣、高維生素、低脂肪的飲食原則。“新鮮、有營養、均衡” 的飲食原則是康復過程中極為重要。有些人將自己肝性浮腫而誤以為肥胖,刻意進行減肥,實在是錯誤的做法。

        另外,在選擇食品的同時,亦應注意防止食物內有毒性物質損害肝臟,特別是腐敗了的肉類釋放的屍毒(蛋白質分解含氨基的毒素),或食物添加了的防腐劑、色素,或不合理貯存而自體分解或細菌孳生後釋出的有毒物質等。目前了解,對肝影響最明確的是花生類食品含有的黃麴毒素,已証實對肝產生傷害並可引致肝癌。

1512月/15

常見的幾種嗜肝性病毒簡介

呼 腸 病 毒

為RNA病毒。原定名ECHO10型病毒,廣泛存在於自然界,隱性感染者很多,一般認為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有人認為也可能與胃腸炎、心肌炎、角膜結合膜炎、肝炎、腦炎、發熱等有關。

腮 腺 炎 病 毒

為RNA病毒。可引起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發生於兒童表現為急性唾液腺非化膿性炎症。併發症有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甲狀腺炎、心肌炎、肝炎、腎炎、關節炎、脊髓炎及耳聾等。

 

風 疹 病 毒

風疹亦稱德國麻疹。為RNA病毒中的披膜病毒科風疹病毒。本病主要侵犯小兒,但孕婦亦可受染,妊娠早期受染可引起宮內感染而引起流產。先天性風疹患兒臨床表現為成熟不良和先天性缺陷,如黃疸、皮膚異常、肝炎、肝脾腫大、精神發育遲緩等等。

 

單 純 性 疹 病 毒 (HSV)

為RNA病毒。主要侵犯起源於外胚層的組織如皮膚、粘膜、眼和神經系統。可分為1和2型。病人和帶毒者的分泌物是傳播的主要方式。1型主要經呼吸道、皮膚和粘膜傳染,2型是外生殖器傳染,新生兒主要通過產道傳染。45歲的正常婦女宮頸分離HSV的陽性率為38%,同齡宮頸疾病患者的陽性率達61%,大多數成人均有抗體,但抗體不能防止復發。在某些因素如發熱、日曬、損傷、月經、情緒激動、手術等刺激下病毒可被激活在相同部位反复發生。疹發生前常有局部皮膚的感覺異常。臨床上可分局部感染(皮膚疹、生殖器疹、眼疹、口腔疹、疹性甲溝炎和疹性直腸炎),中樞神經性系統感染(腦炎)和全身性感染(全身播散性感染病情嚴重且同時引起腦炎、腦膜炎、肝炎、病毒血症或濕疹樣疹)。

 

 

巨 細 胞 病 毒 (CMV)

為DNA病毒。屬疹病毒。本病毒感染廣泛存在於全世界,尤以發展中國家為甚。我國成年婦女感染較高,妊娠婦女的補體結合抗體陽性率為72.6% ~ 76.84%。傳染源為病人及隱性感染者,其唾液、尿、血、乳汁、子宮分泌物、精液、糞便均可長期帶毒或間歇排毒。新生兒主要通過胎盤先天受染或圍產期受染。兒童、孕婦、成人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受染。性交、器官移植和輸血也有可能。CMV感染在新生兒、兒童、成人感染均可發生肝炎、肺炎、溶血、胃腸道潰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等多種臨床疾病。

 

EB 病 毒

為DNA病毒。屬疹病毒。其傳染源為病人及EB病毒帶菌者,尤以後者。其唾液中常含有病毒可經口密切接觸傳播、飛沬傳播也有可能。人群在嬰幼兒時大都受染,初次感染多見於幼兒常無明顯症狀,或只引起輕症上呼吸道感染。但長期潛伏於B淋巴細胞產生慢性持續感染,患兒可併發黃疸肝炎、脾大、間質性肺炎、病毒相關嗜伊紅細胞綜合症、再障貧血、心肌炎、腦炎、鼻咽癌、淋巴瘤等。

 

柯 薩 奇 病 毒

屬腸道病毒。為RNA病毒。其感染遍及世界,絕大多數是隱性感染和帶毒者,發病者不足1%。主要通過糞~口傳播,亦可通過飛沬傳播。可導致疹性咽峽炎、腦炎、腦膜炎、癱瘓性疾患、心肌炎、慢性心臟疾患、流行性胸痛、多發性肌炎、皮肌炎、肝炎、手、足、口病,瀰漫性支肺炎。新生兒全身感染雖少見,但預後較嚴重,常表現急性心肌炎、肝炎和腦炎。常死於循環衰竭。

 

埃 可 病 毒 (ECHO)

屬腸道帶毒,為RNA病毒。本病毒的流行病學與上述之柯薩奇病毒感染類似。臨床特點及引起的疾病種類也多與柯薩奇病毒感染交叉。比較特異的臨床表現有出疹性發熱及嬰幼兒腹瀉。

 

肝 炎 病 毒

肝炎病毒乃指其臨床表現以肝炎為主者。病毒性肝炎乃肝炎病毒所引起。目前已經報導能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己、庚等七型。從病原學角度來看,各型肝炎均應為獨立的疾病。只是其臨床表現比較相似,故仍保留病毒性肝炎這一名稱。

 

總 結

實際從廣義的來看,一切能引起肝臟腫大和有相應的肝炎臨床症狀或因肝機能改變導致的肝外疾患的嗜肝性病毒、均應診斷為嗜肝性病毒病。臨床上發現肝區濁音界異常的患者 (如肝腫大或縮少) 是極為常見,但臨床如按照肝炎診斷標準以確診其為慢性肝炎,並不容易。因驗血結果目前只能查出部份的甲、乙、丙型肝炎患者。根據上述各型嗜肝性病毒,均能引起病毒性肝炎,故極有必要紏正過去對肝炎的診斷標準。

1512月/15

人體感染病毒的普遍性

         其實人的一生是與病毒共存,與病毒不斷搏斗的一生。人從母體孕育的過程中,已毫無選擇的被感染,舉例來說;

  • 婦女妊娠早期感染「風疹病毒」造成宮內感染,容易引起胎兒流產、成熟不良和先天性缺陷。
  • 「巨細胞病毒」感染廣泛存在於全世界,尤以在發展中國家。我國妊娠婦女的補體結合抗體陽性率為72.6% ~ 76.84%、說明我國成年婦女巨細胞病毒感染率較高,而其中1/4可能為原發性感染而危害胎兒誘發畸胎、死胎、流產或新生兒黃疸。部份胎兒出生後3個月內,少數會出現紫癜、肝炎、腦炎、肺炎。
  • 又如人類微少病毒、肝炎病毒、愛滋病毒、單純性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都可通過胎盤先天感染給胎兒。所以,子宮內、產道、圍產期、嬰幼兒時期是多種病毒初發感染的重要時期。
  • 嬰幼兒期極易感染的呼吸道合胞病毒(一歲以下)、腺病毒(7~24個月)、引起幼兒急疹的人類疹病毒6 型 (美、英、日6個月~1歲的幼兒抗HHV-6陽性幾乎100%)。
  • 再如病毒性肝炎是全球最普遍性的病毒導致的傳染病。甲型、乙型肝炎的好發年齡, 均見於兒童時期,尤以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母嬰之間的傳播是極為多見。在資料統計中顯示;1~9歲的兒童已有52.6%呈甲型肝炎的抗體陽性。10~19歲為98%,20歲以上則為100%。由此可見甲型肝炎流行之普遍。

        乙型肝炎在中國,大約有40~60%的人群受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香港亦約有四成人口曾受乙型肝炎感染。人類對乙種肝炎病毒普遍易感。

        丙型肝炎更呈世界性分佈,在各國城市地區就診的散發病毒性肝炎中,丙型肝炎所佔比例,在中國為11.8%~23.8%。據美國的統計資料報道,急性肝炎中丙型佔20%~40%,估計美國每年就有20~30萬人感染丙型肝炎。

        由此可知,要避免遭受病毒感染,機會是微乎其微,活著的人往往是避不了病毒感染的。,這是一個事實。只有熟悉病毒的防治知識,提高警惕,講究個人衛生,才能把感染病毒病的機會減至最低。如有可能已感染病毒而致病毒性肝炎,必需盡早接受中藥治療,以求及早臨床治癒。避免肝機能損害步入肝硬化、肝癌的結果、或發生肝外併發症。

1512月/15

「嗜肝性病毒」與人類健康的關係密切,也是做成人類死亡的直接或間接原因

      「嗜肝性病毒是人類百病之源」,這提法根據臨床實踐是一點也不虛假。人的一生健康狀態往往就是顯示了嗜肝性病毒在人體裡形成的疾病歷史。人的出生、成長、發育以至衰老、死亡的過程,無不與體內嗜肝性病毒感染息息相關。臨床上患者的既往病史,往往能展示該患者感染嗜肝性病毒後連串 “由淺入深” 的疾病過程。

一;嗜肝性病毒(包括肝炎病毒和非肝炎病毒)可以感染人類做成病毒性肝炎。臨床上可產生各種急、慢性肝炎的臨床症狀。

二;被感染的機體因慢性病毒性肝炎持續發展,肝機能逐漸失常。影響人體各系統、各器官功能失調,臨床上產生反覆、多系統功能失調的臨床症狀。

三;肝臟機能失調導致肝外系統疾病形成;臨床上很多常見病和多發病是嗜肝性病毒感染的結果。這裡包括了內、外、婦、產、兒、皮膚諸科的不少常見病和多發病。

        根據1993年11月由黃詠齊主編 ” 肝病與全身性疾病 ” (中國醫科大學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出版)。書中介紹了肝病與全身性疾病關係。從大量臨床資料與學術研究資料,明確的証實了肝炎後,機體的病理變化能引起肝源性肺病、肝源性心血管病、肝源性胃腸病、肝源性腎病、肝病源性血液病、肝源性代謝性疾病、肝源性神經精神病、肝病時內分泌失調和肝病的皮膚損害等。這些章節,詳盡總結出肝病對人類健康的危害。重點闡述了肝與肝外病變同時存在的症狀、體徵、診斷和防治。

        從書中資料不難証實,肝病晚期引起相應的不同系統的病理損害,其實是嗜肝性病毒做成人類死亡的直接或間接原因。

1512月/15

推廣「嗜肝性病毒」的概念,能減低漏診和誤診的機會

在我們進行香港地區至今共2000例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的統計資料中,我們發現其中僅有曾患或現患急性肝炎為2.95% (59:2000)、其病史中經驗血或超聲波証實的慢性肝炎僅為22.95% (459:2000),早期肝硬化為0.55%(11:2000), 肝硬化為0.35% (7:2000),肝癌 0.5% (10:2000),合計為27.3% (546:2000)。

如按照90年及95年中國制訂的慢性肝炎診斷標準,有71.5%患者不能確診為慢性肝炎, 但他們的肝濁音界均為異常 (其中初診體查肝濁音界下緣腫大佔63% ,即1260:2000、肝濁音界下緣縮小的佔8.5% 即170:2000。另有5.3% 即106;2000為肝界正常而臨床症狀典型之未排除遷肝患者,但其中亦於治療期中才發現少數患者有肝區異常。

        上述資料,就說明了臨床上因病毒感染而導致肝臟炎症改變的肝區濁音界異常的患者得不到早期診治是極之普遍。最少,本組2000例中佔70 %以上的肝濁音界異常的患者沒有被診斷為肝病而得到診治。這些病例往往仍是比較早期和輕型的患者。他們急待能早期診治終止病程繼續發展。這些病人既然不能確診為甲、乙或丙型慢性肝炎,極有必要用嗜肝性病毒病診斷並使用有效的中藥治療,力求使患者早日達到臨床治癒,終止病程發展。為此,我們提出了未成熟的建議,認為應該制訂出診斷嗜肝性病毒病的依據。

        就過去累積2000病例統計的結果,我們發現肝大的患者佔60.5%,肝小待查的佔8.2%,確診為慢性肝炎的佔22%,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肝癌的佔1.4%,急性肝炎的佔2.8%。如果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給予這些患者正確的診斷,均應確定診斷為「嗜肝性病毒病」。實際上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亦是嗜肝性病毒病的一種,只是由於已驗血發現了病毒種類而能給予確定的診斷而已。

        可惜的是;目前人們對嗜肝性病毒病的認識及概念是極為糢糊,甚至有些傳統的看法是有誤導和錯誤,使患者失去了被正確診斷和治療的機會。直至肝硬化晚期、肝癌、結腸癌形成,或心、肝、肺、腎功能因長期、慢性肝病而導致失常才求診治,那已是治療無術、悔之晚矣。

(註;本統計因部份案例有急性肝炎病史,現又慢性肝炎,或肝界正常而症狀典型,內服中藥後少數患者肝區異常發現腫大或縮少,均予以雙重統計,故百分率有超值現象。累加實際總數為2082。)

1512月/15

肝區濁音界異常往往是病毒性肝炎的診斷依據

        過去人們曾錯誤認為病毒只引起急性感染,近十餘年來不僅肯定病毒可做成慢性感染,所致疾病的後果有時遠較急性細菌感染嚴重。

        但嗜肝性病毒的初發感染的臨床症狀常不明顯,極易被患者、家人、臨床醫師所忽略。例如機體在幼齡或胎內感染病毒後,機體對這些病毒無免疫應答而產生耐受,做成病毒持續存在於體內而無明顯臨床症狀。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潛伏的病毒複製增殖引起急性發作,產生嚴重的臟器損害。我國是母系為主的家庭,慢性病毒性肝炎多是乙、丙等型肝炎病毒持續感染結果,因而胎內、嬰幼兒時期感染往往在發育期、中年、失血、手術後、重病時期中臨床上表現有反覆肝炎活動的臨床症狀。

        而有些病毒更呈潛伏感染 (病毒潛伏組織內無臨床症狀,以一般臨床檢測方法不能証實病毒的存在,只在某些誘因下病毒增殖發展成顯性感染,如疹病毒、痘病毒、巨細胞病毒) 和慢性感染 (病毒長期存在於組織內不斷增殖,且不斷排出病毒,然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並無臨床症狀、且只有部分感染者發病。如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愛滋病、和成人T淋巴細胞白血病等都是慢性感染引起的疾病),被感染時常無征象可尋,但如為慢性病毒性肝炎已經存在,往往肝區濁音界異常則成為診斷依據。

        但部份患者感染嗜肝性病毒時,初發期常有該病毒的感染後典型症狀。罹患不同的嗜肝性病毒將出現該種類病毒臨床特點。如肝炎病毒有皮膚、鞏膜黃染,納呆、噁心、倦怠及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症狀。風疹病毒可出現德國麻疹等等。

「嗜肝性病毒病」的特徵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臨床病史、症狀及體格檢查中,我們常發現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具有下列特點徵狀;:

  • 患者往往有典型的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炎帶菌者或其他嗜肝性病毒病的接觸史,或家族史。
  • 部份患者曾確診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異常或為肝炎病毒帶菌者。或有其他嗜肝性病毒病的既往病史。
  • 常有脅痛或肝區有明顯的叩擊痛。
  • 患者有肝炎而引起的長期、反覆發作的肝外系統疾患的症狀;
  • 患者可能有雙側季肋部不對稱,常左側肋脅下陷,右側膨隆,尤多見於發育前已感染病毒者,並且胸腹脅部下靜脈顯露。
  • 肝濁音區有異常改變(正常的肝濁音界應位於右肋緣上1.5cm);即肝濁音區或腫大或縮小。臨床觀察發現,肝區濁音界異常往往是相對的穩定,如未使用中藥治療一般很少會自行變為正常。但採用中藥治療時,如用藥正確、僅三數劑,即可使肝下界位於肋緣上1.5cm處。
  • 患者有典型的「病毒性肝炎」中醫分型的各種臨床症狀。嗜肝性病毒病的病情複雜,臨床症狀表現多姿多彩,多數患者同時表現有多系統的輕、重不一臨床症狀,詢問其既往病史,往往符合中醫的慢性肝病的各型“濕熱” 表現。

從上列圖表我們可以看出本組案例按照中醫分型,本組2000病例有下列數值 :-

肝郁肺燥型………………………….. 佔49.65% (993:2000)。

濕熱蒸騰型…………………………. 佔69.20% (1384:2000)。

絡阻血瘀型………………………….. 佔44.65% (893:2000)。

血虛氣弱型………………………….. 佔16.96% (339:2000)。

肝陽上亢型………………………….. 佔 5.85% (117:2000)。

肝腎二虛型………………………….. 佔18.45% (369:2000)。

嗜肝性病毒病之肝外併發症

        從下列統計中就可以看出嗜肝性病毒感染後,人體的病理反應是整體性的。在不同時間裡,能做成機體內各系統功能失調,並以多系統症狀表現於臨床。詢問患者既往病史,不難得出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的確有“由淺入深、由表及裡” 的典型病機發展的經過。而且有反覆發作、頑固不愈的病程經過。被感染者的機體隨著時間的轉移,漸進性肝臟機能損害必會遂漸導致肝外各系統損害,形成多種肝外併發症。其實,這些都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但這些患者按嗜肝性病毒病中藥治療,均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另分出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常因肝機能不全而發生不同臨床疾病既往史或現在症中追查常見有下列疾患。 根據我們2000例肝區異常患者的總結資料顯示;本組案例中,很多患者可按西醫診斷而被診為病毒性胃腸炎(1031:2000)、肝性上呼吸道炎(951;2000)、肝性浮腫(539;2000)、肝性神經衰弱(331;2000)、肝性貧血(263;2000)、肝性骨營養不良(204;2000)、繼發性肥胖(96;2000)、肝性營養發育不良(83;2000)、美尼爾氏綜合症(即耳水不平行)(79;2000)、偏頭痛(84;2000)等等。

註 : 在2000案例當中,有部分病人有多過一種症狀和疾病統疾患,其實都只是由於免疫反應或因肝臟機能已受損害而導致肝外系統疾病的常見而輕型臨床疾病,而因長期的肝機能損害而引起心血管、肺、腎功能損害,引起神經、內分泌系統異常和因代謝失常而引起的機體疾患已証實更為嚴重。因嗜肝性病毒感染導致良性、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尚不斷被發現和被證實,這些都有待臨床進一步認識和探討。

1512月/15

何謂「嗜肝性病毒」和「嗜肝性病毒病」?

何謂「嗜肝性病毒」?

        「嗜肝性病毒」是一個統稱,是指凡能引起肝臟炎症或肝細胞壞死的一些不同類型病毒。即是說,這些病毒喜歡侵襲肝臟,有「嗜肝」的共性。換言之,嗜肝性病毒是包括目前已發現的七型肝炎病毒及其他能令人體肝臟產生炎症的有關病毒;其中包括巨細胞病毒、EB病毒、黃熱病病毒、風疹病毒、柯薩奇病毒、單純性泡疹病毒、ECHO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等。臨床上,這些「嗜肝」病毒都各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例如風疹病毒可致德國麻疹,ECHO病毒會引起無菌性腦膜炎,腮腺炎病毒可致生痄腮、睪丸炎、卵巢炎等),所以,過去一般并不歸屬於肝炎病毒。不過這些病毒近來已經研究証實,都能感染人體後同肝炎病毒一樣,可以引致患者的肝臟組織炎症,導致肝腫大,臨床上有急、慢性肝炎的臨床症狀及引起肝外其他系統的併發症。

        由於人類對嗜肝性病毒的認識逐漸增加,自然也明確上述的各種嗜肝性病毒如風疹病毒、單純性疹病毒等並不只是引起疹和德國麻疹的皮膚一過性損害、而是感染上述病毒同樣與感染肝炎病毒一樣可導致病毒性肝炎,且帶來肝病後對人體各系統的損害。因此,凡能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我們就稱之為「嗜肝性病毒」。目前已經發現這類病毒的品種是愈來愈多。有不少原來是「非肝炎病毒」其實都具有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結果。因而才稱這一類病毒為「嗜肝性病毒」。

何謂「嗜肝性病毒病」?

        「嗜肝性病毒病」是指臨床上各類型的嗜肝性病毒感染後引起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及因其後肝臟損害而導致之肝外系統疾病。隨著人們對病毒的認識增加,「嗜肝性病毒病」的這一概念,就會把目前只局限於甲、乙、丙型肝炎的診斷範圍中解放出來,病毒性肝炎的意念應更為寬廣。現代醫學對肝臟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範圍越來越擴大,已形成了一個以肝病與全身性疾病相互關聯的縱橫體系。只有熟悉嗜肝性病毒導致肝臟疾病後引起肝臟機能失調與全身性疾病的聯繫,才能提高診斷水準,及早”標本兼治”。因為只要承認嗜肝性病毒病的存在,就不用確定肝炎病毒的品種和受慢性肝炎診斷標準限制。只要有肝區濁音界異常、有中醫慢性肝炎分型的臨床典型症狀及肝外併發症,便應疑診或確診為嗜肝性病毒病。並予以中藥系統治療,這種療法,往往能令肝濁音界異常迅即恢复正常,病情能明顯好轉或達到臨床治愈的目的。

1512月/15

何謂「肝炎病毒」? 何謂「病毒性肝炎」?

        過去一般人都認為;能引起臨床表現以肝炎病症狀為主才算是肝炎病毒。根據報導,已發現的肝炎病毒已經有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種。但臨床上一般只能通過化驗血液查出甲、乙、丙三型。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稱為「病毒性肝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而慢性肝炎中又分為活動性和遷延性兩種。所以,病毒性肝炎是指幾種不同的肝炎病毒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發病時,會有肝細胞壞死和炎症反應的特點。但其實,從病原學上來看,各型肝炎均應各自為獨立之疾病,因不同型的肝炎,有不同的傳染途徑、不同的潛伏期、不同的轉歸,但因臨床表現都很相似,故仍保留「病毒性肝炎」這一個名稱。

        但隨著人類對病毒認識逐漸加深,愈來愈多的臨床資料已經証實,能引起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毒種類範圍很廣,僅憑藉驗血和目前採用的超聲波、電腦掃描來確定甲、乙、丙型肝炎,往往使很多病毒性肝炎患者得不到正確的診治。從我們最近在香港發現2000例肝區濁音界異常的患者臨床資料統計中,就有1260例 (即71.50%) 是未能按肝炎診斷標準確診為肝炎患者。因此,我們有必要提出”嗜肝性病毒” 感染這一概念,克服舊有、狹義的慢性病毒性肝炎觀點。只有承認”嗜肝性病毒病” 診斷成立,才能進一步的把防治工作做好,嗜肝性病毒病患者才能得到及時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