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肝腎二虛型

 

第六型  肝腎兩虛

慢肝晚期常因肝陽上亢而導致的肝腎陰虛、陰虛陽亢、陰陽二虛。

肝腎陰虛主要表現為五心煩熱、頭重腳輕、頭暈、耳鳴、聽力減退、失眠、心悸、腰膝痛軟、口燥、夜飲、咽乾、喉涸、牙齦腫痛、齒齦紅腫溢血、口有腥臭味、舌質紫絳少苔、甚至龜裂、容易出現舌和口腔粘膜潰瘍、毛髮不榮、面色發暗、脈弦細而稍數。

「陰虛陽亢」時, 肝陽上亢和上述肝腎陰虛的兩者征象。

「陰陽二虛」時,已為慢性肝病肝腎陰虛的基礎上,因失治或不慎繼續傷肝(包括酒僻、感染、藥物尤以電療、化療等)、而使肝機能失調加重,肝病繼續發展促成肝腎陰陽二虛。臨床上往往除具肝腎陰虛証候外,尚出現肝腎陽虛的表症。患者易全身浮腫(短時間內體重明顯增加)、面目虛浮、下肢腫脹、精神不振、易疲倦、氣短、嗜睡、周身酸痛、關節腫痛(如骨刺、頑固腰痛、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鬆肥大性關節炎),嚴重者行動困難。夜尿多、陽萎、舌質嫩、舌胖(寬闊而厚),舌邊有齒印、牙齒鬆動脫落,脈沉細。心肺功能每況愈下,腎氣衰微可出現 ”黑疸” ,因而患者面色黧黑、面部及前臂多色素沉著(年紀大為老人班、迅速增多及擴大)。

病情進入肝腎二虛後,更易轉化為肝硬化及肝癌。

總結

「嗜肝性病毒病是百病之源」是我們臨証數十年來最大的體會。我們認為,利用這觀點不但能以中醫的「整體觀念」闡述人體某些疾病的發生、進展、預後及治療,還能解析中醫「異病同治」找到了根據。

嗜肝性病毒導致人類疾病有非常悠久歷史,但近數十年來發現電子顯微鏡才找出病毒的多樣性(包括肝炎病毒),並較明確的理解及認識到,肝病發展可以做成「慢肝」中醫分型的各種典型症狀及相關的肝外疾患。目前,應該明確,能致肝臟病理改變的非肝炎病毒亦能引起相應的慢性肝炎臨床表現、肝區濁音界異常和肝功能異常(非A非B非C型肝炎)等症狀。

臨床體會,通過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已能迅速使肝區濁音界回復正常、臨床症狀明顯好轉或消失,達到「慢肝」臨床治愈的效果。其結果將使臨床上目前很多常見、多發性疾病可能得以正確治療,進一步改善人的體質。我們認為,普及肝病的中藥系統治療也許能減少肝硬化、肝癌和有關的肝外系統疾患的發生和發展。

(200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