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肝性浮腫和嗜肝性病毒病的關係

        過去不少人認為;能引起臨床表現以肝炎病症狀為主才算是肝炎病毒。根據報導,已發現的肝炎病毒已經有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種。但臨床上一般只能通過化驗血液查出甲、乙、丙三型。

        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稱為「病毒性肝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而慢性肝炎中又分為活動性和遷延性兩種。所以,病毒性肝炎是指幾種不同的肝炎病毒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發病時,會有肝細胞壞死和炎症反應的特點。但其實,從病原學上來看,各型肝炎均應各自為獨立之疾病,因不同型的肝炎,有不同的傳染途徑、不同的潛伏期、不同的轉歸,但因臨床表現都很相似,故仍保留「病毒性肝炎」這一個名稱。

        但近20年來,由於對 “病毒病” 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明確了病毒對人體的持續性病毒感染,其中包括有潛伏感染、慢性感染、急性感染後遲發併發症和慢發病毒感染四類。目前,不少文獻報導,除肝炎病毒外,實際有很多其他已知病毒感染人體後,亦可引起肝臟炎症的病理改變,計有腮腺炎病毒、單純性疱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黃熱病病毒、風疹病毒等等。但這些病毒各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故不屬於肝炎病毒。雖然不稱肝炎病毒,並不代表這類病毒急或慢性感染不引起宿主的肝臟炎症反應而導致肝腫大,有肝炎症狀及肝外表現及併發症。也就是說;這一類 “嗜肝性病毒” 應包括數種肝炎病毒和一切能令肝臟炎症的有關病毒。而 “嗜肝性病毒病” 就是患者伴發有肝濁音界異常,臨床上常有纏綿難愈的反覆、交替、多系統肝炎症狀和因急、慢性肝臟機能損害而引起的各種臨床疾病及其併發症的表現。這包括因 ”嗜肝性病毒” 感染而引起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症、內分泌失調等造成的脂肪肝、肝性浮腫和繼發性肥胖。臨床發現,這些都是嗜肝性病毒病常見的併發、後遺症。而嚴重的明顯的肝性浮腫、腹水、更常見於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只是肝硬化和肝癌多於慢性肝炎晚期才能發現,往往為時已晚。

        及早發現自已患上嗜肝性病毒病,明確了解慢性病毒性肝炎能導致的肝性浮腫和繼發性肥胖,因而及早採取積極的中藥和西藥治療,.達到臨床治癒的目的,不但不用費時失事去減肥,還能免除慢性肝炎的各系統臨床症狀的長期折磨,停止浮腫和繼發性肥胖繼續進行(甚至能達到減肥目的)。就能保持身體健康,更能防止肝炎繼續發展成為肝硬化或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