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何謂「嗜肝性病毒」和「嗜肝性病毒病」?

何謂「嗜肝性病毒」?

        「嗜肝性病毒」是一個統稱,是指凡能引起肝臟炎症或肝細胞壞死的一些不同類型病毒。即是說,這些病毒喜歡侵襲肝臟,有「嗜肝」的共性。換言之,嗜肝性病毒是包括目前已發現的七型肝炎病毒及其他能令人體肝臟產生炎症的有關病毒;其中包括巨細胞病毒、EB病毒、黃熱病病毒、風疹病毒、柯薩奇病毒、單純性泡疹病毒、ECHO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等。臨床上,這些「嗜肝」病毒都各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例如風疹病毒可致德國麻疹,ECHO病毒會引起無菌性腦膜炎,腮腺炎病毒可致生痄腮、睪丸炎、卵巢炎等),所以,過去一般并不歸屬於肝炎病毒。不過這些病毒近來已經研究証實,都能感染人體後同肝炎病毒一樣,可以引致患者的肝臟組織炎症,導致肝腫大,臨床上有急、慢性肝炎的臨床症狀及引起肝外其他系統的併發症。

        由於人類對嗜肝性病毒的認識逐漸增加,自然也明確上述的各種嗜肝性病毒如風疹病毒、單純性疱疹病毒等並不只是引起疱疹和德國麻疹的皮膚一過性損害、而是感染上述病毒同樣與感染肝炎病毒一樣可導致病毒性肝炎,且帶來肝病後對人體各系統的損害。因此,凡能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我們就稱之為「嗜肝性病毒」。目前已經發現這類病毒的品種是愈來愈多。有不少原來是「非肝炎病毒」其實都具有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結果。因而才稱這一類病毒為「嗜肝性病毒」。

何謂「嗜肝性病毒病」?

        「嗜肝性病毒病」是指臨床上各類型的嗜肝性病毒感染後引起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及因其後肝臟損害而導致之肝外系統疾病。隨著人們對病毒的認識增加,「嗜肝性病毒病」的這一概念,就會把目前只局限於甲、乙、丙型肝炎的診斷範圍中解放出來,病毒性肝炎的意念應更為寬廣。現代醫學對肝臟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範圍越來越擴大,已形成了一個以肝病與全身性疾病相互關聯的縱橫體系。只有熟悉嗜肝性病毒導致肝臟疾病後引起肝臟機能失調與全身性疾病的聯繫,才能提高診斷水準,及早”標本兼治”。因為只要承認嗜肝性病毒病的存在,就不用確定肝炎病毒的品種和受慢性肝炎診斷標準限制。只要有肝區濁音界異常、有中醫慢性肝炎分型的臨床典型症狀及肝外併發症,便應疑診或確診為嗜肝性病毒病。並予以中藥系統治療,這種療法,往往能令肝濁音界異常迅即恢复正常,病情能明顯好轉或達到臨床治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