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十一: 皮膚濕熱(12)

皮膚搔痒症 一 風瘙痒

 

皮膚搔痒而無原發皮疹為主的病証在中醫常稱為「風瘙痒」。“風”是指因風邪而致痒,游走不定。“瘙痒”是指皮膚產生痒感而欲搔抓的主觀感覺。風瘙痒之病名,最早見於《諸病源侯論》,細考本病立論始於秦漢,証述詳於隋唐,証治精於明清。千百年來中醫已認識到,病毒疫邪入侵機體,則“邪氣客於肌,則令肌肉虛 …… 邪與衛氣相搏,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寒則表虛,虛則邪氣往來,故肉痒也,凡痒之類,逄熱則痒,逄寒則痛”。故「風瘙痒」的形成,主要是血氣失和,衛外不固,風從內生或風邪外襲所致。故皮膚搔痒証和一切因糖尿、黃疸、神經衰弱、腫瘤、內臟疾患等能引起皮膚搔痒而又無原發皮損可見者,均屬此病範圍。

現代醫學亦已証實,皮膚搔痒常於「肝病」時發生,無論肝病患者有否黃疸,尤其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早期時即可出現。一般認為「肝病」令代謝失常,引致膽鹽刺激皮膚感覺神經末梢所致。久病時,可因皮膚長期搔抓會有粗糙、增厚、脫屑、色素沉著等苔癬化改變。

風瘙痒的病機分型如;血虛風燥、血熱風盛、血瘀生風、風寒外朿、風濕郁膚、風邪久羈等型,均與「慢肝」的中醫分型有內在聯系。一般認為皮損色紅、遇熱痒甚,小溲短赤、舌紅脈數者,屬血熱生風。若皮色淡而遇寒痒甚、小溲清長、舌淡脈弦或緊者,屬寒邪外束。若瘙痒勞累後加劇、神情倦怠、面色晃白、舌淡脈細者,多為血虛生風化燥作痒。按中醫的觀點;搔痒之根源應責之於心,且肝藏血、脾統血,故「肝病」引致血虛、血熱、血燥、血瘀均能生風致痒,如能療肝清濕,再根據“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學說以中藥理血、祛風、除濕,必能驅邪止痒,此治法更為實用有效。

案例介紹

案例十六;陳某(電腦號2582),男,47歲。2001年7月初診。自訴十九歲时曾因工業意外大面積燒傷,雙下肢截肢後安裝義肢,曾疑診脂肪肝,驗肝功能正常。常感皮膚搔痒,痒劇時常搔抓至皮膚出血、疼痛和素多痤瘡。反复腹脹、易飢、食後即解、裡急後重、大便濕熱、肛門灼熱、大便抹措常有鮮血,嗜酒史。體查面、頸、上肢多燒傷疤痕,雙下肢已安裝義肢。腹脹實,肝大四公分半。肝區叩擊痛。擬診慢肝濕熱蒸騰 (包括胃腸、皮膚、下焦濕熱) 和絡阻血瘀型。

服中藥三劑肝正常。肛門無痛、便血止,大便曰二次量少,尿黃,面部皮膚有痤瘡。續服中藥皮膚搔痒漸止,但治療期中反复有梅核氣感、伴腹脹、水瀉、肛門灼熱、抹揩有便血和外感征象。共服中藥四十三劑臨床治愈仃中藥觀察。

二月余後复診,自訴食荀後皮膚又感搔痒,抓後間有風疹紅斑。體查肝無腫大。取中藥八劑服後已愈。

案例十七;;呂某 (電腦765),女,30歲。初診日期1999年4月。其夫素有乙型肝炎帶菌,曾治無效。最近自己亦曾驗血查肝,但未發現抗原、抗體而施行乙肝防疫針注射。初診時主訴反复皮膚搔痒,無皮疹。現反复感冒、喉痛、多涕、多夢、失眠二十余天而就診。常頭痛、尿黃、解濕熱便。體查舌胖齒印,肋脅畸形、肝區叩擊痛、肝大四公分半。

服中藥三劑,肝已正常,服藥期中有腹痛、腹瀉,大便稀爛,日三次,仍嗜睡、多夢。再服中藥三劑,皮膚搔痒減、有喉乾涸、多夢,但尿黃減。再服中藥五劑,臨床症狀消失。續服中藥期中,曾偏頭痛、耳鳴、輕度昡暈,皮膚搔痒,來經量減、瘀血量少。共服中藥六周臨床治愈仃藥觀察。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2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