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十一: 皮膚濕熱(11)

出疹性病毒性疾病與肝病 (下)

前述之「出疹性病毒性」疾病除麻疹、風疹、水痘、疱疹等病毒外,目前還陸續証實尚有不少病毒一樣引起肝病、發熱和皮疹。從中醫角度“皮膚濕熱”這個範疇來看,病毒疫邪侵襲常能導致肝損害,才見皮膚損害。如巨細胞病毒、EB病毒、人類疱疹病毒6型、柯薩奇病毒、ECHO病毒等等。因而下述常見的小兒病毒病患兒,感染後常伴有肝腫大,亦能經有效的中藥治療而迅速痊愈。這些病毒,還不能排除就是導致臨床上常見“非甲”、“非乙”、“非丙”型肝炎的可能性。如;

  •        幼兒急疹;病原為人類疱疹病毒6型 (HHV-6),主要侵犯六個月至二歲以下小兒,多散發,冬春季常見。發病突然,可有高熱、輕度感冒或伴吐瀉,三至五天後熱退即出現鮮紅色斑疹或斑丘疹。
  •        巨細胞病毒感染;本病廣泛存於全世界,我國孕婦抗體陽性率達百分七十六。其中四分一案例可經胎盤危及胎兒。是造成先天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數造成流產、死產、早產或顯性感染。顯性感染的臨床症狀可表現出肝炎、黃疸、肝脾腫大、紫癜、腦炎、肺炎、小頭畸形、腹股溝疝。幸存者亦多有永久性智力障礙、失聽、癲癇、失明等。如在圍產期感染,常三個月內有肺炎、肝炎。兒童和成人時感染,可表現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胃腸潰瘍和間質性肺炎、肝炎。
  •        EB病毒感染;初感染常有輕微感冒症狀,但長期潛伏B淋巴細胞引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淋巴瘤、鼻咽癌。如慢性活動性可引起肝炎、脾大、再障貧血、腦膜炎、心肌炎。有百分之十患者,皮膚現淡紅色斑丘疹、反复口瘡。
  •        疱疹性咽峽炎(中醫稱悶痧) 和手、足、口病;常由柯薩奇A16病毒引起,偶見於B組及ECHO病毒感染,新型腸道病毒71型亦可引致暴發流行。前者高熱、咽痛、主要局限在咽前柱、軟腭、扁桃腺、懸雍垂等處,有灰白色丘疹或疱疹,周圍有紅暈,後成小潰瘍(個別女性患兒陰道粘膜也可出現疱疹)。後者病情稍輕;輕度發熱、咽痛、口腔內出現散在性小疱疹、疼痛,亦可見於齒齦、舌、咽等部位。迅速破潰成淺潰瘍,周圍紅腫。而手、足有斑丘疹和疱疹。
  •       出疹性發熱及嬰幼兒腹瀉;屬腸道病毒之ECHO病毒引起,主要發生於嬰兒及兒童,絕大多數患兒均有感冒、發熱、口瘡(9及16型)及皮疹(不同型病毒可有不同皮疹形狀)。

案例介紹

案例十八;陳某(電腦號281),男,10歲。外公十多年前肝癌已歿,母系親屬多人乙型肝炎帶菌。九四年患兒因長期便秘、反复感冒、繼發性肥胖、肝大而疑診慢肝。二年來肝大復發四次,均用中藥治療而愈。

九九年十月高熱,咽喉、口腔、口角疱疹糜爛,氣促、劇烈咳嗽,眼和皮膚黃疸入醫院隔離,經本港某大醫院確診為EBV(EB病毒感染),住院期無西藥內服,其母取中藥煎後送醫院給患兒,服二劑後熱退,轉氨酶由700u降至200u。六天後出院來查肝,肝大一公分半。再服中藥四天肝已正常。系統中藥治療六周,臨床治愈。

案例十九;李某(電腦號2242),男,23月。患兒因反复感冒發熱、口瘡、舌苔、鼻出血、肝腫大擬診慢肝於今年四月初診,曾系統中藥治療已臨床治愈。

十月复診,母訴患兒發熱三天,退熱後皮膚出疹,舌苔黃厚、伴口腔潰瘍,軀幹、四肢皮膚可見瀰漫紅色斑疹,肝大一公分半。擬診幼兒急疹。服中藥三劑(分六天),肝已正常,皮膚紅色斑丘疹消退、微脫屑。再取三劑自行仃藥。
四十天後复診,母訴患兒服西藥期中,又反复外感、發熱、咳嗽。體查又肝大一公分半。服中藥三劑後肝已正常,系統治療臨床治愈。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