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十一 :皮膚濕熱(8)

牛皮癬 與 神經性皮炎

            牛皮癬又稱銀屑病,中醫首先於元朝《世醫得效方》中就提出了“牛皮癬”的病名。牛皮癬是指皮膚斑疹成片,表面粗糙,紋理加深,狀如苔癬為主的病証。又稱頑癬、發於項部者稱攝領瘡等。相關的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及因肝病、糖尿、神經衰弱、內臟疾患等致皮膚搔痒,搔抓無度,皮膚出現對稱性粗糙肥厚,皮紋加深的皮膚損害,均可屬此範圍。

            根據統計,銀屑病約有百分之十二發病在十歲之前,百分之二十五發病於十至十九歲之間,而老年之人因天癸已竭、腎氣不足、氣血虛弱、內易生風、外常受邪、兼之腠理欠密、肌膚失養,故患牛皮癬者為數更多,本虛明顯者,病程更常遷延日久。此病病理定位,應在心、肝、脾,又涉及肺、腎等臟。實際上,其臨床分型與慢性肝炎之中醫分型極為相近,如:

  • 風濕熱証  –  皮損多丘疹片狀融合,皮膚肥厚,部分潮紅、濕潤、糜爛和血痂,伴脘腹滿脹, 納呆,尿黃赤,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
  • 血熱生風  –  皮損初為紅丘疹,迅速融合為紅色斑片,表面紋理粗疏或有少量細薄鱗屑。常兼心煩不寧,口乾渴飲。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或弦數。
  • 脾經濕熱   –  顏面耳廓等處皮膚可有輕度糜爛皮損,滲出液不多,作痒。尾骶部可有皮膚粗糙、肥厚、搔痒。舌淡苔白膩,脈滑。
  • 內邪蘊積  –   皮損皸裂肥厚,粗糙如牛項之皮,劇烈搔痒,對稱出現,肌膚乾燥,久治難愈。多見頸項、四彎和尾骶部。常舌淡、苔白、脈弦。
  • 血虛肝旺  –   皮膚粗糙肥厚,乾燥脫屑,成蓆紋狀,常有搔抓痕及血痂。患者煩擾不寧,憂慮無度,情緒緊張時皮疹加劇,反复不愈。舌淡苔白,脈弦細。

總之,若皮膚粗硬痒甚,乾燥脫屑,多為風邪。若皮損肥厚搔痒,濕潤血痂,反复不愈,多為濕邪。情志不遂、抑悶不舒、多有肝氣化火。若口乾渴飲、心煩不寧、常有心火,此種心、肝、肺火旺盛而皮膚濕熱征侯,如予以疏肝解郁、清熱利濕、涼血搜風、養血榮肝的中藥徹底治療,往往能臨床治愈。反証出皮膚濕熱各種皮損的病因,實與嗜肝性病毒感染有關。

案例介紹

案例十二;黃某(電腦號2646),男,74歲。2001年9月初診。
自訴十年前發現有肝功異常,皮膚有牛皮癬。長期反复雙大腿外側有不整形紅斑、雙下肢脛前、足背亦有對稱性皮膚損害;色素沉著、色棕、肥厚、脫屑。體查舌胖、多皸裂、苔疏松、色黃白。肝大一公分半。雙下肢有集簇性毛細管擴張。擬診慢肝肝郁肺燥、濕熱蒸騰型合併牛皮癬、 支氣管擴張。服中藥三劑後肝已正常,早上痰黃帶血、苔厚地圖樣、精神佳、倦減。下肢輕度浮腫(土)。續服中藥一周後皮膚痒止,皮損趨靜止、苔脫、縱裂減,腹脹減。續服中藥膿痰帶血色較淡。四肢紅斑漸消,皮疹消退著。四周後痰間混微紅物,咳少,皮疹消退間中出現。六周後咳血絲痰不著,皮膚痒止,仍間有陣發紅斑。舌明顯乾淨、下肢浮腫全消。共服中藥46劑仃藥觀察。

案例十三;黃某 (電腦編號2396),女,34歲。2001年3月初診。
主訴有甲亢未接受治療,常有風濕關節痛史和反复喉痛,月經多瘀血,雙踝內側皮膚搔痒。體查虛胖,上瞼浮腫、輕度眼突。腹軟脹,肝大一公分半。雙下肢浮腫(+),雙內踝關節皮膚可見對稱性局限性皮損,皮膚潮紅、肥厚、苔癬化,有皸裂、脫屑、搔抓痕。擬診慢肝第一、二、四、六型,合併內分泌失調甲亢、神經性皮炎。服中藥三劑,有腹狡痛、泄瀉,肝已正常。來經有瘀、量稍多,下肢皮損較好,踝前皮膚搔痒減。續服中藥常感腹狡痛、泄瀉,曾出痤瘡,再來月經已正常,下肢浮腫消失,搔痒全止,皮損消失遺留色素。共服中藥八周臨床治愈仃中藥觀察。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