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十一 : 皮膚濕熱(7)

蕁麻疹

中醫稱「蕁麻疹」為風疹團,認為由風、濕、熱郁結肌膚所致。其實,蕁麻疹與濕疹一樣,亦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常為皮膚紅斑性及水腫性反應。是皮膚的毛細血管擴張及滲透性突然增加所引起。典型者常見先有紅斑後形成水腫,可發生身體任可部位、伴劇烈搔痒。本病容易复發,可短期自行消失或呈慢性經過使病程長達數月、數年。

            蕁麻疹的病因,常為患者對某些內外刺激的感受性增高所致。致敏源可包括生物源性(如病毒、細菌感染、寄生蟲侵扰、昆蟲叮咬等)、食物類(蝦、蟹等異性旦白、香料和楊梅等)、藥物類(磺胺類化合物、抗生素、血清等)。此外,如患者血虛且具特異體質時,對風、溫度、汗液浸漬、精神緊張均可誘發。

            蕁麻疹按中醫臨床常分風熱型(急性)和風寒型(慢性)兩類,前者皮膚灼熱、疹塊發紅、搔痒不絕、感風尤甚、重則面唇俱腫或腹部疼痛,極嚴重者為血管神經性水腫,偶涉及喉頭,可發生喉頭水腫致影響呼吸,患者體查,常舌紅、苔薄、色黃或白、脈滑數。風寒型則皮疹反复發作,疹塊色淡、舌淡、或有微白苔、脈沉緩。嬰幼兒除出蕁麻疹外,尚可形成水泡并遺留棕黃色斑痕,常頑固性反复復發,稱色素蕁麻疹。如為分批而出丘疹水泡性蕁麻疹亦稱嬰兒苔癬,多為集簇性。見於四肢伸側,尤以下肢。常因搔痒使其吵閙不安。

            其實,蕁麻疹與嗜肝性病毒感染密切相關。本組肝區異常患者案例的資料顯示,合併皮膚病患者512人中,患蕁麻疹為74例,佔14.5%,其中不少是患者求診的原因。但經系統中藥使慢肝臨床治愈時,經反复中西藥和皮膚專科治療無效的蕁麻疹患者亦得以痊癒。但需注意的是蕁麻疹中藥治療應注重「血虛生風」的概念,如氣血二虛型患者合併蕁麻疹時,矯正「血虛」常能迅即控制蕁麻疹的病情。

案例介紹

案例十;譚某 (電腦編號269),女,34歲。初診日期1994年5月。主訴;患者數年來均素食,數月來反覆皮膚敏感出蕁麻疹,中西藥治療無效,伴長期經痛、月經不調、多瘀。體查營養欠佳、貧血貌、發育尚正常,四肢有散在性蕁麻疹,色淡紅、邊緣清、地圖樣。肝大三公分。擬診慢肝氣血二虛、濕熱蒸騰及絡阻血瘀型,合併貧血、風寒型蕁麻疹。經服用中藥六劑,肝縮至一公分半,風疹消退。再服三劑,肝已正常。續服中藥六周完成療程才停藥觀察。共觀察六年,用中藥後患者經期準、色鮮紅、無瘀血及經痛,肝未見異常。肝病臨床治愈及貧血矯正後,風疹未復發。

案例十一;顏某 (電腦編號2178),男,36歲。職業木工裝修師父。2000年7月初診,自訴五年多來反覆風疹,中西藥治療未效。風疹除頭部外均可發生,常數小時不散,環狀直徑可達五公分,搔痒劇。有鼻敏感反复發作已八年,過去常胃痛、腹脹、酗酒。現倦怠,五心煩熱,便秘。長期因皮膚敏感現仍需服抗過敏西藥。體查有舌胖齒印,舌邊可見明顯瘀斑,腹脹、鼓腸,肝區叩擊痛,肝大三公分。擬診慢肝肝郁肺燥、濕熱蒸騰合併風熱型蕁麻疹。

服中藥三劑後,肝已正常,燥熱感和倦怠均減輕,風疹明顯減少,已能仃服抗過敏藥物。雖在黃昏仍有疏落小風疹,仍易消退,搔痒不著。服中藥二周後,風疹靜止,分別試飲響螺、鮑魚湯和牛肉汁等均無風疹出現。體重由140磅減至135磅。系統治療再服中藥至六周,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