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十一 : 皮膚濕熱(5)

痤瘡(上)

痤瘡 – 中醫稱痤瘡為「粉刺」,認為由肺、腎二經之火郁滯而生。臨床觀察,痤瘡其實是慢性肝炎患者的最常見一種皮膚合併症。如本組2654例肝區濁音界異常的患者中,合併皮膚病者共有512人,佔19.33%。即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中有五分一人會有皮膚疾患表現於臨床。而其中患痤瘡者即有202例,即512人合併皮膚病症狀中,有39.45% 患者是患痤瘡。

痤瘡是皮脂腺內及其周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發生於青年期。好發於顏面、上胸及背部皮膚等皮脂腺發達的部位。皮脂腺完全受激素的控制,雄激素直接刺激皮脂細胞而產生大量皮脂。無菌皮脂流入毛脂管經細菌溶脂酶作用產生游離脂酸,可使角旦白形成栓塞阻塞毛脂管。如阻塞的濾泡壁破裂使具有刺激性的內容物排入真皮內就可引起炎症。形成粉刺、痤瘡。

因嗜肝性病毒感染多於嬰幼兒時期便發生,隨著年齡增加肝機能障礙可使兒童期或青春發育期中,便出現內分泌失調的征兆。患痤瘡者,臨床最常見的就是睪丸和卵巢內的睪丸酮、腎上腺內的雄烷二酮等增加,導致性激素紊亂,使皮脂腺分泌大量皮脂,容易形成開口粉刺(黑頭)和閉口粉刺,感染而成痤瘡,嚴重者即使痊愈亦遺留色素沉著和疤痕,影響美觀。如果以痤瘡的形成作為部分內分泌失調的指標,則嗜肝性病毒病時,患有雄性激素增多的患者,當不在少數。

案例介紹

案例六;黃某 (電腦編號304),男,32歲。十年前獻血,發現有乙型肝炎帶菌陽性,肝功能異常,轉氨酶增高。九五年初診,主訴有眩暈、心悸、心前區疼痛、繼發性肥胖、肝性浮腫。體查有虛胖、膚色鯬黑,肝大三公分。擬診慢性肝炎濕熱蒸騰及肝腎二虛合併耳水不平衡。在本所系統中藥治療,經服用中藥已臨床治愈,症狀消失。治愈後,間在本所續取中藥內服,清理濕熱,效果良好。

2000年5月又覆診,自訢反覆痤瘡已二月,伴長期便秘。體查;面、頸部多痤瘡,部份合併感染有膿點。肝大一公分半,明顯叩痛,為肝病第一次復發。服中藥三劑後肝已正常,痤瘡漸消退。續服中藥四周臨床治愈停中藥。至今未見復發。

案例七;吳某 (電腦編號1977),女,35歲。1999年11月初診。主訴痤瘡已二十年,曾反复中西藥治療均未見效。現仍服女性激素,但痤瘡亦未能全部消退。曾患耳水不平行服中藥二十天,暫未發作。現失眠、多夢、鼻敏感、間覺頭痛、眩暈。體查:貧血、消瘦、舌地圖樣、明顯舌苔,色黃白,面部多暗瘡。腹部鼓腸軟脹、肋脅畸形,肝區濁音界縮小,下界位於肋緣上三公分,有叩痛。擬診慢性肝炎肝郁肺燥(鼻敏感、反复感冒)、濕熱蒸騰(病毒性胃腸病、耳水不平衡、皮膚濕熱引致痤瘡)、氣血二虛(怔忡失眠、內分泌失調)。服中藥三劑後驅除腹中積氣,體查發現肝大一公分半。再服中藥三劑,肝已正常。治療期中,痤瘡漸愈,上述症狀消失。共服中藥七周後症狀消退停藥觀察。治療期中曾反覆有感冒征,胸肋關節局限壓痛,經續服中藥而愈。停中藥時,痤瘡已完全消退,面部皮膚光滑。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