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十一 ; 皮膚濕熱 (1)

「濕熱」與 皮膚病

 

中醫認為;病毒疫邪進入人體必然導致「濕熱」叢生。濕熱蘊郁或熱邪盤據肺、胃,均能使熱傳「陽明」經絡,再從肌膚透發,形成各種皮膚疾患。臨床亦確實可以見到;病毒感染人體後,不論是各類型肝炎病毒,出疹性病毒和出血性病毒感染,均有可能同時發生肝臟炎症而導致肝濁音區異常(腫大或縮少)和皮膚、粘膜不同程度的病變損害。

日常所見的多發、常見皮膚疾患,種類繁多,有些是由於病毒直接感染而導致,如疣類(尋常疣、扁平疣、尖銳濕疣、跖疣、傳染性軟疣)、手口足病、傳染性紅斑。更有一些是過去不認為是嗜肝性病毒的「出疹性病毒性疾病」,如泡疹、水痘、麻疹、風疹(德國麻疹)和「病毒性出血熱」(如流行性出血熱、登革熱等)疾患時,該等病毒感染除有特征性皮損改變外,現已証實感染者常可能合併有持續肝臟病變的存在。更多見的一些是因慢性肝病後免疫系統異常,導致的 「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如濕疹、蕁麻疹等)、結締組織病 (如紅斑狼瘡等)、「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神經性皮炎、痒疹等) 和慢肝導致機體各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不同形式的紅斑性、泡疹性、鱗屑性、色素障礙性等皮膚病。當慢性肝炎病情引起機體己經發生內分泌及代謝障礙後,亦可引起臨床上的多種皮膚損害(如痤瘡、黃瘤、痛風石、糖尿病性皮膚病等)。故皮膚疾患的患者,均有必要警惕有否嗜肝性病毒感染的存在,如有確診病毒性肝炎或肝區濁音界異常者,當首先用有效的中藥系統治療慢性肝炎,只要慢肝臨床治愈,頑固的皮膚病患,不難取得理想的臨床療效,「皮膚濕熱」便得以终止。

而且,由於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免疫能力低下,皮膚上細菌、真菌(包括念珠菌)、昆蟲(疥瘡)感染所致之疾患極為常見,尤以泛發性汗斑及面癬、體癬、股癬及膿性皮膚疾患、念珠菌性甲溝炎、陰道炎等更為常見,當病毒性肝炎臨床治愈後,皮膚細菌、真菌等感染的疾患一般可更易控制,甚至臨床治愈。

臨床上皮膚病的發病率高,種類繁多,雖然皮損表現各有不同,但同時伴有肝濁音界異常者,均應考慮其病因是否與肝病後免疫反應異常所致。有很多案例,在有效中藥系統治療肝病過程中,其皮膚損害常常可以同時減輕或治愈。

 

案例介紹

案例一;劉某 (電腦編號 548),女,49歲。素有乙型肝炎抗體史,三年來亦有高血壓病,現每日均需服降血壓藥。1996年4月初診,自訴四年來患濕疹,皮膚搔痒,反覆治療未愈。體查患者虛胖,下肢浮腫(++)。血壓140/90,腹軟脹,肝大三公分,左小腿及背部皮膚可見多發性局限性皮損,皮膚肥厚、脫屑、潰爛、出汁、有搔抓痕。擬診慢肝合併濕疹,高血壓病。

共服中藥十九劑,肝已正常。服中藥期間皮損逐漸縮少,糜爛好轉,潰爛結痂,搔痒漸減。續服中藥血壓維持120/80~130/80mmHg。皮損消失,搔痒止,皮膚僅遺留色素沉著。下肢仍有指壓痕(+)。共服中藥三十三劑完成療程臨床治愈停藥。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