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十 – 下焦濕熱 (淋、濁、帶、崩漏) 之九

崩漏」- 功能性子宮出血(下)

其實,中醫對「崩漏」的辨証論治極為詳盡,血崩的形成主要在於患者為病毒疫邪侵犯致使其元氣大虛、不能攝血,或瘀血內阻、新血不能歸經,或相火旺盛、熱在下焦、以致血馳。無論為寒為熱,為虛為實,衝任失調,皆能致「血崩」。血崩時婦女前陰下血量極多、时間長,或為血塊、或為血水、或由小產血崩、或為產後下血。血崩大多以虛証為主,體虛血海熱而成崩者亦不少,但由癥瘕積聚(如良性或惡性腫瘤等) 突然暴崩者最可危。故出血量多而急時,俱宜止血以先治其標,俟其勢稍衰又必須按証論治,方可免其復發。故血崩時能 ”中西結合” 治療,實為必要。一般中醫臨床辨証,「崩漏」可分為;

血熱 血色深紅,或紫黑成塊,口渴喜冷飲,尿少便乾,舌質紅、苔黃,脈多弦數。宣清熱涼血。
血瘀 下血多而急,或下血少而淋漓不斷,色紫有塊,腹痛拒按,舌有紫斑點,脈沉弦或沉澀,宜活血行瘀。
氣血虛 血崩或經漏不止,血淡紅而清稀,面色晄白,心悸、氣短、自汗,舌質淡,脈弱或虛大無力,宜補氣養血。

上述各型只是慢性肝炎病程不斷發展中的不同階段,但「崩漏」的形成,多為病毒疫邪侵襲人體後造成下焦濕熱,故上述辨証論治過程,必需立足於「疏肝、解郁、清濕熱,行氣、活血、暖子宮」的原則選用中藥,只要患者體質提升、子宮內膜崩脫後能正常愈合,「崩漏」 即止。故治療慢性肝炎改善凝血機制為本,才能使「崩漏」的止血治療,收立竿見影的效果。

續案例介紹

案例十三;陳某(電腦編號527),女,18歲。1994年6月初診,主訴半年來明顯消瘦,體重由96磅下降至89磅。常伴失眠、尿黃,有月經不調史,近十多天反覆下體流血不止,經色鮮紅或啡,量多。伴眩暈、噁心、出汗、心悸,脈搏100/分。體格檢查;患者消瘦,面色晃白,精神困倦,肝大四公分半,明顯肝區叩擊痛。擬診慢肝,氣血二虛、絡阻血瘀及下焦濕熱(血崩)。

服中藥六劑,經量由多變少,顏色紅。肝已縮小了三公分。再服中藥三劑,月經乾淨,肝已正常,睡眠及精神均好。續服中藥九劑又來月經,肝復腫大三公分,服中藥三劑肝又正常,六天內月經已乾淨。繼續中藥系統治療,臨床治愈仃藥觀察。

仃中藥後曾每月經前三天內服中藥調理,一般情況良好。以後再來月經,經期準,已無肝腫大。最後一次為96年6月覆診,未見肝大復發,貧血已矯正,月經完全正常。

案例十四;郭某(電腦編號444),女,14歲。初診日期1998年5月。主訴初潮十二歲,經期初時準,後兩月才一次,鮮紅,量多,有瘀血及經痛。但近兩月餘不斷陰道來血,每日出血量甚多,尤以活動後更為明顯,其色鮮紅,間有瘀血塊。自覺疲倦,眩暈,食慾不振,心悸,氣短。體格檢查: 消瘦未發育,體重80磅。膚色蒼黃,軀幹皮膚有明顯泛發性汗斑,心率100次/分,血壓70/50mmHg,肝區明顯叩擊痛,肝大四公分半。下肢無浮腫。擬診慢肝,氣血二虛、絡阻血瘀及下焦濕熱(血崩)。

服中藥七劑,肝已縮少至一公分半,月經量減少,但尚未完全乾淨。睡眠好、食慾佳,血壓昇至90/60mmHg,脈正常。再服中藥三劑,月經乾淨,肝正常。續服中藥,共系統中藥治療四周,症狀完全消失。臨床治愈後停藥觀察。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