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十 ; 下焦濕熱 (淋、濁、帶、崩漏) 之七

「帶脈病」- 急、慢性婦科疾患

俗云;「無濕不成帶」、「帶下俱是濕」。濕毒邪氣內侵,任脈損傷,帶脈失約而多帶,故常口苦、口咽乾涸、尿黃、便乾結、小便淋瀝刺痛,陰中時流白物,如涕如唾,綿綿不絕如帶,故名帶下。其色有白、有赤、有青、有黃、有黑,甚則氣味臭穢,或帶下量多,伴腰骶痛、腰腹墜痛、舌紅、苔黃或黃膩和下陰搔痒。

帶脈為一身之樞紐。如因病毒疫邪內侵令機體產生肝郁肺燥、濕熱蒸騰、肝腎虛敗就會導致心脾抑鬱、氣不運行,真陰不榮以致停濕積熱、下注小腸血海之間,成為帶脈諸病。故帶病之形成,多由病毒疫邪入侵機體、纏綿日久令帶脈受傷,濕熱下注胞中,或氣郁傷肝、肝傷則脾受克制,脾精不守,不能化生營血以致化濕而下流白物。臨床上常可見;

  •           如婦女身體壯盛、肌肉堅黑者,濕熱獨盛、帶色如濃泔臭穢,需清肝止淋。
  •           如肝經火熾、脾不運化,以致濕熱之氣及肝經濁血,俱流於帶脈而成赤帶,因而婦女陰中,有似血非血、似濁非濁之赤色流汁,下注淋漓稱為赤帶。其赤白相雜者為赤白帶。
  •           如白帶久下,臍腹冷痛,撫之如冰、陰中亦冷,而目中溜火、齒痛恶熱。當為陰虛火旺。
  •           如產後失血過多,經水不調,白帶如傾、淋漓臭穢、當治血虛。
  •           如白帶不止,腰膝冷痛,則日漸嬴困、腰腿痠疼、為脾腎虛。
  •           如色慾過度或思慮傷脾,以致下元不能收攝,婦女陰中白帶如注,或清如米泔水,或濃如黏膠,面黃肌瘦。稱為「白崩」。

其實,嗜肝性病毒感染人體後,全身的粘膜組織均能形成病理改變。而免疫機制失調,亦易做成霉菌、細菌、衣源體、滴虫、原虫等侵犯陰道而形成各種陰道炎症。既然「帶病」產生原因,在於病毒疫邪入侵機體而產生下焦濕熱,故「慢肝」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才是帶脈病的根本治療方法。

案例介紹

案例十;陳某(電腦編號165),女,42歲。初診日期;1998年10月。自訴幼年多病,二十餘歲時常有胃腸不適,曾反覆發作胃痛持續數年。長期多白帶,帶色青黃、現仍常患念珠菌性陰道炎久治未愈。去年曾因血尿入院檢查,未發現異常。自覺常昡暈、心翳、疲倦、聲嘶,大便濕熱。且素有月經不調,月經周期時間短,常提前近十天,量多、色啡、多瘀血。經後有眩暈、後枕皮膚麻木、四肢麻痺。常雙膝及周身酸痛。服中西藥治療效果欠佳。體格檢查;患者極度消瘦,貧血,體重九十三磅,下肢指壓痕(+),肋脅畸形,肝大四公分半,血壓80/60mmHg。擬診嗜肝性病毒病氣血二虛、絡阻血瘀、濕熱蒸騰型(伴下焦濕熱;血淋、帶病)。

服中藥二劑後,大便量多,但肝已正常。睡可,仍周身疼痛、膝關節酸痛,頭重墜,眼不願睜開,持續內服中藥6周,系統治療期間臨床症狀遂漸改善以致消失,因臨床治愈故停中藥觀察。停中藥時仍有下肢浮腫(+)。

案例十一;蔡某 (電腦編號457),女,35歲。1983年2月初診。十多年前因慢性肝炎合併濕熱流注,患子宮內膜炎,白帶量極多,味臭,色黃綠,反覆西藥治療無效改服中藥。經本診所中藥系統治療臨床治愈後懷孕,妊娠期中有多量陰道分泌物,疑先兆流產故入醫院觀察、觀察期中續煎服中藥安胎治療至孕三月。後產一健康男孩。產後十年多來曾胃痛,浮腫,股癬,心率不整,脫髮复診而發現肝大復發,至今曾肝腫大四次。其中一次為卵巢囊腫扭轉術後,一次為注射乙型肝炎針後,一次為治療股癬服灰黃霉素後,一次於胃鏡檢查發現幽門菌服消炎藥後。均經中藥系統治療而臨床治愈。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