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十 – 下焦濕熱 (淋、濁、帶) 之六

肝源性腎病和肝腎綜合征    (肝性浮腫、高血壓、旦白尿)

下焦濕熱所形成的淋証、濁証、癃閉,均是人體受嗜肝性病毒感染使泌尿系統發生病理改變而形成的一些疾病。但更重要的是,目前已經証實;肝病還可以引起繼發性腎臟損害,稱「肝源性腎病」。這都是容易被醫者和患者所疏忽的。曾有文獻報導;人免疫性腎小球腎炎中,有80% 是免疫复合物型腎炎。其中病毒性肝炎抗原 (尤以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是其最常見病因,故稱乙肝性腎炎。臨床上發現;嗜肝性病毒感染後,肝腎病變是可以同時受累,或是慢性肝炎的基礎上再發生腎病變。

臨床觀察顯示,慢肝和帶菌者并發腎炎時,早期是可以無腎臟損害的症狀,以後才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腫、高血壓、旦白尿、血尿 (多為顯微鏡下血尿)、管型尿等,腎功能亦可以有變化,晚期還可以出現腎功能衰竭,產生「肝腎綜合征」。

各種嚴重的晚期肝病,特別是失代償期肝硬化以後,可以引起少尿、氮質血症、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等腎功能衰竭等表現者,稱肝腎綜合征。此症常繼發於胃腸道出血、感染、放腹水、長期使用利尿劑或大手術後。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厭食、惡心、嘔吐、煩渴及不同程度精神、神經症狀。

目前臨床上有慢性肝炎而同時伴有肝臟腫大、肝性浮腫、高血壓和尿常規異常的案例并不少見,說明肝性腎炎的早期患者普遍存在,可惜不少患者目前長期服用降壓藥和利尿藥,并不認識「慢性肝炎」對腎臟的影響及謀求治本方法。通過上述治療,早期症狀的高血壓和水腫表面上給人的感覺是有所改善,實質上肝臟機能隨著肝病進展而日益受損,仍將使病程繼續惡化。

根據統計,兒童患乙肝相關性腎炎是以「膜性腎病」常見,多無臨床症狀,腎功能衰竭的發生率很少;但成人患者以「膜增殖性腎炎」多見,表現為腎病綜合征和血尿,引起腎功能衰竭發生率可達20 %。由此可見慢性肝炎已發展至合併有高血壓、水腫和有旦白尿時,預後并不樂觀。

現代醫學上已充分証明中醫對慢肝的病理、病機闡述的正確性。而採用中藥活血化瘀療法,亦能通過了中藥的作用去疏通微循環、防止血栓形成,抑制免疫反應、改變毛細血管通透性來消除及減輕嗜肝性病毒對人體泌尿系各器官、組織的炎症及損傷。抑制結缔組織代謝,減輕腎小球纖維化及促進纖維化病變的吸收和軟化,故對防治肝源性腎病有很大的效益。如及時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將可防止或延緩肝源性腎病和腎功能衰竭的發生。

案例介紹

案例九;陳某(電腦號488),女,39歲。1996年5月初診。曾驗出乙型肝炎帶菌陽性。自訴既往有旦白尿、腎功能不正常和高血壓擬診腎病而二次留醫,但泌尿系造影檢查結果正常,有血小板減少(10萬左右)歷史,95年2月曾患泌尿系感染。自幼常感腰、背酸痛,尿痛、疲倦、浮腫、頭痛、眩暈、失眠、反覆傷風和月經不調、經痛。月經鮮紅,量多,有瘀血,有時能7~8天乾淨。但常反覆有不規則陰道出血,血量時多時少。現感疲乏,左側腰痛,排尿疼痛,下陰出血。體格檢查:消瘦、怠倦、眼瞼浮腫、膚色蒼黃,有眼瞼、唇、舌粘膜蒼白,杵狀指等明顯貧血征。肝大一公分半,肝區叩擊痛,左腎區叩痛。血壓150/90mmHg。擬診慢性肝炎引起氣血兩虛、下焦濕熱(淋証、崩漏)及肝腎二虛。

服中藥十五劑後,肝已正常,血壓146/80mmHg。覆查小便常規及尿細菌培養均為正常。以後三月內持續服用中藥調理。已矯正反覆陰道不規則流血。血壓維持在120~140/80mmHg。間歇服用中藥調理已兩年余,經期尚准,經量明顯減少,每月來經時間由12天逐漸縮減至4~7天,貧血改善。治療期中97年10月及98年8月兩次復發肝大肋緣,均服中藥而臨床治愈。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