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十 ; 下焦濕熱 (淋、濁、帶) 之五

「癃閉」肝源性前列腺肥大、 炎症等原因引起的「尿瀦留」

「尿瀦留」如以急性尿閉形式發生,常 ”導尿” 後探尋產生「尿瀦留」的原因。近代的手術治療,常能除去部分發生尿瀦留的原因 (如結石、腫瘤),但中醫範疇所指的 ”淋證” 、”濁證”、”癃閉” 等嗜肝性病毒感染所致的下焦濕熱臨床症狀,患者如有慢肝病史或體查發現肝區濁音界異常,當應認真考慮手術治療的必要性。

老年人氣血不足,體質虛弱,故老年 ”癃閉” 虛証多,實証較少。老年人癃閉發病率較青年人發病率為高,尤其是老年前列腺肥大而形成之癃閉者較多。癃閉一病形成主要是氣化功能失常,其他如濕熱、氣結及血瘀亦可為患。氣化功能主要是依賴三焦,上焦以肺為主,若肺失肅降,水道不能下輸於膀胱;中焦脾主升降,若睥虛,則失其升清降濁之功能;下焦腎與膀胱更為關鍵,若腎陽虧損,形不化氣,腎陰不足,陰不濡陽,均可導致氣化失常形成本病。

結合臟腑定位、八綱定性,從中醫病機分析,本病可分為肺熱壅盛、肝氣郁結、腎與膀胱俱熱、膀胱積熱、膀胱癥積、中焦氣虛、腎陽衰憊、腎陰虧耗等各型。其實,上述各型只是嗜肝性病毒感染後,形成慢性肝炎而長期心火、肝火、肺火盛和大腸熱引起腎水虛耗的不同階段表現。如能優先採取系統有效的中藥治療,常能及時使慢肝臨床治愈,並使下焦濕熱與癃閉的症狀緩解,部分患者或可避免手術治療。這類患者不採取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即使術後,效果亦不理想,臨床表現出的下焦濕熱症狀常可復發。

案例介紹

案例七;唐某(電腦編號473),男,66歲。其兩子二十多年前已証實為乙型肝炎,但患者曾驗血陰性。1996年10月初診,主訴因急性尿閉,於五個月前已施行前列腺手術。但術後仍反覆尿管狹窄,小便困難,尿閉。仍需施行兩次尿道擴張手術以改善排尿。但擴張術後不久又有小便刺痛,尿線幼,排尿不暢。尤在早上排尿需兩次才能解完,現擬再行尿道擴張手術。體查發現舌胖齒印、舌濕潤、披黃色舌苔,下肢浮腫(++)。肝大一公分半。曾做尿常規及細菌培養,均為正常。擬診為慢性肝炎及肝性浮腫,為下焦濕熱伴「癃閉」,內服中藥治療。

服中藥後自覺尿痛和排尿困難逐步改善。服中藥十三劑後,肝已正常,小便通暢,早上已能一次解完小便,尿量多,排尿已無刺痛感。下肢浮腫減退,脛前指壓痕(+)。續服中藥8周才停,服中藥期間曾右足跟疼痛,但續服中藥足跟痛已止。

案例八;陳某(電腦號0261),男,64歲。素有肝炎病史,於1986年7月初診,主訴近八年來長期噁心、噯酸、上腹疼痛、失眠。曾擬診為潰瘍病及神經衰弱而從未中斷的服用胃藥及安眠藥。曾肝脾超聲波檢查,結果為為慢性肝炎,肝縮少,脾未腫大。肝功能檢查有C,C,F,T(++)。胃腸鋇劑檢查有小彎潰瘍,曾做胃鏡和活體組織檢查,証實為良性胃小彎大潰瘍。體查肝濁音界縮少,肝下界肋上三公分,服中藥三十三劑後肝正常。停藥後四月覆查,超聲波檢查為輕度遷延性肝炎,肝略縮少0-1cm,X光檢查胃潰瘍已明顯縮小。續服中藥六周後停藥。

            以後數年,仍反覆中藥調理,曾患心肌缺血,泌尿系感染,膀胱石手術後大出血,高血壓等。均續用中西醫方法調理。至今已八十高齡,身體尚健,肝無复發。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