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十 ; 下焦濕熱之三

「淋證」和「濁證」(膀胱濕熱、泌尿系感染、急慢性膀胱炎、尿道炎、淋病)

.

「淋證」除上述常見的五淋外,中醫的淋證範疇中尚因病機不同而有下述各種類別,這往往是慢肝失治而做成了患者「下焦濕熱」可形成於體虛、年老、妊娠、產後、寒暑等因素中誘發。向來中醫病源典藉著作已能歸類歸納出下述類別。說明千百年來嗜肝性病毒感染的普遍性。

膏淋; 由腎虛不能約制精液,以致阻塞溺道,而成此症。小便混濁,色若脂膏,或如米泔,或若鼻涕,或尿中如蜒蝣之狀。
冷淋; 由下焦虛寒、氣化不行,以致膀胱開闔不利,尿水停蓄而為淋。初起形寒而慓,小便頻數,淋濇不暢、尿色清白,溺竅腫痛,久而不愈,時止時發。
暑淋; 盛暑冷飲過多,上停為飲外發為汗、津液不能下通,小腸閉塞所致。小便赤澀而少,點滴成淋。
老人淋; 年老致精氣不固、淋瀝下注,或素有淋病,乘虛而發。小便淋瀝,少腹脹閉、牽引殼道,或溺血梗痛。
妊娠淋(子淋); 孕婦胎氣阻、膀胱有熱,以致小便淋瀝不暢,謂之子淋。
產後淋; 產婦如素肝旺體熱,產後胞宮蘊有客熱,或氣虛兼熱,血因熱而迫入胞中。胞中不能久停,復由胞中從膀胱尿道而出,尿道因熱濁交阻而不利,以致小便出而不爽,遂成此證。症見小便淋瀝而痛,色或黃或白或紅,兼有血絲均是。

從中醫的理解,下焦濕熱除「淋證」外,常見仍有「濁證」和「帶病」。實際上,淋與濁是有分別;濁多由毒引起、故濁當清毒。淋則屬虛,故淋當益陰為主。而「濁證」即赤白濁。

  • 白濁;由濕熱下注或不潔交媾所致。初起多莖中熱痛,尿雖清而痛不可忍,陰莖之口時流穢濁,或如米泔、或如瘡膿,淋漓不斷,日久則莖中不痛,白濁時流。甚者尿後似精非精、似濁非濁滑出者。
  • 赤濁;由酒色不節,慾火太盛致濕熱之邪入於陰血,因心經有熱、熱注小腸,或下元虛耗白濁轉赤所致。常尿後有赤色濁液隨出,或濁液時流淋瀝不絕、色赤而稠、或莖中作痛、或莖中不痛。

案例介紹

案例四;黎某(電腦號2410),女,44歲。2001年3月初診。自訴驗血發現乙型肝炎抗體。有隱性血尿已十年。現倦怠、昡暈、左下肢痲痺(近2月余)。體查;舌淡胖、肝大三公分,下肢輕度浮腫。擬診慢肝、血氣二虛、濕熱蒸騰合併血淋。服中藥三劑後訴多屁、手痺減少,肝已正常。再服中藥三劑,服藥後尿暢順,無明顯色澤,手麻痺感消失、仍倦怠、但睡好。體重減輕二磅。續服中藥曾畏寒、發熱、咳嗽、聲嘶二天。期中月經來潮,量減、無瘀、經痛止。經後倦怠,嗜睡,微外感征,多痰,肝正常。共服中藥六周臨床治愈停中藥觀察。

案例五;何某(電腦號1568),男,45歲。1985年8月初診。有肝腫大、潰瘍病史,因反覆胃出血致營養發育不良、消瘦、身體虛弱、貧血,曾長期於本診所治療。1987年4月曾食不熟炒蜆後患甲急肝,有黃疸、肝功異常,經中藥治療臨床治愈。90年6月 ~ 93年2月間共肝大復發四次 (肝區濁音界腫大一公分半至四公分半),其中一次因桑那浴後一周,淋球菌感染發作致流白濁(淋病),有畏寒、發熱、尿頻、尿痛、排尿困難,尿道口流出膿性分泌。曾接受西藥特效治療而复診,复查肝大四公分半,又需系統中藥治療後,臨床治愈仃中藥觀察。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