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十 ; 下焦濕熱之二

「淋證」和「濁證」; 膀胱濕熱、泌尿系感染、急慢性膀胱炎、尿道炎、淋病

「淋證」之形成,常為腎精衰虛,慾火過旺,小腸膀胱間郁熱不化,遂使下焦水道不清,清氣與濁氣相干而成。中醫所指的「淋病」,與近代醫學診斷不盡相同,後者為細菌感染引起的性病,僅為中醫「淋病」範疇裡的一種 (但此類患者原已有慢肝形成濕熱蒸騰體質而易於感染 “淋病” 并不意外)。實質上中醫所常指的「五淋」,應包括為; “勞淋”、”血淋”、”熱淋”、”氣淋”、”石淋”。病狀常有小溲不利,點點滴滴,尿道抽痛,所下之物粘膩如膏,或抰血、或見沙石、小便黃赤,大便堅結,渴欲飲水。

「淋證」之來源雖有不同、治法各別,但其病理、病機的主因卻為嗜肝性病毒這一類疫毒病邪所感染,做成濕熱蒸騰、繼而衍生下焦濕熱,病情日久,必步入肝腎陰虛之期而造成各型「淋證」的証候。故中醫辨證論治的過程中,常根據不同臨床表現和體征區別為下列的各類;

勞淋 勞心過度,脾腎素虧、濕熱下注、氣乃不固、以致下走膀胱致小便淋瀝不絕,夜尿頻繁,或痛或不痛,甚則尿後有血。
血淋 由色慾所傷或下焦濕熱入於血分,以致血行失常道,不能泌別清濁與尿齊出。故小便帶血、或多或少、或瘀紫而黯,或溺下鮮血。
氣淋 膀胱積有濕熱、氣虛下陷以致成淋,臍下少腹脹悶疼痛。
沙、石淋 憂鬱耗傷心腎、腎失作強之用,或膀胱蘊熱、水液燥結、以致鹽積結聚,不能由腎分解,遂成沙石下注膀胱,自小便而出。莖中有沙澀痛、臍腹隱痛、小便刺痛、尿不易出。沙石夾雜小便而出、大者留礙水道,痛不可忍。
熱淋 因心肺蘊熱,不能滋其化源。或熱邪蓄於膀胱、州都失利,以致成淋。小便赤濇、莖中赤痛、甚則小便如血,煩渴引飲。

        上述常見「五淋」源於濕熱下注,如臨床確診慢肝或體查肝區濁音界異常,應予有效的中藥系統治療使慢肝臨床治愈,乃為治本措施。

案例介紹

案例二;黃某(電腦編號1203),女,30歲。初診日期1990年6月,主訴其夫兩年多前有急性黃疸型肝炎史,已婚六年曾有妊娠九周流產歷史,以後未再妊娠。患者常感喉痛、多痰、倦怠、尿黃、且反覆泌尿系感染伴發熱,常有下腹脹痛、尿頻、尿痛等膀胱激惹征,雖經反复治療仍易發作。體查;肝大一公分半。擬診慢肝合併下焦濕熱、不孕症。服中藥三劑後膀胱激惹征消失,服中藥十三劑肝已正常。尿化驗正常。系統治療六周後,臨床治愈而停中藥。

四年後覆查:肝仍正常。自訴系統治療肝病後翌年已產一男孩,母子均身體健康。

案例三;徐某(電腦編號2106),女,41歲。2000年4月初診。曾驗尿發現有尿血、尿旦白,疑有腎炎史。已入院進行泌尿系各種檢查,卻未發現異常。曾拒絕某醫院建議進行活檢。現尿中仍有紅血球,尿頻、排尿時下腹不適。且反覆失眠,長期感冒,喉痛、咳嗽,喉痒,多黃色白帶、腰痛,睡欠佳、醒後難再入睡。體查;腹軟脹、鼓腸、肋脅畸形,肝叩痛,肝大三公分,下肢浮腫(+)。疑診為慢肝肝郁肺燥及濕熱蒸騰型,合併下焦濕熱”帶病”和”血淋”。

服中藥三劑後肝濁音界恢復正常。咳已減,尚感微腰痛。再服中藥期中曾流涕、聲嘶、劇烈咳嗽、腹脹、噁心、多屁、排濕熱便。至中藥治療近二周後始咳減、睡眠好、腰痛止,尿已正常。但間仍裡急後重、大便稀爛。服中藥四周時尿常規檢查結果正常,細菌培養;無細菌生長。系統中藥治療六周後,臨床症狀消失停中藥觀察。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