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十 : 下焦濕熱 (淋、濁、帶)之一

「濕熱蒸騰型」的各種症狀是慢性肝炎之中醫分型中最多見和最典型的症狀。它的表現常貫穿慢性肝炎整個病程,直至系統中藥治療達臨床治愈後,才可告終。

         濕熱蒸騰型的病機、病理可以做成不同疾病和引起不同臨床症狀之外,還能因嗜肝性病毒感染而導致體內“濕熱” 囤積,使“濕熱”向下流注,令機體做成「下焦濕熱」。濕熱流注是由於患者的肝機能失常而致正常代謝障礙、解毒機能欠佳,且疫毒病邪直接引起人體的臟腑和各器官的粘膜組織呈現炎症反應,並呈現下焦濕熱的症狀,臨床上常形成了“淋”、“濁”、“帶” 和大、小二便不利等情況,屬中醫範疇「下焦濕熱」的疾患。臨床上中醫所謂的下焦熱,常因患者命門火旺,膀胱有熱,以致下焦蓄熱;証見小便赤澀、大便閉結或尿血、尿淋、尿閉。虛而有熱,上則火升,下則遺精。極為常見的有膀胱濕熱、胞痺、帶病。

膀胱濕熱
  • 証見小便頻數(膀胱不能約朿、旋闔旋開、旋開旋闔,則小便為之 頻數)、小便淋瀝不清 (腎中氣化失司或五淋、白濁經久傷腎,小便點滴、流出不暢),小便時剌痛、尿道灼熱、尿後反滴、下腹脹痛、排尿困難、甚者可致尿血和尿閉。
  • 在中醫的概念中,淋證與濁證是有所區別;濁證多由毒、淋證則屬虛。正由於「下焦濕熱」諸症臨床極為常見,絕大部分醫者、患者沒有理解「下焦濕熱」諸症與慢性肝炎的關係,且其症狀隱晦,易為人所 「違疾忌醫」;
  • 有時又因症狀輕微、不以為意,徒使疾病日久纏綿。晚期慢性肝病患者多已傷陰,故濁當清毒,淋當益陰。臨床上處理,亦有區別。但“疏肝解郁、清利濕熱” 的慢肝中藥系統治療是必不可少,如不徹底療肝解毒,清除濕熱,必不能治本以使下焦濕熱根治。
胞 痺
  • 由腎虛津液枯竭以致邪入膀胱,蓄而生熱,積而成實、成為胞痺。病狀可有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澆以湯,小便濇少,或遺尿,上出清涕。
  • 如腎與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癃閉,小便閉塞、淋瀝難通。故男性前列腺疾患,亦為下焦濕熱的範疇。
“帶病”
  • 亦為濕熱所幻化,婦女帶病之形成,多由病毒疫邪入侵機體、纏綿日久,令帶脈受傷,濕熱下注胞中。或氣郁傷肝、肝傷則脾受克制,脾精不守,不能化生營血,以致化濕而下流白物。故陰中時流白物,往往如涕如唾,綿綿不絕如帶,故名帶下。
  • 因而帶病的治療極需清肝止淋。
  • 所以,嗜肝性病毒感染也是造成婦科疾患的重要原因。


案例介紹

案例一;   李某 (電腦號1124),男,37歲。1994年11月初診。有乙型肝炎帶菌史已十年。有痔瘡合併便血已近20年。最近發現慢性腎炎,曾活體組織檢查証實,尿培養有大腸桿菌。自覺虛弱、失眠、反复喉痛,有小便頻數、腰及下腹常感脹痛。體查舌緣多瘀斑,舌苔薄白,下肢有輕度浮腫、指壓痕(+),腹部膨隆、軟脹、有鼓腸、肝濁音界下緣於肋上三公分。服中藥三劑後肝濁音下界為肋上四公分半,睡眠已較好,尿頻減。再服中藥三劑,叩診發現肝大一公分半。腹脹減輕、痔血已止,下肢浮腫亦明顯消退。續再服中藥十五劑,肝濁音區始正常(共二十一劑),臨床症狀消失。已按慢性肝炎系統中藥治療,臨床治愈。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