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九: 肝源性眩暈 (下) (耳源性眩暈、耳水不平衡、美尼爾氏綜合征)

內耳眩暈常為發作性眩暈,每伴恶心、嘔吐、耳鳴及逐漸聽力減退。發作時的眩暈嚴重程度、持續時間長短、發作間歇期長短均不一致。多於中年起病,男性略多。眩暈發生,常很突然,患者發作時神志清醒,常感四周景物或自身在旋轉或搖晃,嚴重時往往有面色蒼白、恶心、嘔吐、出汗、有便意。患者唯恐眩暈加劇多不敢轉動頭部,閉目卧床,此時檢查眼晴,間可見眼球震顫。發作持續時間長短不一,多能自行緩解。慢肝合併內耳眩暈發作常為肝性浮腫、濕熱內蘊致植物神經系統紊亂導致內耳迷路水腫。案例中統計不難發現患者多有腹脹鼓腸、肝濁音界縮小(實質上多為肝臟腫大、只是充氣腸腔遮蓋於肝表面使叩診時肝界縮小、服中藥驅風後常顯示出實際的肝腫大範圍)、脈快、下肢浮腫(脛骨前指壓痕)等體征。

         防止肝源性內耳眩暈的症狀發生,并不困難。防止內耳眩暈复發的措施應該包括;

1.        有效而系統中藥治療,使「慢肝」臨床治愈,消除肝性浮腫。

2.        矯正因慢肝形成的貧血、低旦白、低血壓、低血糖體質。足量而均衡的營養和充足睡眠是改善體質的唯一選擇,絕不能掉以輕心。

3.        養成「分次」、「少量」的飲水習慣;勿因煩渴而短時間內飲用多量水分。少數人以為大量飲水可使體內癈物排出、達到減肥目的,這種誤解極為不智。

4.        忌進食過量「寒涼」湯水、蔬果、藥物及食物。及時發現眩暈發生的誘發因素,常可避免再次复發的機會。

續案例介紹

案例三;梁某(電腦編號119),女,33歲。初診日期1997年9月。自訴身體一貫虛弱,反覆鼻塞、流涕、喉痛、喉中異物感,素有經痛史。十年前曾做扁桃腺手術及鼻竇炎手術。近年來反覆胃痛、腸胃炎,且因耳水不平行而於去年九月有劇烈眩暈達月餘。體查;消瘦,面色蒼黃,下肢微浮腫,血壓80/60mmHg。腹脹,肋脅畸形。肝大三公分。因停經37日且有征象疑已有喜。故診斷為慢性肝炎合併耳水不平行、早孕、貧血。予以肝炎基本方加安胎中藥三劑,服中藥後驗孕確定妊娠。但患者未用中藥安胎兼治慢性肝炎,早孕期曾反覆陰道出血,結果入院安胎治療。

            98年9月第二次覆診,自訴四月多前已剖腹產育一男嬰,但產後仍發作性眩暈、失眠、頭痛、脫髮多,且反覆有流涕、喉痛、肩背酸痛,疑肝病未愈,故要求中藥調理。體查發現:患者消瘦、憔悴、腹壁鬆弛、腹軟脹,肝仍腫大三公分,肝區叩擊痛。血壓82/60mmHg。

服中藥7劑後,睡較好,仍疲倦,微眩暈,但肝已正常。續服中藥自覺無不適,眩暈已漸止,虛浮感覺消失,睡眠好,精神佳,大便正常。共系統服用中藥6周,臨床治愈才停藥觀察。共觀察近三年,肝曾腫大反復复發腫大五次,均用中藥調理而愈,但眩暈已無出現。

案例四;李某(電腦編號1289),男,37歲。月前曾胃潰瘍病合併出血。後患耳水不平行而反覆耳鳴、眩暈。自覺虛弱感,心悸,尿黃,胃脹,大便稀爛、色啡、日1~2次。體查;舌胖,齒印,腹軟脹,肝下界於肋上三公分,屬肝界縮小。下肢浮腫指壓痕(+)。疑診病毒性肝炎(濕熱蒸騰、氣血二虛)合併耳水不平行。服中藥六劑後,肝已正常。服中藥九劑已耳鳴減,眩暈止。面色及唇色較紅潤,共系統中藥治療4周,達臨床治愈而停中藥觀察。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