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八: 梅核氣、梅核膈 與肝性胃食管反流病 (下)

目前病毒性胃腸炎引起的各種臨床症狀的治療,部分的中、西醫方法,常以對症治療為主。但如果該等藥物以舒緩平滑肌去減輕患者不適、將使胃腸道內發酵氣脹更為嚴重,如以鹼性藥物以求中和胃酸而增加了胃腸積氣,胃腸症狀更不易消除。中醫臨床診治過程中,往往講求治本【清除濕熱】,故實際上治療肝病的中藥,如配方適宜,常能清除體內病毒疫邪,達到真正的治本目的。利用中藥,每可明顯減輕腹腔內壓力;這包括短期內軟縮肝脾、縮少肝臟體積 (一般有效的中藥數劑,即可使腫大肝臟回復正常),還能驅除腸腔內氣體、消除腹脹、減輕鼓腸。更能利用中藥,舒緩胃腸道郁血和清利腹水、消除肝性浮腫。由於中藥能固本培元,改善患者虛弱體質,消除噁心、嘔吐、噯氣,利導腸腔內囤積之濕熱和積氣由肛門排出,從而避免膽汁、胃液反流腐蝕食管粘膜。這些「治本」療效應比單純使用 “胃復安” 等藥物更為理想。

案例四;陸某 (電腦2225),女,53歲。初診日期2000年9月。自訴無肝炎病史。8年前曾痔瘡手術,現便秘仍間有便血。去年有胃潰瘍合併出血、曾住本港某醫院留醫一周,保守治療後出院,亦曾因嚴重泡疹入院留醫二次。現反复發作性昡暈,發作時有惡心、嘔吐,曾入本港某醫院斷為耳水不平行。去年溺水後至今反复有傷風、鼻敏感,尚常感精神緊張需心理醫生治療,經常服用鎮靜劑。

現感昡暈、耳鳴、失眠、納呆、惡心、間有噁心後胸骨正中後有陣發性疼痛。可反复發生且每次持續周余。常噁心、嘔吐、口乾苦。體查;營養發育好,舌質紅、舌苔厚、色黃白,舌緣齒印著,腹脹實、鼓腸,肝大三公分,有明顯肝區叩擊痛,下肢浮腫指壓痕(+)。服中藥三劑,肝已恢復正常,症狀改善,胸骨後疼痛逐漸減輕。服中藥二周時,仍感納呆、氣短,但腹脹減、黃厚舌苔已大部份脫落,曾胸骨後疼痛發作、但疼痛程度減輕,應為胃食道反流病征。持續服用中藥後,第四周睡眠好,精神佳,已無噁心及心窩後胸痛感,舌苔消失。自覺腰圍明顯減小,體重由137減至134磅。服中藥第七周月事到,量較多、色,鮮紅、少瘀、無經痛。大便每日二至三次,質尚正常,因一般情況良好、臨床治愈故仃中藥觀察。

醫者按;罹列的患者過去病史似較為複雜,但實際上均為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典型臨床症狀。按慢肝中醫分型,本患者應具有肝郁肺燥 (反复鼻敏感和感冒),濕熱蒸騰 (包括病毒性胃腸炎、胃潰瘍、胃食管反流、耳水不平行),絡阻血瘀 (門靜脈高壓導致八年前痔瘡反复便血而施行手術,和胃潰瘍合併出血留醫史,月經量多),氣血二虛 (長期有較典型肝性神經衰弱征如昡暈、耳鳴、失眠和肝性浮腫)四型的各種症狀。

此案例值得一提的是;她具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臨床症狀,由於病毒性胃腸炎和門靜脈高壓,患者發生鼓腸、腹脹、腹內壓增高致使胃內容物反流食道,引起反复發作性胸骨後疼痛。并常在噁心後有胸骨正中內疼痛感,且每次可持續周余。由於多次住院留醫未查出有甲、乙、丙型肝炎,但却反复因嚴重泡疹留醫,使人有必要考慮其典型慢肝病原應為泡疹病毒,即為慢性泡疹病毒性肝炎。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