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八: 梅核氣、梅核膈與肝性胃食管反流病 (上)

         慢性肝病中醫分型中,胃腸濕熱蒸騰常導致痰火滯阻喉中,亦可為病程較長、本已氣弱、氣虛,更由七情氣郁不達以致氣道、食管不能通暢,成為「梅核氣」。其証常感有物形如梅核梗於喉中,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咳亦無痰,堵於胸膈、心窩內,症狀時輕時重。如已產生絡阻血瘀,瘀血阻膈,氣道不通則胸中痛甚,稱之為「梅核膈」。上述案例,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并不少見。實屬西醫「胃食管反流病」之範疇。

病毒性肝炎可累及胃腸道任何部位,食管亦不例外。除前文介紹慢性病毒性肝炎能導致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門脈高壓性胃病引起嘔血外,「胃食管反流病」 亦較為常見,但却鮮為人知。其實,嗜肝性病毒感染,能直接導致整個胃腸道粘膜炎症、糜爛,程度較為嚴重還可導致食道粘膜糜爛出血,形成潰瘍性食管、胃和結腸炎症。上、下消化道內窺鏡檢查和胃手術時亦每可發現;由病毒導致胃、腸粘膜多發性表淺潰瘍糜爛性出血是極為普遍。亦為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

案例介紹

案例一;林某(電腦號2247),男,49歲。初診日期;2000年10月。有甲型肝炎病史。自幼多病,常倦怠,多夜尿,容易感冒,反复有喉中異物感、不能咳出或咽下。七年來有高血壓病,驗血膽固醇高。血壓曾160/90以上、長期服用高血壓藥。體查營養發育可,眼鞏膜黃濁、膚色鯬黑、舌微胖、齒印、腹脹鼓腸,肝叩痛、肝大肋緣,下肢浮腫(土)。服中藥三劑後外感征好轉、胸中梗塞感改善,肝已正常。一周後有大便稀爛、量多、日1~2次,有輕微外感征,腹脹明顯減輕,仍間有梅核氣感,血壓僅102/76mmhg,故囑仃降壓藥。共服中藥二周仍有輕度梅核氣感,間咳、痰止,已無夜尿,血壓130/90mmHg。服中藥三周咳已止、喉中異物感消失,故續仃血壓藥觀察。於服中藥24劑後因赴美省親曾暫仃中藥十天,回港後自覺無不適,梅核氣感消失,無夜尿、睡眠好。體查血壓132/90mmHg,脈76次/分,肝仍正常。故續服中藥至六周完成系統治療,臨床治愈仃中藥觀察。

案例二;李某 (電腦編號292),女,26歲。初診日期1993年8月。主訴反覆食慾不  振、早上進食有噁心,經常腹脹、腹痛、腹瀉已三年餘。常被診斷為急性胃腸炎和胃腸敏感,不能進食鮮奶,旦類及多種食物。既往每來經均伴明顯經痛,月經量多,屢治無效。曾反覆驗血亦未發現肝炎。體查;患者消瘦,明顯貧血,營養不良,發育欠佳,腹脹,肝區叩擊痛,肝大三公分。

服中藥9劑後已知腹飢,早上無噁心,已能進食鮮奶等而無不适,肝下界縮至肋緣。用中藥調理近三月,肝才能完全消腫,位於肋緣上1.5公分。貧血逐步改善,自訴開始發育,經痛亦止,月經量明顯減少。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