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七 : 便 血 (下)

從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考慮,由於肝炎導致肝細胞混濁腫脹、門靜脈壓力逐漸增高,內臟血流動力學改變,使整個胃腸道血流增加;如食道下段靜脈曲張,常引起嘔血;如門靜脈壓力增高,則易致結腸靜脈曲張和直腸靜脈曲張,亦容易發生結腸和直腸息肉,促進痔瘡、癌變的形成。至於結腸靜脈曲張、直腸靜脈曲張和痔瘡的主要臨床症狀,往往為無痛性便血。故早期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合併便血,不管其血量多少,均應給予足夠重視。有便血而未確診有肝病患者,極有必要排除嗜肝性病毒病之存在。如有病毒性肝炎存在而能及時服用中藥系統治療以求臨床治愈,將可控制便血復發,不可不慎。

臨床資料統計指出;肝硬化患者結腸、直腸癌的發病率較高,如結腸癌發病率為6.27 %,直腸癌為3.60 %。而非肝硬化患者結腸癌發病率為4.20 %,直腸癌為1.30 %。其確切原因不明,除因肝病導致膽汁酸、脂肪酸、膽固醇等代謝障礙產生致癌作用外,靜脈和淋巴循環的局部改變,對於促進癌腫的產生可能起一定作用。故及時中藥治愈慢性病毒性肝炎,對常見的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發生,有預防性的作用。

案例三; 楊某(電腦編號0326),女,28歲。初診日期1988年11月,自幼向有痔瘡,反覆發炎、疼痛合併出血,反复治療未愈。近年來月經延期,色深紅,量多,多淤血塊。伴多夢,失眠,倦怠,尿頻、尿痛。體格檢查;營養、發育尚好,肝大肋緣。肛門檢查發現為環狀痔,肛門粘膜由12一6點處可見肛門及痔核明顯脫出外翻,痔瘡潰爛、發炎出血。擬診為慢性肝炎合併痔瘡、脫肛,月經不調,貧血,泌尿系感染。小便檢查有膿球,白血球,大腸桿菌。但超聲波檢查,肝、脾無異常。

通過中藥治療後,痔瘡發炎及泌尿系感染已愈,肝恢復正常。以後反覆服用中藥三十餘劑調理,至1989年6月才停藥。觀察至今,已追蹤十多年,肝曾反復腫大共十四次,每次復發常伴大便出血,痔瘡脫出,但均能以中藥控制治療。現痔瘡只餘下一粒如小花生大,已無脫肛現象,多在進食燥熱食物後,容易復發出血。

 

 

案例四;李某(電腦號2268),男,51歲。初診日期2000年10月。自訴20多年反复痔瘡合併出血,便後常有肛門組織脫垂,需俟時一小時多才能自行縮入。常有鼻敏感症狀,容易外感咳嗽。現反复嗆咳已周余,仍痔瘡合併出血、脫腸頭。曾中西藥治療未效。體查消瘦、膚色鯬黑、蒼老,肝區叩擊痛,肝大三公分。肛門4~6點見痔組織,有炎症。服中藥三劑肝已正常,痔血滴出量較多,便後脫肛需一時多才縮回,共服中藥7天,大便暢順日一次,初軟後水樣,便血止,服中藥三周仍有脫肛,但脫出內容明顯減少,大便正常,無便血。共服中藥四周,臨床治愈故仃藥觀察。觀察至今未見復發。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