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七 : 便 血 (上)

慢性肝炎的中醫分型之「肝郁肺燥」和「濕熱蒸騰」型的患者,常合併大腸有結熱,前者是因肺與大腸相表裡,故早期肝郁肺燥即易大腸結熱引起便秘,大便粒狀、堅實、肛門灼熱,亦可伴發痔瘡或容易肛裂,甚至反覆出血。後者則多為下焦濕熱患者,長期伴發有肛門灼熱、大便次數多而量少、易具裡急後重、解大便常感不乾淨、或便前腹痛、進食即有便意、隨進食而感腹脹、稍進食燥熱食物 (煎炸、辛辣、過補的中藥如人參、鹿茸、鹿尾巴或雞湯、羊肉、紅棗、杞子等) 即易有便血。如患者中氣虛弱,甚至會引起便後產生肛門或直腸組織脫垂。這種慢性、長期而又反覆的便血往往是做成血、氣虛弱的病程發展主要誘因。

我們曾接診在香港的2499例肝區濁音界異常的患者中,電腦顯示有直腸靜脹曲張和痔瘡而導致血便的共219例,佔8.76 %,其中女性136人(佔5.44 %),男性83人(佔3.32 %)。這說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便血}症狀極為常見。如患者有反复胃腸濕熱及有便血,莫忘警惕肝病存在的可能性和事實,患者是極需系統有效的中藥治療予以「治本」,目前就醫而用藥水單純局部坐浴、塗搽藥膏或內服消炎、止血藥物的治標方式,徒令有肝病而不自知的患者慢性肝炎將會繼續進展。

從中醫角度來看,「便血」已是慢肝的中醫分型中較為深入階段,不單是肝郁肺燥和普通的濕熱蒸騰了,有長期而反复「便血」,說明肝病已深入血分。病程進展已使機體發展至明顯絡阻血瘀、大腸熾熱,血液妄行的結果,并將因慢性、長期失血而逐漸步入氣血二虛階段,加促其他臟腑功能失調和逐漸促使肝組織硬變。

案例介紹

案例一;李某 (電腦編號2073),男,51歲。2000年2月初診。自訴有乙型肝炎帶菌史。近5年多來反覆便血,曾西醫檢查謂有痔瘡3粒,并建議手術治療。數年來大便時出血量多而繁密,最近多年,只能便後用水沖洗,不能用紙揩抹,便後常覺肛門有物脫出,用鏡照可見腸組織,能自行縮回。有酒僻,尿黃味臭,雙手有手癬,皸裂脫屑。體查;舌質紅絳,光滑、薄無苔。下肢腫(±),肝肋下3公分,肛檢可見肛門有混合痔,右大如蠶豆,粘膜炎症血跡,左2、5點處有痔豌豆大。

內服中藥3劑肝已正常,據稱服中藥1劑後便血即止,已能用紙揩抹而不出血,大便正常日一次,質較軟爛。服中藥10劑時大便暢順,無便血,肛門仍有脫垂。但仍間有咳嗽,咳出稀薄透明痰,尿黃,雙掌之手癬明顯好轉。服中藥2~3周時曾咳嗽劇烈,續服中藥咳止,系統中藥治療共服中藥6周,已無便血。大便正常,能每日1次。少量脫肛,約3小時後自行回復。手掌之手癬皮膚軟化、脫屑自行康復。囑停藥觀察,并囑食療中大量使用黃祈以補中氣、矯正肛門脫垂。

案例二;陳某 (電腦編號906),男,34歲。1996年11月8日初診。主訴自幼舌苔厚白、多屁、大便濕熱、裡急後重,常有痔瘡、肛門痿管反覆發作而常發炎,出血疼痛。曾於兩年前手術治療,但現仍常痔瘡發作伴便血、亦常鼻出血,伴有發作性眩暈、手震。近5年來消瘦竟達30磅,曾甲狀腺檢查未發現異常。故擬診為慢性肝炎、濕熱蒸騰、絡阻血瘀和凝血機能障礙。體查:右脅膨隆,肝區叩痛,肝初診時於肋緣上4.5公分,伴有下肢浮腫(±)。但服中藥3劑後,肝濁音界下緣實際於肋下1.5公分,再服中藥11劑,肝已正常,症狀消失。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