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六 : 鼓 腸

嗜肝性病毒病患者以 [腹脹] 的主訴極為多見。由於病毒炎症能直接損害胃腸而引致胃腸粘膜充血、水腫、糜爛、甚至潰瘍形成,極易造成胃、腸粘膜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因而部分患者在臨床上就會發生消瘦、營養不良、低旦白血症、電解質紊亂、維生素缺乏所導致的各種症狀;臨床上常可見有納呆、噁心、噯氣、口臭、脘腹脹痛、食後腹脹、進食即解大便、腸鳴亢進、多屁、腹部不適、便前腹痛、裡急後重、大便解不清、交替性腹瀉、便秘,常伴舌苔、下肢浮腫(常伴發肝性水腫,指壓時有不同程度下陷痕跡)、繼發性肥胖,因濕熱而引起多種粘膜(如病毒性唇粘膜病、陰道、肛門粘膜疾患等) 和皮膚損害,形成皮疹、皮膚搔痒、粗糙、脫屑。

[鼓腸] 的發生,在病毒性肝炎時極為常見。亦因肝組織炎症水腫、血運障礙引起回流入肝的門靜脈和下腔靜脈形成高壓,常使胃、腸粘膜血液滯留,腸蠕動減弱,腸內細菌旺盛發酵,就容易導致腸腔內濕熱及氣體囤積而發生[鼓腸]、腹部膨隆,腹脹甚時,大如蛙腹、向前及左、右擴張。臨床上常見慢肝患者在體檢時叩及[肝濁音界縮少],往往就是含氣的腸腔掩蓋腫大的肝臟做成的”假象”。絕大部分肝界縮少的患者,經用中藥 「驅風」治療後,均能出現已經正常或仍然腫大的肝界(肝硬化時,肝臟體積真正縮小者例外)。

所謂「中年發福」,往往是慢性嗜肝性病毒病長期發展後,引起繼發性肥胖和鼓腸的結果。亦是嗜肝性病毒病導致人體臟腑機能衰退的一個明顯標誌。因為明顯腹脹和肝性浮腫(短期內體重迅速增加)的出現,已顯示患者{腎虛}的來臨,且將導致一系列的心、肺、腎功能負苛加重而會引起多種器質性疾病。系統而有效的中藥治療,常能驅除腸腔內淤積的[濕熱]和氣體,迅速消除腹脹、鼓腸,終止繼發性肥胖發展,還能使已腫大的肝臟體積恢复正常,使腹圍明顯縮小,達到臨床治愈的目的。


案例介紹

案例一;黎某(電腦編號2192),女,61歲。2000年11月初診。自訴有膽石病史,長期倦怠、脅痛、腹脹、噯氣、多屁、便秘,現每天均需服用通便藥維持大便。易外感、流涕、多痰、常早上有鼻敏感征。體查膚色蒼黃、全身輕度浮腫,雙額角皮膚色素沉著多老人斑。舌絳紅肥胖,舌邊齒印。腹部膨隆脹實,鼓腸,肝大肋緣。下肢浮腫指壓痕(+)。服中藥3劑肝已正常,腹脹明顯減輕,不服通便丸仍能每日大便,尿變暢順。通過中藥治療,自覺腹脹明顯減少,腹壁松弛,正值治療期中栽縫師傅度身做褲、褲頭更改呎寸三次。服藥4周體重減六磅、腰收身2吋、臀圍1吋余,共中藥六周臨床治愈仃藥。

案例二;梁某(電腦編號526),男,46歲。就職於紀律部隊。1994年7月初診,自訴眼澀、嗜睡、倦怠、腹脹,多屁、腰酸、浮腫,常大便稀爛、口臭、腸鳴。體查舌胖齒印,舌質紅,苔厚白,腹部膨隆、鼓腸,肝界縮少,肝濁音下界於肋緣上4.5公分處,脾區叩診疑濁音,下肢浮腫(+)。服中藥20劑後肝大肋緣。再服中藥2周,肝已正常,服藥期中,大便濕熱日2~3次、量少、多屁、倦怠、多汗。系統中藥治療8周,臨床治愈停藥觀察,自訴腹脹明顯減輕,腹圍顯著縮小達4寸。曾按月覆診一次共3月,未見異常。

案例三;鄧某(電腦編號2217),男,40歲。2000年8月初診。自訴右肋脅脹痛已數年、近感體重明顯增加,一年來已增12磅,半年來8磅。現覺倦怠,氣短,周身酸痛,右脅脹痛,脘腹脹滿,常大便泄瀉。體查身型健碩,重170磅,舌胖色紅絳,舌尖明顯齒印,肝區叩擊痛,肝大肋緣,下肢浮腫。服中藥3劑後肝已正常。自覺服中藥後有噯氣、多屁、大便泄瀉、每曰2~3次,且食後即解,間呈水樣,腹脹痛明顯減輕。服中藥十劑後,腹脹痛已止,大便軟條狀,日1~2次。續服中藥2周後,精神佳,周身痛止,尿黃,夜尿減至1~2次,睡好。系統服用中藥6周臨床治愈,仃中藥觀察。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