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四 : 病毒性胃腸炎 (上)

 「病毒性胃腸炎」是指病毒侵犯胃、腸粘膜所引起的急、慢性胃、腸道傅染性疾病。

目前大部分醫者均有共識 :「肝臟疾病可累及胃腸道任何部位」。中醫謂之「腸胃濕熱」,如 《素問》中說;“濕勝則濡泄”是指感受濕邪是胃腸濕熱的主因,也實為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常有之病毒性胃腸炎之徵象。前期已分別介紹了口瘡、病毒性唇粘膜病、肝源性胃病及門脈高壓性胃病,延續而下就是小腸與大腸了。

其實,所有引致病毒性肝炎而合併有胃腸炎症狀的嗜肝性病毒,均應包括入「病毒性胃腸炎」的致病源,因為「病毒性胃腸炎」致病源的範圍應很廣泛。但過去有人認為,「病毒性腸炎」只多見於2歲以下嬰幼兒,他 (她) 們起病常急驟、有腹痛、腹瀉和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甚至畏寒、發熱的症狀。最常見的致病病毒有很多;如諾澳克樣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冠狀病毒….等等。其實,上述的病毒均應包括入「病毒性胃腸炎」的致病源,除能引起幼兒的急性「病毒性腸炎」外,更應多考慮到「病毒性胃腸炎」的症狀,更是慢性肝炎的主要臨床表現。

在我們香港2000例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的資料統計顯示,在臨床症狀中有「病毒性胃腸炎」表現竟為1031:2000,即高達百分之五十二。而其中不少案例是以主要症狀而求診就醫。

案例介紹

案例一;張某 (電腦編號1525),男,33歲。初診日期1993年5月尾,自訴近年反覆胃腸不適、口臭明顯、食後有便意、多屁、腹脹、大便日數次、濕熱便,有口咽乾涸、煩渴、尿間黃,常反覆外感聲嘶、咳嗽、多痰、周身骨痛,體查;肝大肋緣,叩痛,服中藥18劑後肝正常,再服中藥2周自行停藥,但未及1月又反覆感冒和腹痛、腹瀉而覆診,肝未腫大,再系統服中藥4周,系統治療後,臨床治愈而停中藥觀察。

案例二;蘆某 (電腦編號494),男,30歲。1994年7月中旬初診,主訴自覺疲倦無力,反覆腹部不適,常飯後腹痛已4~5年,最近疼痛加劇,腹瀉日三四次,大便色黑、量多而稀爛。體查;患者消瘦,舌肥厚,薄黃苔,肝肋下1.5公分。共服中藥12劑後腹痛漸緩解,肝濁音界恢復正常,肝下界位於肋緣上1.5公分。再服中藥20劑,大便性狀正常,臨床治愈,暫停中藥觀察。三月後覆查,肝大小仍正常,胃腸症狀已無復發。

案例三;葉某 (電腦1580),女,11歲。1999年8月初診。母代訴患兒身體素質極差,易飲食不調而腹痛,腹脹,腹瀉,精神差,間有便秘。近數天來噁心,嘔吐,眩暈,納呆,腹脹,無食慾,進食即嘔,大便日2~3次,稀薄,水樣。曾進食西藥未效。體查營養差、發育欠佳、膚色蒼黃、消瘦。舌胖無苔,有肝區叩擊痛,肝肋下1.5公分。服中藥2劑覆診,自訴服中藥後噁心、嘔吐止,有明顯飢餓感,食慾恢復。大便日1~2次,仍稀爛。肝區仍叩痛,肝已正常。系統治療共4周停藥觀察。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