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三 : 嘔血(門脈高壓性胃病)(下)

門靜脈高壓性胃病的同義名稱很多,例如「充血性胃病、壓力性胃炎、門靜脈高壓性胃炎、急性胃粘膜充血、出血性胃炎、糜爛性胃炎」等*。門靜脈高壓性胃病的發生與肝病導致門靜脈高壓症、肝功能減退、白旦白含量降低、內毒素血症、高胃泌素血症等均有關。門脈高壓時,靜脈回流受阻,胃粘膜毛細管靜水壓增高,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漿物質滲漏,使粘膜下廣泛水腫,啟動胃粘膜損害的病理過程,氧和營養物質與代謝產物的交換發生障礙,易使胃粘膜組織損害、變性及壞死。

門脈高壓性胃病的臨床主要表現為慢性胃炎和反复急性胃粘膜出血。故患者除了具有胃病的症狀外,如有隱性或長期慢性上消化道出血,常可引致患者具有明顯貧血症狀和體征。故積極治療原發性肝病,能早期通過中藥系統治療而使嗜肝性病毒病臨床治愈,就可以盡快改善肝功能、減少凝血機制障礙和降低門靜脈高壓,當可避免門脈高壓引起大量的嘔血和便血機會,這對防治肝源性潰瘍、門靜脈高壓性胃病而避免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發生猶為重要。

如已發生嘔血、便血症狀者,均應設法排除慢性病毒性肝炎有否存在,及時系統中藥治療。因為,如果原發因素不除,就有可能出現第二次、第三次出血。

目前臨床上常發現胃病合併出血的患者趨向年輕化,實應注意及早發現和重視兒童期病毒性肝炎的中藥治療。

*見「黃詠齊主編之肝病與全身性疾病」

案例介紹(續)

案例三;張某  (電腦編號2087),女,73歲。其子有乙型肝炎帶菌。患者素有痔瘡合併出血史,近年來反覆上腹痛,多次急診并留院,但無異常發現。心電圖檢查正常,X光胃腸鋇查謂有息肉而進行內窺鏡手術,術後上腹痛如前。今年2000年2月因黑便、大量嘔血而入院保守治療,輸血3磅又進行胃鏡檢查,謂有十二指腸潰瘍。現仍服西藥。體查;蒼老、消瘦、舌胖色淡、下肢浮(++)。腹壁及下肢靜脈明顯顯露,肝叩痛,肝肋下1.5公分。

服中藥三劑自覺無不適,肝已縮至肋緣上1.5公分。睡眠好,浮腫減,再服中藥三劑,曾服藥後腹痛,日解濕熱大便2次,量多,自覺胃納明顯好轉。但下樓梯有膕窩牽扯痛,下肢浮腫(土)。再到中藥九劑後,自覺無不適,走平路時膕窩抽痛消失。下肢浮腫全消,曾口腔潰瘍、左上唇泡疹,續服中藥症狀消失。中藥系統治療四周後臨床治愈,停中藥觀察,自訴老人斑縮少,顏色變淡。已無脘腹疼痛、食慾良好。

停中藥一月後覆診。自覺微腹脹,有上腹隱痛。大便暢順、日1~2次、黃色軟條狀,肩關節及膕窩均無痛。體查:鼓腸,肝正常,下肢無明顯浮腫。服中藥五劑已愈。

案例四;劉某  (電腦號267),67歲。二十多歲時開始噁心、刷牙有嘔吐,腹飽脹、噯氣,腸鳴,大便濕熱、裡急後重。長期服胃藥。十余年前有痔瘡,反复大便潛血,84年因胃出血曾施行手術、手術過程中發現胃及十二指腸無潰瘍而僅施行膈神經壓壓榨術。十年前高血壓病史、後發現有青光眼,血脂高。長期有頑固厚白舌苔。

1998年10月初診,自訴反复胃痛、噁心、大便濕熱、常裡急後重大便量少、多屁、納呆、夜尿多、微眩暈、頭腦常感不清醒。體查蒼老、消瘦,舌後段右側有局限性厚白苔,腹脹實,呈蛙腹狀,肝肋上4.5公分,肝區叩擊痛,下肢浮腫(++),擬診門脈高壓性胃病、病毒性胃腸病、肝性貧血、肝性浮腫、高血壓、肝小待查。反复中藥治療後肝已正常,舌苔消失,胃部不適症狀消失,臨床治愈。現仍間用中藥調理。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