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二: 肝源性潰瘍、胃病 (下)

前期提及「肝源性胃病」和「肝源性消化性潰瘍」的成因和概況是慢性肝病的一種肝外疾病的臨床表現。患者常有消化道症狀如食慾不振、厭食、噁心、嘔吐、上腹部飽脹、疼痛和消化不良、反酸、噯氣等胃病典型症狀,常與單純性消化性潰瘍病混淆。今期繼續介紹案例, 讓大家了解在臨床上遇到典型的消化性潰瘍病案例時,醫者應警惕慢性肝炎有否同時存在。

案例四;朱某  (電腦編號353),女,10歲。1995年12月初診,母代訴:反覆上腹痛,便秘或腹瀉而多次就診中西醫,被診斷為胃痛而長期反覆服用胃藥。過去常患傷風咳嗽,多痰,納呆伴尿黃。體查;營養發育差,貧血消瘦,舌紅無苔,肝大肋下1.5公分,上腹劍突下有壓痛。服中藥15劑後肝已縮至正常,臨床症狀消失。系統治療8周後臨床治愈於96年3月停中藥觀察。

停藥後曾在96年6月,97年9月,98年10月四次復發,均為肝大肋緣。二次臨床症狀表現為感冒發熱(實為肝郁肺燥),二次為濕熱肚痛和腹瀉(濕熱蒸騰),均經中藥治療而症狀消失,每次肝大約服中藥3~6天,治療後肝濁音界即恢復正常。治療後觀察兩年餘,體質明顯好轉,貧血矯正,體重由52磅增至76磅。最後覆診日期為98年1月,食慾好,無胃痛及其他不適症狀,肝大正常。

 

 

案例五;楊某 ( 電腦編號 391),男,42歲。前年發現有乙型肝炎抗體陽性。97年7月初診,自訴手掌膚色蒼黃。近十年來常胃脹痛,氣頂、噯酸、多痰、眼澀、視朦、曾有血便史。伴反覆皮膚出風疹,搔痒。已素食近20年。體查: 消瘦、舌苔薄黃,肝肋下1.5公分。擬診為慢性肝炎合併肝性潰瘍病及風疹。
服中藥四劑,每日大便二次、稀薄、色啡褐、量多、有腹隱痛。但原有之胃脹痛、噯氣現象已明顯減輕,肝已縮至肋上1.5公分。續服中藥後胃痛消失,但反覆出現風疹。四周後風疹亦未發作。至服藥六周後完成系統療程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臨床治愈後一年多來覆診4次,最近為98年9月,肝保持肋上1.5公分。無胃痛及風疹出現,自我感覺良好。

 

案例六;莊某  (電腦編號1468),女,23歲。初診日期99年7月。自訴十多年來反覆胃痛,腹痛,曾多次胃鏡檢查,但結果均正常。曾反覆眩暈、噯酸、嘔吐、甚至進食即吐、吐出為食物殘渣,亦常咳嗽,吐綠痰,睡時呼吸困難,氣短。月經期尚準,色啡,量少,多瘀血,有嚴重經痛。
體格檢查;消瘦、舌苔薄白、上腹明顯壓痛,肝區叩擊痛,肝肋下1.5公分。擬診肝大待查、肝性潰瘍病、肝源性上呼吸道炎、經痛(有肝郁肺燥、濕熱蒸騰、絡阻血瘀三型)。

服中藥三劑,肝已正常,肝下緣已縮至肋緣上1.5公分。仍有脘腹脹痛,納呆,多屁,并有多量深啡色大便排出。尿劇黃,皮膚搔痒,眩暈。體查仍腹軟脹,左下腹及上腹局限壓痛,腸鳴亢進,續服中藥共34劑,完成系統治療,臨床症狀消失。曾於8月來經,月經量減,鮮紅,無經痛。皮膚搔痒亦止。浮腫消失。脈搏76次/分。因臨床治愈故停藥觀察。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