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二: 肝源性潰瘍、胃病 (中)

肝源性胃病或肝源性潰瘍病因肝病持續存在,多為難治性潰瘍,療效常不理想。其預後取決於肝病的輕重。肝源性潰瘍患者的病死率是一般人群消化性潰瘍患者的五倍*。死亡原因多為大出血、其次是潰瘍穿孔。并發大出血時常誘發肝性腦病和肝腎綜合征促使病程惡化以致死亡。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每可使慢肝臨床治愈,而縮短病情和減少死亡率。

故臨床上遇到典型的消化性潰瘍病案例時,醫者應警惕慢性肝炎有否同時存在。如為肝源性潰瘍病,系統中藥治療常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中醫藥的「治本法則」將遠勝單純使用制酸藥和解痙的胃藥。在臨床上接診患者的過程中,曾遇到不少內服胃藥達數年或數十年的患者,經系統肝病中藥治療後得到痊愈。

*見黃詠齊主編之<肝病與全身性疾病>

 

案例介紹
案例二;江某  (電腦編號1495),男,21歲。初診日期92年1月。自訴胃病已7年,服西藥長期仍未愈。近月來倦怠、眩暈、噯酸、口臭、噁心、嘔吐。體查;腹軟脹,上腹部壓痛,肝肋下1.5公分,曾超聲波檢查為肝大0.5~4公分,確診輕度肝炎。

服中藥3劑後,自覺胃痛減輕,人較精神,肝已縮至肋緣。再服中藥5劑,有口腔潰瘍,自覺燥熱,但肝已正常下緣位於肋上1.5公分。再服中藥10劑自行停藥。

以後同年3月、4月、7月、8月、10月,93年5月均多次覆診,曾反覆發生口腔潰瘍、倦怠、尿黃、濕熱肚痛、濕熱便等慢肝濕熱蒸騰症狀而就診。但均未發現肝大及胃痛,中藥清濕熱治療後,症狀均消失(當時醫者仍未有4~6周系統治療的概念,故未要求患者持續服用中藥4至6周)。

 
案例三;李某  (電腦編號1992),女,37歲。9年前甲型急肝入院治療3周。曾反覆胃痛,西藥治療未能止痛,故胃鏡檢查,但結果正常。除胃痛外,過去有反覆外感、腹瀉、長期月經量多、有經痛、月經多淤血塊,常倦怠、手足冰冷、起立眩暈、失眠、右面耳下亦常脹痛,壓痛,下肢抽筋,偏頭痛。

現胃痛,噯氣、有反覆外感症狀,即頭痛、流涕、咳嗽等。體查;面色蒼白,貧血貌,肝大肋緣,肝區叩擊痛。服中藥3劑,胃較舒適,仍喉痒,咳劇,可咳至嘔痰。期間來月經,經量多,鮮紅,無經痛。倦怠、夜間咳劇,喉痒,睡欠佳,但肝已正常。再服中藥7劑,倦減,咳止,早上仍有鼻敏感征,尿頻。

服中藥二周時,曾飲杞子水鴨湯而胃痛,左側劇烈偏頭痛。需西醫診治(續服中藥)。系統中藥治療四周後,臨床症狀消失。共系統治療5周後臨床治愈。停中藥觀察,經前再取中藥調理。曾經前取藥觀察逾年,健康明顯好轉,貧血矯正,胃病已愈未見復發。

案例四;朱某  (電腦編號353),女,10歲。1995年12月初診,母代訴:反覆上腹痛,便秘或腹瀉而多次就診中西醫,被診斷為胃痛而長期反覆服用胃藥。過去常患傷風咳嗽,多痰,納呆伴尿黃。體查;營養發育差,貧血消瘦,舌紅無苔,肝大肋下1.5公分,上腹劍突下有壓痛。服中藥15劑後肝已縮至正常,臨床症狀消失。系統治療8周後臨床治愈於96年3月停中藥觀察。

停藥後曾在96年6月,97年9月,98年10月四次復發,均為肝大肋緣。二次臨床症狀表現為感冒發熱(實為肝郁肺燥),二次為濕熱肚痛和腹瀉(濕熱蒸騰),均經中藥治療而症狀消失,每次肝大約服中藥3~6天,治療後肝濁音界即恢復正常。治療後觀察兩年餘,體質明顯好轉,貧血矯正,體重由52磅增至76磅。最後覆診日期為98年1月,食慾好,無胃痛及其他不適症狀,肝大正常。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