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一 : 口瘡及唇粘膜病毒病

反覆口瘡和唇粘膜病毒病經常是嗜肝性病毒病的早期消化系統症狀之一。反覆口腔潰瘍與口臭、頑固性舌苔、舌胖齒印、舌多皺裂、舌部瘀斑等,都顯示了胃腸濕熱表現口腔和舌之上。

唇粘膜病毒病的患者多數可見有口唇粘膜病變,常見上、下唇粘膜水腫、肥厚、粗燥,唇丘隆起,唇溝下陷,甚者皸裂、脫屑,口角糜爛和疼痛。口瘡和唇粘膜病毒病往往是病毒性肝炎的活動期症狀之一,系統中藥治療後肝炎臨床治愈,常可使口瘡和唇粘膜病毒病靜止。

【典型病毒性粘膜病之唇部表現】 【紅斑狼瘡之唇部表現】
   

案例介紹

案例一;劉某  (電腦編號2113),男,52歲。2000年4月初診,自訴反覆頑固口角糜爛及口瘡已十年,數年前曾因胃痛、反酸、噯氣、早上腹瀉,而曾進行胃鏡檢查,據稱發現胃粘膜潮紅、水腫,診斷為慢性胃炎。并查出有螺旋菌,已經服消炎藥徹底治療。但現在仍有反覆口腔潰瘍,發作時唇、舌粘膜潰瘍、口角糜爛、皸裂、疼痛,進食困難,間仍胃痛,飽食或飲食不節即有胃不適,易倦怠。體查;貧血、蒼老、消瘦、舌胖齒印,口角皸裂、肋脅部皮膚可見有集簇性毛細血管擴張,肋脅畸形,肝肋下1.5公分,肝區叩擊痛。

服中藥3劑後肝仍叩痛,肝濁音區已正常。下唇內粘膜有口瘡潰瘍,口角糜爛減,舌紅絳,舌胖齒印。再服中藥6劑,口角糜爛及口瘡已愈合,肝正常。服中藥兩周後症狀全消失,唇、舌粘膜正常,口腔潰瘍愈合無復發,已中藥系統治療四周,臨床治愈  停藥觀察。

案例二;江某  (電腦編號2116),男,8歲。2000年4月初診。祖母代訴,自幼多病,反覆嘔奶、不能進食生果、豆奶。現常頻密口瘡、口唇及舌粘膜腫脹、糜爛、脫屑,反复有外感咳嗽、多痰,嘔吐、腹瀉、大便每日2~3次,納呆,倦怠,萎糜、難入睡。體查;脈搏120次/分,上下唇腫脹,粘膜皸裂、脫屑、舌苔薄白。胸腹壁靜脈顯露,肝叩痛,肝大肋下1.5公分。

服中藥3劑,咳止,胃納明顯好轉,大便量多,有薄白舌苔,肝已縮至肋緣。再服中藥3劑,肝已正常(共中藥六劑),精神好,睡眠佳,食量大增,口瘡愈合,口唇已無浮腫、脫屑及糜爛。但仍有薄白舌苔。經繼續服食中藥,完成4周中藥系統治療而臨床治愈,停中藥觀察。

 

案例三;李某  (電腦編號2088),男,62歲。初診日期2000年3月。自訴數年來口唇粘膜皸裂、脫屑、損裂部位有反復出血合併疼痛,常口瘡不斷,有尿黃、多夜尿、每晚均3次以上,影響睡眠。且常有游走性關節痛,上下樓雙膝關節痛,坐後企立,不能舉步。

體查 : 繼發肥胖,膚色鯬黑,舌紅絳,有薄白舌苔。輕度腹壁靜脈怒張,明顯腹脹,右肋脅膨隆、左脅下陷,肝區輕度叩痛,肝界縮少,肝肋上4.5cm。下肢浮腫明顯,指壓痕(++)。雙膝關節內側固定壓痛,右側膝關節腫脹、明顯壓痛,擬診為嗜肝性病毒病,濕熱蒸騰、肝腎陰虛。如按西醫診斷應為;肝小待查,病毒性胃腸病,繼發性肥胖,肝性浮腫,肝性骨營養不良,痛風。

服中藥3劑,因呃逆頑固被迫停服中藥,一周後覆診仍肝大肋緣。再服中藥6劑,肝已正常,續內服中藥6劑,口瘡已愈,唇仍脫屑,行動時無膝關節疼痛,但按壓雙膝內側仍有壓痛點可尋,但程度已明顯減輕。自覺氣短、腹脹明顯改善。

中藥3周後,雙膝行路無疼痛,仍有膝內側局限壓痛,腰緊,夜尿3次,唇脫屑,舌胖齒印,下肢指壓痕仍(+),肝正常,大便暢順,日一次。共系統治療六周時症狀消失,已臨床治愈停中藥觀察。

 

             (舌伴瘀斑) (舌黃                     (舌苔伴齒印)

案例四;陳某 (電腦編號2026),男,42歲。1999年12月初診。反覆口瘡,便前腹痛,裡急後重,大便每日3~5次,曾無痛性便血,便血量多,鮮紅。常倦怠,嗜睡,尿後反滴,雙大腿內側陣發性麻痺,腰倦,常夜尿。體查舌胖,大如盤狀,舌邊齒印明顯,左手拇指基節固定壓痛,下肢浮腫(+),腹軟脹,肝大肋上4.5cm,服中藥3劑後肝正常,7劑後口腔潰瘍愈合。服中藥至第3周時,舌右側曾口腔潰瘍發作,3天即愈,自訴服中藥後1~2小時即有腹瀉,大便稀、量多,有腹脹、噯氣、多屁等現象。共系統服用中藥6周,臨床治愈停藥觀察,至今已近半年,口腔潰瘍亦未見復發。

 

 

案例五;鄭某 (電腦號2252)女,52歲。2000年10月初診。主訴反复口瘡已數十年,常倦怠、眼皮重墜、嗜睡、口內灼熱、牙肉腫痛、大便稀爛、有痔瘡、常肛裂,便後抹揩時常有血,肛門搔痒。長期主婦手、皮膚搔痒、粗糙、皸裂、脫屑。現口腔潰瘍,疼痛影響進食。

體查;體型繼發肥胖,173磅,高5呎。腹壁皮膚明顯蒼黃,腹脹實,肝大肋緣、下肢浮腫++。擬診慢性嗜肝性病毒病之濕熱蒸騰(胃腸及皮膚濕熱)及絡阻血瘀型症狀。服中藥3劑肝已正常,口腔潰瘍痛止、口灼熱感及倦怠已減,但大便不暢,日二次、有裡急後重,睡欠佳。再服中藥3劑,睡好,倦怠止,口腔潰瘍愈合。服中藥二周,舌乾微痛、口腔及肛周灼熱、搔痒,大便日1~2次,色黑、濕熱、量少。三周後症狀消失,右手拇指根部神經性皮炎皮損之皮膚粗糙及色素沉著均明顯減輕。續服中藥,間仍大便稀爛、濕熱腹痛,皮膚痒止。共服中藥40劑已臨床治愈,停中藥觀察。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