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 「濕熱蒸騰型」分類

「濕熱蒸騰型」在臨床上的表現極為覆雜,按照臨床症狀常可分為以下數類 :

(1)     胃腸濕熱;

濕熱蒸騰型的症狀最為廣大群眾熟悉,包括倦怠、嗜睡、疲乏無力、精神不振、長期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噯氣、吐酸、口苦、口臭或口舌乾涸、煩渴、夜飲,腹脹(進食更明顯)、多屁、進食後常感不适,甚至胃脘脹痛、進食即解大便。還可有部分患者有交替性腹瀉便秘、大便前腹痛、裡急後重、大便量少、肛門灼熱、排濕熱便等。亦可因濕熱而引起口瘡、病毒性唇粘膜病、病毒性胃腸炎、肝性潰瘍病,因膽汁成份改變和流通不暢,導致慢性膽囊炎、膽石症。中年時患者容易腹圍明顯增大(鼓腸)。有少數病例青年時期即可因門脈高壓性潰瘍病胃腸粘膜糜爛而導致胃、腸道出血、痔瘡等。

(2)      皮膚濕熱;

因濕熱而致熱邪盤據肺、胃,可使熱邪傳陽明經絡,再從肌膚透發而造成各種皮膚疾患。中醫觀點認為;多種皮膚疾患均因濕熱所致,如濕疹、汗性皮炎、神經性皮炎、風疹、痤瘡、紅斑狼瘡等。

(3)      脾虛困濕;

脾虛困濕患者多有明顯倦怠、膚色蒼黃、腹滿腸鳴、食物不化、食後泄瀉或脾虛氣不下行引致便秘、嗜睡、眩暈、氣短、心悸、雙腿酸軟無力或痠痛、自汗、體力下降、容易疲勞、肝性浮腫(下肢或周身浮腫)或繼發性肥胖(脾虛腫)。如因困濕導致內耳迷路水腫、高壓,可使臨床上產生陣發性昡暈、噁心、嘔吐、眼球震顫、不能張目等耳水不平行的典型征侯。

(4)      下焦濕熱;

肝經火熾,脾不運化,以致濕熱之氣流注下焦,形成下焦濕熱。如命門火旺,膀胱有熱以致下焦蓄熱,則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或尿血、尿淋、尿閉。如腸中積留濕熱下注肛門、大便不暢則肛門濕熱留滯、蘊釀而成痔核、便血。如肝經濁血俱流於帶脈而成婦女「帶病」。其陰中有似血非血、似濁非濁之赤色流汁,下注淋漓是為赤帶。由帶脈受傷濕熱下注胞中,氣郁傷肝、脾受守克制、脾精不守而不能化生營血,以致化濕而下流白物,如涕如唾,甚則氣味臭穢。如體虛而有濕熱,上則火升、下則早洩、不舉、遺精。

「濕熱蒸騰型」的體征

不管濕熱蒸騰型的症狀如何覆雜,往往有共同的體征。即具有 :

1.        舌胖厚,舌緣齒印,胃腸濕熱為主常可見明顯舌苔。
2.        肝區濁音界異常,肝區叩擊痛,部分患者常併發腹脹、鼓腸。 【上圖: 濕熱蒸騰體征:舌胖齒印】
(下圖: 濕熱蒸騰體征:下肢浮腫指壓痕】
3.        下肢或全身浮腫,指壓小腿脛骨前常有明顯指壓痕。

「濕熱蒸騰型」系列疾病

在近20年來,為「濕熱蒸騰型」案例的患者中藥診療過程中,很多「濕熱蒸騰型」患者的臨床症狀,均可按西醫的疾病診斷成為一些常見、多發病。如診斷為病毒性胃腸炎(1031:2000)、肝性浮腫(539;2000)、繼發性肥胖(96;2000)、美尼爾氏綜合征(79;2000)、乙肝性潰瘍病、門脈高壓性胃病、肝源性膽道疾患等等(圖表 )。這些患者如按嗜肝性病毒病採用中藥系統治療,均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為了論述方便,【濕熱蒸騰型】系列常見的症狀、疾病可歸納為下列各類;

(1)   口瘡及唇粘膜病毒病;

(2)   肝源性潰瘍病;

(3)   門脈高壓性胃病;

(4)   病毒性胃腸炎;

(5)   肝源性膽道疾患;

(6)   鼓腸;

(7)   便血;

(8)   皮膚濕熱;包括    濕疹、風疹、痤瘡、免疫能力低下皮膚病;

(9)   耳源性眩暈 (耳水不平衡、美尼爾氏綜合征);

(10)  下焦濕熱;包括膀胱濕熱、慢性婦科疾患-盤腔炎、異常陰道出血、前列腺炎及前列腺肥大;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