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一 慢性肝炎「肝鬱肺燥型」及案例介紹 「肝源性氣管炎、支炎及間質性肺炎」 (下)

肝源性肺病是指病毒性肝炎時,嗜肝性病毒引起的肺部病變或併發症。在進行性的慢性活動期肝炎中,往往由於長期慢性病毒感染,病毒不斷複制,人的機體免疫反應可以不斷的引起臨床上的呼吸道感染征。

臨床上患者除因肝郁肺燥產生鼻敏感、反覆外感症狀外,常有較嚴重、長期的反覆喉痒,陣發性、刺激性嗆咳、多痰、梅核氣(氣道內異物感、咳不出、咽不下)和程度不同的乏力,自覺常吁大氣(氣短)、胸悶、頭痛、眩暈、手足麻木、行動不利(上樓梯或運動時氣促)等表現。

假期前介紹了肝源性氣管炎、支炎及間質性肺炎,並舉了兩個案例,今周繼續為大家介紹其他典型的案例。

典型案例介紹

 案例三;李某(電腦編號2120),男,74歲。

        2000年4月初診,主訴三十多年來反覆外感,長期慢性咳嗽,多痰,流涕,脅痛,間咳痰帶血絲,曾驗痰為陰性,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反覆中西藥治療亦無效。且二十多年來反覆便秘,有肛漏和肛門脫垂,每次大便後均需用手把脫垂組織推回。亦常有失眠,長期需服鎮靜劑才能入睡。五年前曾因長期面紅、耳赤、五內煩熱而體查發現有高血壓,血壓在150~170/90~100 mmHg之間波動,已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片。

體查;面紅,肋脅明顯畸形,肝區叩痛,肝大肋下1.5公分。下肢浮腫,指壓痕(+),左前臂皮下可見有集簇性毛細管擴張,按壓退色,無搔痒感及皮疹。 服中藥3劑期中,大便暢順、量多,每日一次,無腹痛。服藥後,咳嗽明顯減輕,痰少、色微黃。體查肝已正常,下肢浮腫減輕,血壓170/100mmHg(已服降壓藥)。

再服中藥兩周後,面色潮紅減,有眼垢,咳嗽明顯減少、痰白、透明、稀薄,尚感頭重,睡眠好,肝正常,脛前輕度指壓痕。血壓150/80mmHg。估計肝火被控,同樣服同種降壓片血壓有明顯降低。

服中藥三周後,體重減輕三磅(172降至169磅),夜間咳止、仍頭重,肝正常。服中藥四周以後,除倦怠及精神較差、眼有垢外,已無不適,面色正常無潮紅、灼熱,脫肛程度已減半,下肢浮腫消失,大便暢順。血壓維持146/86 ~ 160/90mmHg。共服中藥六周赴美、加旅行,停中藥觀察。   

案例四;李某 (電腦792),女,68歲。已婚。初診日期: 1997年5月15日。主訴急性甲型肝炎已30年,長期反覆倦怠、浮腫,近三周來發熱、胸痛、咳嗽、倦怠、無力、腹瀉,曾中西藥治療,未見效果。體查消瘦、膚色蒼黃,舌苔厚白、舌質絳紅,肝大肋下3cm,明顯肝區叩擊痛。先開中藥二劑,服中藥後二天退熱,胸痛止,間咳,舌苔黃白。肝縮至肋下1.5cm,再服中藥8劑肝已正常,仍間咳,四肢酸痛,有黃白厚苔,續再服中藥後,症狀逐漸消失。共服中藥28劑臨床治愈。曾驗肝功能正常。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