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一 慢性肝炎「肝鬱肺燥型」及案例介紹

(三)   肝鬱肺燥型的特征

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肝鬱肺燥型而導致的臨床症狀,往往與其他生物原性致病因子引起呼吸道感染時所產生的臨床症狀相同,通過臨床觀察,肝郁肺燥型肝病常有如下的特征;

(1)    全身多系統症狀常同時並存,且持續時間長而明顯;

臨床上常可伴有多系統之症狀;除上述呼吸系統症狀外常同時伴有慢肝的症狀如長期倦怠、頭痛、周身酸痛、軟弱無力、心煩、失眠、多夢、目澀、睛紅、唇紅而乾、舌質紅絳、舌苔厚、苔色黃白甚至焦黑,常伴肩背寒泠、食慾不振、口臭、噁心、腹脹、食後泄瀉、濕熱肚痛,亦可有交替性腹瀉或便秘、右肋脅部作痛,脈弦細而稍數,但一般並無明顯高熱,惡寒。症狀往往於過度疲勞、女性月經失血後、手術創傷後而加重或反覆復發。

(2)    對按 “外感” 的中西藥治療反應,一般並不理想;

以普通的傷風或氣管炎之中西醫方法來治療慢性肝炎的肝郁肺燥症狀,一般效果並不佳。往往病程反覆,不斷復發。直至能針對嗜肝性病毒病的治療,徹底清理濕熱才能霍然而愈。如不慎使用傷肝之消炎藥及止痛退熱藥,病情反而加重。故部份病人或家人,常在外感急性期先用西醫方法控制症狀(如退熱),繼用中藥治療,疏肝解鬱,清除濕熱,則效果更佳,復發的機會明顯減少。

但肝鬱肺燥之咳嗽症狀有時較為頑固而嚴重,甚者因服用中藥挖動濕熱、趕動肺火而症狀加劇,但痰液如無膿性,一般不必使用抗菌素,即使需服西藥亦不應停止中藥系統治療(在二次服西藥之間可服中藥),以免拖延病程。

(3)    一般實驗室檢查和X光檢查常無明顯異常發現;

一般實驗室檢查和X光檢查,常無明顯異常發現,症狀頑固患者亦會氣管鏡檢而結果正常。如作肝病血液檢驗,亦只有部份可發現有該型抗原、抗體,甚至肝功能陽性改變或超聲波查出肝大及有肝炎波。但常有大部份病人經驗血、超聲波等檢查而並無支持慢性肝炎之結論。

(4)    按照西醫的體格檢查方法進行腹部檢查,常發現肝局部檢查的陽性體征,如發現膚色蒼黃,胸、腹壁皮下靜脈明顯顯露,雙肋脅畸形而不對稱,肝區叩擊痛和叩診發現肝臟濁音界異常(腫大或縮小)。

        臨床上肝區濁音界的異常,往往決定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診斷是否存在,故必須仔細進行。但需緊記的是體格檢查未發現肝大,並不能完全肯定病人就不是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因為已進入肝硬化階段肝臟體積是可以縮少。也可能由於病人明顯鼓腸,腹內含氣腸腔亦可以妨礙叩診的准確性。所以有必要的時候,需要反覆檢查觀察和必要時考慮先試用中藥治療進行觀察治療結果,才能決定診斷。

(5)    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是一種全身性、傳染性的疾病,患者的既往史和家族史,往往對診斷有很大邦助。

        患者既往的身體健康情況、曾出現的症狀或疾病是否與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有關,其配偶和直系親屬有否肝炎及肝癌和嗜肝性病毒有關病史,均對協助診斷有重要的意義。故憑藉直系親屬肝病史、既往病史、臨床症狀、體格檢查,發現有否肝區叩擊痛、肝臟腫大,驗血有否發現抗原、抗體、肝功能改變等來全面進行分析,就不容易誤診使病人錯失了診治的機會。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程發展,既緩慢又隱蔽的進行。在目前急功近利的對症治療為主的治療態度下,病毒性肝炎的治本治療往往被忽略。當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發展至肝外系統疾患嚴重時,即使臨床採取積極的治本治療,也常感為時較晚。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0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