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一 慢性肝炎「肝鬱肺燥型」及案例介紹

前言

        數千年來中醫對疾病的認識始終貫徹著「整體觀念」,我們利用這種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方法去解釋嗜肝性病毒病的病程發展、解釋病毒感染後人體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症狀、對不同臟腑損害而做成了同時並存的多臟腑損害的特征,是十分恰當的。嗜肝性病毒作為病毒疫邪感染人體,可源於人體的嬰幼兒時期,以“持續性病毒感染” 的型式不斷影響體內五臟六腑的功能,“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在不同階段中逐漸引發不同的疾患症狀。

        為了方便介紹,我們準備把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醫六種分型,作系統敘述;它包括(一)肝鬱肺燥型、(二)濕熱蒸騰型、(三)氣血兩虛型、(四)絡阻血瘀型、(五)肝陽上亢型 (此型尚應包括由肝陽上亢所產生的肝腎陰虛、陰虛陽亢、陰陽二虛三種結果) 和(六)肝腎二虛型。不過這種所謂分型,僅是為了敘述方便而人為擬定的。實際上,病人在不同階段和時間,均可以有不同症侯或同時擁有兩型以上的症狀。不同分型之間其實是並無界限,而且在治療過程中;治本的法則是絕對相同的。

        慢肝肝鬱肺燥型的成因、發展、特征及案例介紹;

(一)   肝鬱肺燥的成因

        按照中醫的理解,「嗜肝性病毒」作為一種疫毒病邪進入人體後,就會阻遏氣機,因而肝鬱氣滯,鬱久化熱,熱邪燔灼不但潛藏於肝難以清除,亦因肝藏血時刻與血液相通而使熱邪伏於血分。肝熱即血熱,上炙於肺臟常可導致肺燥,早期就可以產生一系列的反复鼻敏感和傷風的病毒病前驅症狀,即上呼吸道卡他的症狀。當嗜肝性病毒急性感染期中,常伴較重篤之病毒感染之前驅征象(尤以在幼兒期)。如畏寒、發熱、周身肌肉酸痛、頭痛、無力、納呆等,繼而出現肝鬱肺燥的呼吸道感染症狀。肝鬱肺燥如未能及時系統中藥治療,常可明顯存在著外感未清的頑固症狀。尤以幼兒和婦女月經前後,反覆復發和加重。

        肝鬱肺燥亦往往見於慢性嗜肝性病毒病之後期,因已產生肝腎二虛時,由於體內腎水不足導致肺陰虛而反覆產生口乾舌燥、喉中異物感或喉痒、常易於產生較嚴重的陣發性嗆咳、痰少、氣促、氣短、掌心灼熱、多汗、盜汗等症狀。雖然呼吸道感染可由不同的細菌和病毒導致,但嗜肝性病毒侵入體內常伴有肝濁音區異常的特征。

        如患者有明顯肝鬱肺燥症狀常顯示病毒覆制頻繁,亦表示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有明顯活動跡象,它的特點是不同於普通一般的傷風感冒或扁桃腺炎、氣管炎。常可因持續性的劇烈咳嗽、氣促、多痰、痰中帶血甚至反覆咯血而易被誤診為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支氣管擴張、哮喘,甚至肺癌等疾患。故患上嗜肝性病毒病時,肝鬱肺燥型患者由於陣發性劇烈嗆咳,病程漫長又反复,常導致臨床醫師為患者胸部X光檢查、驗痰、驗血沉降、細菌培養找結核桿菌,甚至多次施行氣管鏡檢,但結果均多為正常。

        根據我們2000例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案例的統計;中醫症狀分型中,曾具有肝鬱肺燥症狀者佔49.7 % (993;2000),其中1286名女性患者中,佔47.8 % (616;1286),而年齡16歲以下181名青少年中,則為70.2% (127;181)。由此可見,年輕的嗜肝性病毒病患者中,早期以「肝鬱肺燥型」的症狀表現更為多見。

        上述統計可能并不夠科學,但總說明了一個事實;臨床上大量內、兒科呼吸道炎症求診患者中,究竟其中有多少病例,是因感染嗜肝性病毒而已患上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鬱肺燥症狀?所以,如有確診慢性肝炎和臨床體查有肝濁音區異常體征的患者,實應考慮予以中藥系統治療,以求早期臨床治愈。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0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