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死亡階梯 (下)

慢性肝炎的中醫分型其實是嗜肝性病毒病的整體發展過程中的階段。它們隨著病毒侵襲身體各臟腑形成機能損害的程度大小表現出臨床症狀。身體內各系統、各器官的功能異常相互影響、相互轉化、能隨著時間轉移日益嚴重,每型的疾病後果均可導致患者死亡。總的說來;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火盛、肝火盛、肺火盛、大腸熱必然導致肝、腎二虛的最後結果。所以說這些分型其實是嗜肝性病毒病的死亡階梯,一點也不為過。

肝郁肺燥
最後可因肝源性肺功能障礙、肺血管病變和肝性肺部病變致死

  ↓

濕熱蒸騰
常致門靜脈高壓性胃病、肝源性潰瘍病等形成消化道大出血

 氣虛血弱
導致貧血達70%.再障綜合征90%.凝血障礙85%.*

 絡阻血瘀
肝源性門脈高壓征、心臟病、栓塞性脈管炎等

 肝陽上亢
如高血壓、中風、肝癌、結腸癌早期症

肝腎二虛
乙肝腎炎、肝腎綜合征、肝性低鉀性 腎病致心率紊亂,心衰猝死

 肝硬化、肝癌 

        嗜肝性病毒感染人體後能導致病毒性肝炎,這已經是鐵的事實。病毒性肝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前者發病急,病情較為重篤,危險性高,暴發型和重症者死亡率亦高。極易引起患者和家人,醫護人員重視。但慢性病毒性肝炎由於絕大部份是發病極為隱蔽,臨床上症狀極不顯著,往往并不引起患者,家屬和醫護人員警惕。就以研究得最多和最常見的乙型肝炎為例,有資料指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後能出現肝炎臨床症狀者,大約只是1 : 40,也就是說;四十個已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中,只有一個人有較明顯的臨床症狀,而絕大多數受感染者常經歷沉默的過程。而目前不少醫者對疾病診斷是有循用“對症治療” 的診治疾患習慣,對慢性肝炎臨床表現的多樣化和覆雜性,往往是理解不足。亦由於傳統認為病毒性肝炎沒有特效治療,即使已經確定慢性肝炎診斷,也覺得愛莫能助,僅能替患者對症治療聊盡人事。

嗜肝性病毒病是全身性疾患

        慢性病毒性肝炎既是全身性疾患,肝炎病毒作為抗原能引起人體產生免疫反應,導致患者體內產生抗體,形成多元化的臨床症狀,例如鼻敏感、反复感冒、氣管敏感、胃腸敏感、皮膚敏感、乙肝性腎炎等。當更多的抗體與抗原形成“抗原抗體覆合物”時,肝細胞常被抗體破壞做成炎症,纏綿日久往往能破壞肝臟的正常功能。而當這些已經結合的“抗原抗體覆合物”長期並大量囤積機體內各系統、器官、細胞中,就會引起不同系統病理改變,更能做成機體不同時期中具有覆雜、多變、多系統損害的各種臨床症狀。現在臨床上不少內、外、婦、產、兒、五官科和皮膚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臨床症狀,正是嗜肝性病毒一手所做成。如果還是應用人體的局部觀念去解析慢性肝炎症狀和疾病之間的關係概念,恐怕就會“捨本求末” 了。所以,感染嗜肝性病毒以後,肝硬化和肝癌并不是每一個肝病病人致死的原因,更多的是感染早期所引起的重症的急性黃疸肝炎、血管內凝血(DIC),病毒性心肌炎而猝死,心血管疾患(包括冠心、高血壓晚期中風),呼吸道、消化道大出血,肝腎功能衰竭而致命。可惜的是,目前仍有不少醫者和患者尚未對上述的情況予以足夠的重視。

 * 肝炎再障綜合征;1968年Rubin提出,約90%在肝炎發病後1年內。急黃肝後多見,達88.5%。青少年發病較高,臨床表現為貧血、血小板明顯減少、出血、易發生感染,尤以口、咽、肺為常見,可敗血症致死。

* 肝性凝血障礙;正常肝可制所有凝血因子,肝病常伴凝血障礙。85%肝病患者有1項以上凝血試驗異常,15%患者有臨床出血,出血以皮膚、粘膜出血為主。重者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量多可顯著貧血、休克、死亡。

黃國雄
2000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