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死亡階梯 (上)

從中醫觀點看嗜肝性病毒病

        從中醫觀點認為,病機是病因作用於人體,與人體正氣相互鬥爭的總和。它貫穿了疾病的整個過程,呈縱向發展決定疾病演變的規律。而臨床上所見的症狀,往往是經常變化,它只是當時疾病中某一階段的反映,也是病機縱過程中當時的橫斷面。症狀的變化是受病機制約的,因此只有在了解病機的基礎上去認識証侯,才能認識該病的全貌和整體,治療中也才能做到有整體性和預見性。

        根據臨床實踐的體會,嗜肝性病毒等疫毒病邪困於體內,如無適當中藥幫助疏泄及引導而出,就會逐漸“由外至裡,由淺入深” 發展。以慢性肝炎的病理、病機和病情發展去証明 “數千年來中醫傳統對疾病的整體觀念認識的正確性” 是最好的例子。利用中醫對疾病整體觀念和辨症論治的方法,解釋慢性肝炎病程如何發展、解釋慢性肝炎不同階段的不同症狀、和因肝炎病毒對不同臟腑損害而做成同時并存的多臟腑損害的特征,是十分恰當的。

        中醫觀點認為因時疫之邪進入機體,濕熱蘊結,疫毒內伏,初則郁於中焦脾胃,蒸於肝膽,肝氣不能條達,做成肝氣郁結,脾胃運化機能失常。繼者郁而化熱,肝火上炎并引起肺燥,心火壅盛,導致情態不暢、氣虛、血瘀。再者向下流注於膀胱,做成下焦濕熱,濕濁內生而成淋、帶和大、小便不利。因而宮胞燥鬱,血滯血瘀,血液妄行形成崩漏、月經不調甚至宮冷不孕。這些人生過程中分階段出現不同的疾患。往往隨著患者年齡增長,時間的轉移,纏綿難袪的濕熱毒邪做成。所以,患者詳細的既往病史和體征,經常能反映嗜肝性病毒在該患者身體裡造成的損害痕跡。

        上述論點,闡明了中國醫學對疾病的整體觀念,指導臨床正確的理解疾病的本質。從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醫分型來看,它包括肝郁肺燥型,濕熱蒸騰型,氣虛血弱型,絡阻血瘀型,肝陽上亢型 (包括由肝陽上亢所產生的肝腎陰虛、陰虛陽亢、和陰陽二虛三種結果) 和肝腎二虛六型,這六型正代表了嗜肝性病毒感染人體後,機體 “由淺入深,由表至裡” 的整個具體過程的臨床反應。但這種所謂分型僅是人為的為了論述方便而擬定,實際上病人不同階段和時間,均可以有不同症侯或同時擁有兩型以上的症狀。不同分型之間,其實是并無界限,而且在治療過程中治本的法則是絕對相同。

        下列圖表是根據我們在香港地區接診的2000例肝界異常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現在症資料,按中醫慢肝分型而作統計。圖中顯示有近70% 的嗜肝性病毒病患者以「濕熱蒸騰型」的症狀表現於臨床,近50% 患者有「肝郁肺燥型」的臨床症狀。

TKP-054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0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