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肝炎概況

01 肝炎概況


        肝炎是指人體的肝臟發生炎症,病情有輕重急慢之分,致病原因很多,有病毒感染、細菌、藥物、酒精、有毒物質等均可以引致肝炎。由病毒引起的急慢性肝炎是最為普遍,一般稱為「病毒性肝炎」,目前應該說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病毒性肝炎的傳染途徑很多; 病毒可以透過飲食、血液、體液、性接觸、母嬰傳染等途徑傳染給其他人。

按肝炎病毒分類,病毒性肝炎可分為甲、乙、丙、丁、戊五型,近年又新發現的己型和庚型,其中以乙型肝炎最常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98年調查統計,全球約有二十億人曾感染乙型肝炎,有超過三億人口是乙型肝炎帶病毒者,有百份之七十五屬亞洲人,每年有超過二百萬人死於乙型肝炎。在中國,乙型肝炎帶病毒者有1.2億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約有三千萬人發展為慢性肝炎,每年死於肝病約三十萬例,病毒性肝炎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佔首位。香港亦不例外,衛生署1999年資料顯示,乙肝帶病毒者更佔人口一成,其中四份一人會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在本港各癌症中高佔第二位。其實以上資料僅是冰山的一角,實際數字又豈止如此 !

為何早期慢性肝炎未能及早發現 ?


由慢性肝炎發展到肝硬化及肝癌的階段,其實並非一朝一夕,但為何早期慢性肝炎未能及早發現 ?  有三個重要的因素:

第一,由於早期慢性肝炎的病徵並不顯著,很多早期肝炎症狀被誤診為各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病程要到晚期才被發現。

第二,是臨床診斷的基礎過於依賴科學數據,常常以為透過驗血、超聲波、電腦掃瞄所得的結果,就能如實反映病情;其實驗血有假陰性的可能性較多,而超聲波有對介質組織的局限性,這是公認的事實。假如臨床醫生只依賴這些輔助的檢查結果來診斷病情,往往就會有漏診或誤診的可能性,患者支付了高昂的檢查和醫藥費後,還沾沾自喜,滿以為自己的健康狀況「過關」,及致病情惡化,就已經為時太晚了。

第三,病毒性肝炎絕不局限於目前發現的七種肝炎病毒,僅憑藉驗血和目前採用的超聲波、電腦掃描來確診甲、乙、丙型肝炎,往往使很多病毒性肝炎病患者得不到正確的診治。

認識「嗜肝性病毒」


能引起肝炎的病毒種類其實還有很多,有些病毒感染人體後,喜歡侵襲肝臟,有「嗜肝」的共性,同樣能引起臨床上產生肝炎病理改變和症狀,例如巨細胞病毒、EB病毒、黃熱病病毒、風疹病毒、柯薩奇病毒、單純性泡疹病毒等等。因此,凡能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我們就稱之為「嗜肝性病毒」。過去醫學觀點認為病毒性肝炎一定是肝炎病毒引起的,這是不夠全面的。

其實,診斷慢性肝炎的一個重要關鍵是初步體格檢查,那就是了解患者的肝脾濁音區是否異常,這是必然的檢查項目,其准確程度極高,也是臨床醫師予以診斷、觀察藥物治療反應和是否治愈的臨床標準。從我們在香港總結2000例肝區濁音界異常的患者臨床資料統計中,就發現有約百份之七十肝區濁音界異常的患者,如按目前肝炎標準診斷,均未能確診為慢性肝炎。因此,我們有必要提出「嗜肝性病毒」感染這一概念,稱之為「嗜肝性病毒病」,克服舊有、狹義的慢性病毒性肝炎觀點。

TKP-011

 

在報刊專欄 – 大公報「老醫師話肝炎」欄目中,我們將有系統地探討慢性肝炎的普遍情況,重新認識: 第一「嗜肝性病毒是百病之源」,第二,中藥治療嗜肝性病毒病是目前唯一的最有效方法。只有承認「嗜肝性病毒病」的診斷,才能進一步把慢性肝炎的防治工作做好,嗜肝性病毒病患者才能得到及時診斷和治療。

黃國雄醫師
2000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