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亞健康與肝病息息相關

前言

其實,都市人常見症狀如疲勞、乏力、抑鬱和失眠等都與肝關係密切。肝在亞健康狀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調節作用,病位在肝,在治療上應重視調治肝臟。

坊間常說現代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按文獻介紹,亞健康的概念是指人體處於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健康低質狀態,主要由於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環境惡化等因素造成的長期心理壓力,導致慢性疲勞、心情壓抑、免疫功能降低,從而出現的一系列亞健康的症狀。如:

  •  在生理上可表現為疲勞、乏力、頭昏脹痛、眩暈、頭痛、胸悶、汗出氣短、失眠多夢、嗜睡、納呆、脘腹不適、便秘或便溏、性功能減退、手足發涼或麻木、周身肌肉關節酸痛、容易傷風感冒、怕冷怕熱等
  • 在心理上可表現為精神不振、情緒低落、抑鬱寡歡或急躁易怒,心煩意亂,焦躁不安,或恐懼膽怯、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
  •  在社交方面可表現為工作或學習困難,人際關係緊張,家庭關係不和諧,難以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等。

所謂亞健康,即非最好的健康狀態,跟疾病有何區別 ? 古人對”疾”與”病”有不同的含義, “疾”是指不易覺察的小病(疾),當病情發展到可見的程度,便稱爲”病”。亞健康狀態相當於中醫學的”未病”,不是可見的大病,只是身體的陰陽、氣血在不平衡的狀態。更重要的是,中醫學注重“治未病”的概念,針對未病的發生及發展而進行主動的措施,防患於未然。

臨床上,亞健康常被西醫診斷為疲勞綜合徵、內分泌失調、神經衰弱、圍絕經期綜合徵等。亞健康的症狀屬中醫多系統的範疇,如“鬱證、眩暈、頭痛、不寐、腰痛、胃脘痛、心悸、胸痹、虛勞、陽痿、泄瀉、便秘、自汗、盜汗”等病症進行辨治。臨床體會,無論是中西醫診斷,亞健康與肝病息息相關,尤與肝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亞健康的症狀都是肝病由淺入深、多系統臨床不適的表現。

不可忽視肝病的普遍性及危害性

據了解,全球約有20億人曾感染過乙肝病毒,其中3.85億人為慢性携帶者,亞洲佔2/3,中國佔1/3,我國是乙肝感染高流行地區,2006年全國普查估計慢性乙肝携帶者約9300萬。除乙肝外,還未計算其他肝炎病毒及非肝炎病毒引致的肝炎患者,可以說由嗜肝性病毒感染引致肝病的危害性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在臨床工作上,由於肝病十分普遍,醫患雙方應加強對肝病的認識及防治水平,以減低誤診及漏診的機會。

按筆者在香港診所統計,在過去求診的10000初診病

例中,僅有二成(19.46%)患者符合診斷標準而確診為急性肝炎(1.5%)、經驗血或超聲波確診慢性肝炎(17.18%)、早期肝硬化(0.39%)、肝硬化(0.81%)、肝癌(0.93%),而近八成患者雖未確診但體檢查有肝腫大或有肝區叩擊痛或肋脅不對稱的體徵,並出現肝病多系統全身性的臨床症狀,如果僅從亞健康的概念進行治療,就容易出易對症治療頭痛醫頭、腳病醫腳的情況。相反,應用治未病在肝病的診治是十分迫切的,若等到患者確診為肝炎、脂肪肝、早期肝硬化、肝癌的階段,恐怕唯時晚矣! 不但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也徒添患者及社會的醫療負擔。

中醫理論

中醫學強調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念,五臟六腑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為用,代謝上相互聯系、病理上相互影響。中醫學理論認為“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肝的主要生理機能是主理疏泄及主臟血。除了現代醫學所指的肝臟外,中醫所指的肝還包括中醫經絡體系、與肝有關的器官系統,包括眼睛、指甲、筋脈、膽、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血液、生殖系統、神經及精神情緒等。應用中醫五行學說及臟象學說的引申,不同的臟腑功能都有從屬相連的關系,互根互用,相生相克,強調陰陽平衡。故此人體的筋脈、指甲、皮膚、眼睛、情緒均與肝臟息息相關,這些部位出現問題,中醫都把病灶定位於肝臟來考慮,從而進行辨證論治。

中醫學認為肝通過對氣機的疏泄和調節進而影響情志的變化,對臟腑、氣血津液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是維持機體健康狀態極為重要的一環。所以,肝疏泄有度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經絡通利,臟腑組織功能正常,病無由生,人體就健康,反之則疾病叢生。

亞健康可責肝臟功能失職

肝有臟血及調節血量的功能,與人體的氣血不足、出血或血液濡養不足的病變息息相關:

  •  肝主臟血及調節血量,如果血液輸布異常,就容易出現倦怠、頭痛、眩暈的症狀,嚴重者可中風、昏厥等。
  •  肝主臟血,濡養肝及筋目,血不養筋,則筋脈拘急,屈伸不利,肢體麻木;肋脅疼痛、血不養目,目昏不明,視差,爪枯色青。
  • 當肝臟受損,血功能失調,血不歸經,溢出脈外,出現吐血、衄血、咯血、崩漏等月經不調的症狀,波及生殖系統。
  •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促進脾胃的運化,如果脾胃消化不良,最常見的胃痛、泄瀉、嘔吐、呃逆等症狀。
  • 肝氣不升,抑鬱寡歡,意志消沉,倦怠,膽怯、肋脅疼痛,視矇等。

病例介紹

以女性為例,成年女性亞健康狀態與肝臟功能關係密切,中醫學理論認為,肝的生理功能有調暢氣機、調暢情志、促進脾胃的運化、疏利膽汁、調節女子月經與男子排精、抵抗外邪侵入、藏血調血。58歲的陳小姐任職護士。初診時倦怠、潮熱、納呆、頭痛已近4個月,檢查肝功能發現肝酵素異常,但未確定何型。現遂漸消瘦,體質差,反覆睡欠佳易醒,近周明顯失眠,服安眠藥亦無效。過去反复右膝酸痛史,發作時上樓梯痛更甚,年輕時常月經量極多,經痛劇,初用止痛藥,後長期使用避孕藥控制經痛及減少月經量,體查:膚色蒼黃,消瘦,憔悴,面虛腫,有舌胖齒印,肋脅畸型,肝腫大肝肋下1.5公分,下肢浮腫及指壓痕(+)。服中藥3劑後檢查肝回復正常位置處於肋上1.5公分,藥後有黑色稀便,量多,微腹痛,睡好較好,已仃安眠藥,納仍差,系統服用中藥6周,睡好,無倦怠,下肢浮腫消失,臨床症狀消失,仃藥觀察。

患者的病位在肝,肝臟血的功能受影響,氣血不足出現頭痛、睡差、失眠的現象; 血液不足影響筋脈的濡養、屈伸不利、疼痛的症狀。更重要是患者有肝腫大兼肝脅不對稱的體征,可見患者發育時期已經出現肝腫大的體徵,長期影響發育體質差及消瘦,病程發展至今才發現肝腫大,並檢出肝功異常。久病必瘀,治療方面處方疏肝利濕、清熱解毒、去瘀止痛、補氣健脾的中藥。一月後右膝疼痛,下肢酸軟無力,上樓梯痛較劇,但關節未見異常,服中藥一周後膝痛已止,現間用中藥滋補腎水,體質指數17.6,屬營養不良,已囑加強營養供應。
張美倫
201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