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之二「濕熱蒸騰型」 常見症狀之十一: 皮膚濕熱(15)

免疫能力低下性皮膚病 (下)–膿疱疹、疥瘡

        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時,出現「免疫能力低下性」的皮膚病並不少見,其皮膚病損多繼發於「肝病」。因而臨床上多伴發典型的慢性肝炎的分型症狀或有關的肝外疾患。所以,利用中醫的「整體觀念」角度看待患者的過去史、疾病史、熟悉慢肝中醫分型的症狀和它引起的肝外疾病,就更容易發現「嗜肝性病毒是百病之源」觀點的正確性。下面幾個案例可以看出,簡單的「驅肝毒」中藥系統治療不但治療了慢肝引起的不同臨床症狀,還能改善患者免疫能力、治愈合併產生的皮膚損害。

案例介紹

例二十一;劉某(電腦號725),女,66歲。1999年4月初診。

主訴有甲狀腺機能亢進史(20歲時發生,三年後服西藥已經治愈)、曾患鼻咽癌并進行放射治療。現感倦怠、嗜睡、反复偏頭痛、心悸、全身浮腫、黑色素沉著和長期皮膚搔痒。體查患者貧血消廋、面容憔悴、面部虛浮,舌紅絳、舌胖,心率不整、肝大三公分,下肢浮腫明顯、有下肢靜脈曲張。全身皮膚多色素斑、有泛發性汗斑、四肢及腹部皮膚可見多數斑丘疹、搔抓痕、多數斑疹中央有點狀潰瘍後痂皮(疥瘡)。故擬診慢肝(未排除鼻咽癌之EB病毒性)之濕熱蒸騰型(疥瘡、泛發性汗斑、肝性浮腫),氣血二虛(貧血、心率不整、內分泌失調),絡阻血瘀(鼻咽癌、下肢靜胍曲張),肝炎上亢(高血壓、偏頭痛),肝腎二虛諸型。

服中藥三劑後偏頭痛程度明顯減輕,疼痛發作時間明顯縮短,仍有明顯心率不整,血壓120/60mmHg。服中藥六劑後肝已正常。皮膚搔痒減,頭痛止,睡好,腹部皮膚有疏落色素沉著。二周後心律正常,皮膚搔痒減,治療期中曾日瀉六、七次,水樣、量多。服中藥第三周皮膚搔痒止,大便正常,易飢、尿暢順。服中藥四周後,無夜尿,皮膚已無搔痒,臨床治愈仃藥觀察,因雙耳有流膿、搔痒、建議耳專科治療。

 

案例二十二;蔡某(電腦號2235),男,48歲。2000年9月初診。
患者年驗血患乙型肝炎,驗血發現抗原陽性,自訴長期倦怠,耳後癤病需反复切開排膿,有四環素過敏史。十多年來容易皮膚敏感,無皮疹但周身搔痒,尤以天氣乾燥即明顯。近覺明顯腹脹,進食量大減。膚色鯬黑、胸腹皮膚上散發性黑色素沉著,腹部膨隆脹實,肝肋上四公分半。擬診慢乙肝濕熱蒸騰型(胃腸濕熱、皮膚濕熱風搔痒,癤病)。
服中藥三劑排便惡臭、量多、上腹脹減,肝已正常。共服十七劑中藥後自行仃藥。以後因公幹在外未能系統治療,曾三次肝大复發,均能內服中藥三劑即肝區濁音界恢復正常。現仍服藥中,自訴治肝後耳後癤腫未見灌膿復發。

案例二十三

陳某(電腦號2497),男,28歲。2001年5月初診。
患者自訴臀部多膿性膿痂疹已多年,常潰破出膿、疼痛。且易外感、喉痛、多痰,倦怠,飽滯腹脹,食後腹痛,噯氣、大便裡急後重,間胸悶、心顫、灼熱感,脫髮多,尿少而黃。體查肋脅畸形,下肢浮腫(土),肝大四公分半,服中藥三劑後肝已縮少三公分,續服中藥三劑,肝始正常。服中藥後臨床症狀消退、膿泡疹消失。

共服中藥三十二劑,系統治療臨床治愈。

 

後語
蒙大公報中醫藥版撥出寶貴版面刋登有關「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的專欄,現已系統介紹了最常見的「肝郁肺燥」及「濕熱蒸騰」二型,錯謬之處還望指正。今後有關「嗜肝性病毒病」其他中醫分型的資料,如有機會擬改以專題形式予以介紹。

黃國雄
2002年1月29日